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培生艺术史.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0世纪艺术.Art from 400 BCE to 1000 CE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8908108
  • 作      者:
    大卫·G. 威尔金斯(David G. Wilkins),伯纳德·舒尔茨(Bernard Schultz),凯瑟琳·M. 林嘉琳(Katheryn M. Linduff)著
  • 出 版 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
收藏
编辑推荐

(1) 美国高等院校通用艺术史读本。作者David Wilkins是美国匹兹堡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主任、教授;曾执教于密歇根大学。本书获得CAA(美国大学艺术学会)颁发的国家卓越艺术史教学大奖。

(2) 内容更全面。扩展了摄影、设计、工艺美术、民俗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更加具有时代性的内容。

(3) 地域更广泛。涉及的地域范围扩展了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地区的艺术,一改传统艺术史唯西方艺术中心论的视角,更好地体现了东西方平行叙事,以世界多元的角度来展开篇幅。

(4) 坐标更精准。加入了地理坐标的分析方法,让读者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更加具有地域性。“世界大事年表”为读者提供了分析艺术作品的“时间坐标”,让读者能站在历史的至高点,全方位俯视艺术作品和艺术事件。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大卫·G.威尔金斯

(David G. Wilkins)

美国匹兹堡大学建筑与艺术史系主任和荣誉教授。著有《多纳泰罗》(与邦尼·本内特合著)、《玛索·迪·巴柯:14世纪早期佛罗伦萨艺术家》、《巴奇图鉴:前伦勃朗时期的蚀版师》(与卡伦·阿尔比特曼合著)、《迪凯纳俱乐部的历史》(与马克·布朗、卢·唐纳利合著)、《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赞助人研究》(与瑞贝卡·威尔金斯合编)、《chao yue伊莎贝拉: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中的世俗女性赞助人》(与谢尔丽·瑞斯合著),承担《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史:绘画、雕塑和建筑》第4版和第5版的审校工作,以及《科林斯艺术大全》的编辑工作;2005年获得美国大学艺术学会(CAA)颁发的国家卓越艺术史教学大奖。

 

 

伯纳德·舒尔茨

(Bernard Schultz)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艺术史系主任、创意艺术学院院长、西弗吉尼亚大学艺术博物馆教育与外事办主任,主要致力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艺术理论、艺术史研究。著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解剖》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史及艺术史教学研究。

 

 

凯瑟琳·M.林嘉琳

(Katheryn M. Linduff)

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与人类学系教授。主要讲授中国、中亚、东南亚考古和青铜艺术。1967年获富布赖特奖学金,并前往台湾故宫博物院和台湾地区研究院学习。她致力于艺术史研究与野外联合考古工作,长期关注亚洲内陆边疆的史前时代、青铜时代及铁器时代的研究,近期研究欧亚大草原史前晚期的社会复杂性问题。著有《商周铜器的传统、发展阶段与风格》、《性别研究与中国考古学》、《西周文明》(与许倬云合著)等。

 

翻译

陆 豪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2014年获得特拉美国艺术基金会(Terra Foundation for America Art)博士奖学金。主攻艺术机制、现代艺术史、美国现代主义艺术等研究方向。

 

 

审校

张 坚

著名艺术史学者,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西方艺术史教授、博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访问研究员(Visiting Fellow)。长期致力于西方现代美术史、西方近现代艺术史和批评理论、20世纪中国现当代美术创作思潮等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共分为两章。首先,第一章介绍了公元前400年至公元200年的艺术,包括了西伯利亚的游牧艺术:巴泽雷克、中国秦朝的兵马俑艺术、希腊化艺术、中国汉朝的佛教艺术、越南东山文化、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艺术、罗马帝国时期的艺术、罗马建筑、中美洲艺术:特奥蒂瓦坎等,这一时期的艺术常常被赋予越来越多的宗教和政治理念,因此,这些艺术背后通常都代表了深层次的宗教和政治诉求。

第二章介绍了公元200年至1000年的艺术,包括了早期的基督教艺术、印度佛教艺术、日本伊势神社、拜占庭艺术、拜占庭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艺术:拉文纳圣维塔莱教堂、盎格鲁-萨克逊的金属工艺和爱尔兰-萨克逊插图艺术、中国唐朝的皇城——长安、日本法隆寺佛教艺术、埃洛拉的印度教艺术、科尔多瓦的穆斯林艺术、加洛林艺术与奥托艺术、西方修道院、印度尼西亚的佛教艺术、中国艺术:山水画内容,这一时期的艺术本质上是以宗教为主,这些作品关系到当下依旧数百万人信仰的宗教:印度教、神道教、犹太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理解这一时期的作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去认识浙西宗教的萌发时期。这些内容以经典性著称,能代表和反映当时的艺术水平。


展开
精彩书摘

早期的佛教艺术

桑吉大佛塔(图1.21)坐落于印度一座平原的山丘上,距离印度中部现在的博帕尔市不远。进入这个圣地,需穿过四个指向基本方位的宏伟关口(塔门),这样的方位布局沿用了构建在佛塔内部的曼陀罗的结构。塔门的支柱与横杆刻满了本生故事,在这类富有教育意义的传说中,佛祖被表现为慈悲博学之人,而其守护者叫作药叉女(yakshis),她是古代的生育女神(图1.22)。药叉女的纳入使得纪念碑与人民群众产生联系,因为在佛教诞生之前,这些性感的神明就被人尊为人与自然的繁殖力的持有者。妖娆的药叉女摆出了复杂且具有韵律感的姿势,这透露出早期舞蹈在印度教崇拜中的重要性。此外,她身体的动态与传说有关:药叉女只要用脚踝触碰树木一次,就能够使它立即变得硕果累累。佛塔上的雕塑原本是用多彩的绘画来强调的,这些雕塑的生动性与佛塔及栏杆的厚重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佛祖本身是不会被描绘成人的样貌的—这是一种被称作非偶像(aniconic)或“无形象”的象征主义。他的存在是由车轮、脚印、王座以及启蒙他的菩提树等符号暗示出来的(图1.23)。在那个时候,人们认为佛祖已进入涅槃(超脱尘俗的生存状态),不能以人的外形来描绘他。这些早期的建筑物,歌颂了历史上著名的佛祖,名叫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 Gautama)的男子的一生。

