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心理学(第4版)》:
狩猎假说还能够解释牢固的互惠式利他行为(strong reciprocal altruism)和社会交换(social change)是如何在人类身上出现的。人类表现出广泛的互惠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持续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这在灵长目动物中也是独一无二的(Tooby&DeVore,1987)。在大型狩猎活动中,捕获的肉类数量远远超出了一个狩猎者的食量。此外,能否狩猎成功也是充满变数,这一次成功地逮到猎物的人在下次也许毫无收获(Hill&Hurtado,1996)。这些条件催生了人们将狩猎得来的食物与他人分享。一个猎人会将他一时吃不完的肉分给其他人享用,因为他自己吃不下,而肉又很快就会变质,所以他实际付出的代价很小。然而,当他后来从别人那里得到回馈时,他却能获得巨大的收益。本质上,猎人只是将剩下的肉“储存”在他朋友和邻居的肚子里而已(Pinker,1997)。
狩猎假说还为劳动的性别分工(sexnal division oflabor)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男性体型高大身体强健,能够精确地远距离投射,所以非常适合狩猎(Watson,2001)。而古代的女性则不大适合狩猎,她们通常忙于生育和抚养子女。在现代的“狩猎一采集”社会当中,劳动分工也是非常明确的:男性狩猎,女性采集并且带着她们的孩子。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两性的休闲方式也截然不同。一项针对3479名挪威人的调查显示,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从事狩猎(大型或小型)和钓鱼等活动;女性则更多从事采摘浆果和蘑菇之类的活动(Roskaft,Hagen,Hagen,&Moksnes,2004)。两性之间可以交换食物——男性提供打猎所得的肉,女性则提供采集来的植物或果实。总之,狩猎为现代人类表现出来的明确劳动分工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Tooby&DeVore,1987)。
最后,狩猎假说还能够为石器工具的出现提供一种强有力的解释。石器工具通常和大型动物的骸骨在同一地点被发现——当然是200万年前的地方(Klein,2000)。人类祖先们似乎用这些工具来猎杀动物,并将动物身上的肉从骨头和软骨组织上分离开来。
总之,尽管研究者们通常假定,供养妻子和子女是狩猎活动出现的主要原因,但狩猎假说还能解释许多其他的现象。除了解释男性巨大的亲代投资行为之外,狩猎假说至少还能部分地解释男性之间的牢固同盟、朋友之间的互惠式同盟和社会交换,以及劳动的性别分工和石器工具的发展。
……
展开
——布莱恩·布朗(Blaine Browne)瓦尔多斯塔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