★“爱”是什么?古来今往,没有人能完全懂得“爱”,因为里面藏着太多人性的秘密:有黑暗,有光明,有枯萎,有新生,有动荡,有安宁,有酷烈,有缱绻,有久别,有重逢……人心气象万千,上演着永不停歇的融合与交战,最终化为人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缘与劫。
★“爱”需要学习吗?作者从一个生育怀疑者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这场壮丽冒险的半途,在怀疑、批判、反问“爱”中,她理解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给予了什么?
★这是一本关于“爱”的书。父母必须要爱子女吗?生育究竟是女性的福祉还是罪孽?女人和男人有本质的共通之处吗?让林奕含自杀的到底是什么?电影《嘉年华》中怎样刻画了女性集体的遭遇? 如何保持爱、性、婚姻与自我之间的微妙平衡? ……
★这里没有说教的大道理,没有陈词滥调的敷衍堆叠,更不是矫情地故作姿态。有的只是一个女人的对于美好碎片的收集,对于“爱”本身的质问和解剖,清醒又浓情,是悲观后的乐观,是成熟后的纯真。不仅仅作为母亲、女儿、妻子、女性主义者,而且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女“人”。
★这是一次与神交挚友的交心谈天。作者的文字灵动清爽、柔软真诚,才气满溢,将生活片段、内心独白、文艺摘引缀珠成串,用温和舒展的语调缓缓道来,读之如同呼吸于春日雨后,如同漫步于玫瑰园中。
★心理学家弗洛姆不断地试错,在50多岁时写下著名的《爱的艺术》,正如他所说:“大多数人把爱只是简单地看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是看成爱人及自己有无爱人的能力问题。”
★也正如披头士乐队经历了解散的风波后,在录制的最后一首歌中这样唱道:“And in the end, the love you take, is equal to the love you make.”
★别害怕,勇敢地去爱吧!我们最后能拥有的,是我们曾经给予的。
★本书献给为爱心碎的人,也献给为爱勇敢的人。
这是宋涵的第四部作品,第一部分文章从读者比较能引起共鸣的普遍现象,来剖析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人在世上*基本也*重要的关系),其中的爱恨纠葛与救赎重生;第二部分是作者为人母的私人体验,以及对育儿日常的观察和思考;第三部分则不局限于亲子关系,跨度更广,既有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也有内心与现实的关系。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人生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有人回答:得不到父母无私的爱,并一生都在追逐(其他的替代品),这是不幸之源。
这个回答得到了近8000个赞同。
如果你看到这个回答的第一反应是:怎么会得不到父母无私的爱呢?父母的爱就是无私的呀。那么恭喜你,你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你不用再往下看。
如果你对这个回答心里一动或者产生共鸣,你很可能正走在成长的路上,你可能开始或者已经深深意识到了:自己的命运受到父母的影响有多深。
生物的本能设置是爱子女和后代的,可是,由于父母自身的局限,他们没有办法去真正施与爱。他们可能狭隘、偏激、爱面子、焦虑、固执、贫乏……他们对子女可能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他们可能向子女传递了许多偏见和误导,他们可能以自己的标尺来残忍地限制子女的生活……
他们以为很爱你,其实他们是很自私地“爱”着你——因为,只要你不合他们的意,他们就不再爱你,甚至责备你、辱骂你、漠视你。
也正因为他们是父母,是你的庇护者,是你世界的天空,年少的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完全承受了他们带给你的一切。无论好坏,他们的言行刻进了你的骨子里,塑造了你的视野和性情,即使你有不满,可等你终于长大到足够客观认识自己和父母时,才发现已经深陷其中,再要改变,只能是经历脱胎换骨的痛苦了。
现在你已经不再是少年了,你想要摆脱往日的历史,重新治愈自己,可你的父母还活在他们的窠臼里,还在毫无意识地伤害你。
“如果他们不是我的父母,我绝不会再看他们一眼!”一个 25 岁的女人这样说。我不会批判她,说出这句话的她,一定受了许多伤。一个幸福的孩子,无法体会这句话背后是字字锥心。
“我已经在很努力地往前走了,可我的父母总是把我拖回去,他们的价值观太落后,我们根本没法沟通。”这样的困惑更常见。
可是,就真的可以从此不见面、不说话、老死不相往来了吗?