他于公元前563年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生活在喜马拉雅的丘陵之中。他为了去探索发生在他身边的那些苦难的原因而放弃了优渥的生活。而这时的印度正面临着急促而强烈的社会与政治变革。与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王子乔达摩宣布放弃之前的生活,成为一名苦行者,在村庄的郊外与其他博学的隐士一起深思并讨论世界的苦难。在他35岁的时候,乔达摩坐在加雅镇一棵巨大的菩提树下,并决定参悟了苦难的真谛之后再离去。他冥思苦想,克服了诸多诱惑,并在第49天的黎明时分顿悟(苦谛,以及如何去克服它—从轮回之中释放凡人的灵魂)。他实现了自我启蒙。

但是,他依旧坐在智慧树(菩提树)下,思考他所发现的真谛。随后,他便起程前往鹿野苑(Deer

Park)[现在的“鹿野苑”(Sarnath)],在那里进行了首次传道—按照佛教的说法他“转动了法轮”。不久,60名苦行者在他宣讲佛法(信条)“中道”(Middle Path)的时候成了他的信徒。他们每年有8个月都在外流浪,从一处跋涉到另一处,而雨季的时候,他们会稍作停留,居住在山谷一处的小屋内,小屋由

富有的居士提供。这60人,是众多佛教徒中最早的一批。佛祖所达到的涅槃境界,被认为是一种持久永恒的极乐状态,称作“至高的真理”或“现实”。佛法声称没有哪里是不存在苦难的,因为苦难的根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而欲望的根除将结束苦难。

佛祖在80岁圆寂后,大约公元前483年,佛教随着印度政治制度的改变逐渐演变并壮大。第一大印度帝国(公元前322—前183年)被称作孔雀王朝,阿育王是它的第三代领导人(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是他把孔雀王朝的政治影响力扩大到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见图1.3)。根据传说,战争导致的惨状唤起了阿育王的懊悔之心与怜悯之情。由此,他得出结论:真正的权力是通过宗教实现的,而非武力。他成了一名积极的佛教拥护者,并且,政治力量以及臣民的支援也促使了宗教完全制度化。阿育王设立了一系列与佛教有关的宗教职务(服务)。僧侣居住在寺院之中。佛经的教规被进一步扩展、提炼,而且越来越多样化。据说阿育王个人在帝国佛教的遗址上,建造了84000座佛塔,然而这个数量无疑是被夸大了。因此,一个人(佛祖),对自我启蒙的探求,变成了一项涉及数百万人的习俗,并由古代一个伟大的帝国支持着。

 


展开
目录

1.公元前4 世纪至公元2 世纪艺术

 

公元前4 世纪至公元2 世纪艺术导论 / 2

相关知识点 / 7

相关主题 / 9

西伯利亚的游牧艺术:巴泽雷克 / 15

中国的秦帝国 / 22

希腊化艺术 / 29

历史 / 29

希腊化时期的艺术 / 31

希腊化时期的绘画 / 32

帕加马的希腊化雕塑 / 35

中国汉代 / 36

早期的佛教艺术 / 40

越南东山文化 / 46

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艺术 / 50

历史 / 51

罗马共和国建筑的发展 / 53

罗马住宅与别墅 / 55

罗马帝国时期的艺术 / 60

历史 / 62

罗马城 / 63

罗马帝国的艺术 / 70

技术,组织与工程 / 74

罗马宗教与神秘宗教 / 76

罗马帝国的结束  / 77

罗马艺术家 / 77

罗马壁画与错觉艺术 / 79

相关技术 / 84

罗马建筑:弗拉维安圆形露天剧场 / 88

相关技术 / 93

罗马建筑:罗马城的万神殿 / 100

中美洲艺术:特奥蒂瓦坎 / 104

 

 

 

2.3 至10 世纪艺术

3 至10 世纪艺术导论 / 114

艺术的过去/ 艺术的现在 117

历史 / 120

艺术与基督教堂  / 123

自然主义的节制 / 124

卷轴和书籍 / 124

艺术家 / 125

相关知识点 / 126

相关主题 / 127

犹太艺术:位于杜拉欧罗普斯的犹太教会堂 / 134

早期的基督教艺术 / 139

历史 / 140

艺术 / 141

早期的基督教建筑 / 143

印度阿旃陀佛教建筑与绘画 / 148

日本伊势神社 / 153

拜占庭艺术 / 159

历史 / 160

圣像与圣像破坏运动 / 161

拜占庭艺术家 / 162

拜占庭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  / 163

拜占庭艺术:拉文纳圣维塔莱教堂 / 166

相关技术 / 171

盎格鲁- 撒克逊的金属工艺和爱尔兰-撒克逊插图 / 173

唐朝的皇城长安 / 178

日本法隆寺的佛教艺术 / 186

相关技术 / 189

埃洛拉的印度教艺术 / 193

科尔多瓦的穆斯林艺术 / 198

加洛林艺术与奥托艺术 / 205

西方修道院 / 210

印度尼西亚的佛教艺术 / 216

中国艺术:山水画 / 221

艺术的过去/ 艺术的现在 / 228

人名索引 / 231

词汇表 / 239

参考文献 / 247

图片版权声明 / 24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