在其他人际关系中,都可以做到。唯独和父母的关系,是比爱情还要纠缠的“斩不断,理还乱”。
否认父母,其实是在否认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父母咬牙切齿或冷酷无情的人,内心里都住着一个号啕大哭的孤独孩子。没有比否认自身生命源头更悲伤的事了。
然而怎么办呢?大多数人还是要慢慢地和父母和解啊。
清醒了、愤怒了、反抗了、悲伤了,然后,子女依然要面对父母。
(说到这里,也希望已经做父母的人明白,无论你怎么对待孩子,孩子的第一选择仍然是接受你,所以,请好好对你的孩子。)
谅解父母的关键,不是忍耐。一切人际关系最可怕的,就是“忍”字,心字头上一把刀,杀人于无形,把人逼成阁楼上的疯子。
谅解父母的关键在于:你“看见”了父母。你看见他们生活在对自身缺陷的无知与无力之中。
对子女粗暴的人,必定对自己也粗暴;对子女冷漠的人,必定对自己也无爱;对子女阴晴不定的人,必定也深受喜怒无常之苦;对子女啰唆的人,必定常常活在怀疑担忧之中。
总之,你的父母无法给你他们根本不拥有的东西。
他们的“不够好”,真的不是唯独针对你的。
他们对待你的某种方式,如果让你受苦,那么你仔细观察,他们必定也让自己受了这种苦。对抗,是你作为子女,最容易有的条件反射。可是你为什么那么容易被他们惹怒呢?为什么别人如此你不会这样反应过度呢?因为你还是认同你和父母是一体的,你认为他们的必然是你的,所以你容易有愤怒,你需要用对抗来证明你和他们“不一样”。陌生人不会惹恼你,因为你知道,你是你,他是他。
如果你以独立的意识跳出“父母—子女”的天然捆绑,抽离地看待眼前的父母:他们除了是你的父母以外,也是这世界上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也由婴儿—童年—少年—中年步至老年。他们有任何一个男人和女人可能有的历史包袱、性情缺陷与致命弱点。那么,你会对他们的言行更容易释怀。
再进一步,你也将看见:“我”也是世间男女众生中的一人,“我”身上也必定有无法摆脱的包袱与缺陷,“我”也活在某种无知与无力之中。到这一步,就愈加明白,苛求他人,包括父母,是不明智的事。“我”能做的,是让“我”的无知与无力更少一点,而这一点,已经需要许多专注与时间了。
在这样的专注和时间之后,一个更自然的结果可能会出现,那就是,有一天,你会这样看待你的父母(指那些没有严重虐待过孩子的普通父母):
嗯,也许他们曾经不是足够好的父母,也许他们曾经不懂得爱,也许他们曾经给子女带来痛苦,可是,如今“我”可以尝试用温和的行动告诉他们,什么是爱和接纳——
你不完美,可我尝试去理解你。
我不认同你,但我不强行改变你。
第1辑
一个优秀却不快乐的母亲,对张爱玲的影响 3
“爱”就是做了“爱”的行为 15
用摧毁自己的方式,完成对父母的报复 23
谅解父母的关键 30
女儿要富养吗? 35
身体分雌雄,而灵魂不分 43
让林奕含自杀的性 48
《嘉年华》所展示的女性命运 55
神奇女侠懵掉的那一刻 63
第2辑
我对自己做母亲的几点要求 73
是什么在偷走做母亲的快乐? 76
写给孩子的第一封信 84
学习是人的天性 90
关于家务 98
孩子,当你的依赖不再是我的甜蜜 106
生第二个孩子的决定 113
生活的碎片:小儿生病 118
感受国人对生男孩的“迷之执念” 123
高塔上孩子的哭声 128
我会永远永远爱你 133
当我们“逃离”孩子的时候,是谁还在对他们保持耐心? 136
父母的心愿 147
跟着孩子重温唐诗 161
假如有人造子宫 170
爱是一场壮丽的冒险 182
第3辑
变心之苦 193
为什么我们对“出轨”那么容易愤怒? 198
心理治疗大师的魔法 205
我们最后能拥有的 219
我们都不是为爱情而来 230
一个女人的爱、性、婚姻和自我 239
所有的“相信”都有“幻想”的成分 247
暗恋的神性,语言的留白之地 255
从《青蛇》看四个“人”的情欲与修行 262
你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人间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