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九位出色的青年学者,来自文、史、考古、美术等不同领域,共同点在于:研究时段都是中古,所以他们选择了嵩山—洛阳这条代表中古时期“天下之中”的线路,与壮丽河山和数不清的文物古迹,来一场行走与学术的邂逅。
他们上攀嵩山,登顶峻极峰;下探古墓,亲临考古现场。从沉默的石碑中读出故事,认出看似平凡的土堆实为帝陵封土。洛阳在中古为何如此重要?太室阙上的石刻是大象吗?中原的酷热会不会是某些历史事件背后未被注意到的理由?还原历史现场,也许永远不可能100%;去与不去,却仍有本质的不同。最终成书为什么这样好看,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作者们:学术功底扎实,将纸面文献吃透了,并且极具问题意识,才能将现场和历史知识结合起来,彼此印证,互为生发。同时尚属青年,有体力有活力,经得起多日奔波,也能把文字写得活泼。
考察对象:嵩山之顶峻极峰、少林寺塔林、汉三阙、“中华D一塔”嵩岳寺塔、曾代表洛阳繁华与毁灭的永宁寺塔、汉魏故城考古工地、武则天所立升仙太子碑、巩义宋陵等等,各种你想得到或想不到、看得到或看不到的文物与古迹。
新技术:引入无人机,多幅航拍图提供从未有过的古迹观察角度。
为保证文物图片的还原度,并提升阅读愉悦感,本书采用进口艺术纸全彩印刷,大量美图呈现。
本书以一群出色的青年学者的嵩洛文化之旅为主线,串起中原大地的名胜古迹,以人文景观为主,非泛泛而谈的游记,而是真正挖掘名胜蕴含的历史意义。因是学术游,行程中多获当地考古所或相关高校院系支持,得以参观不对外开放但极珍贵的文物或考古现场,获取z新考古发现和一手材料。9篇文章或全面介绍考察过程,或就旅途中涉及之某一具体文物及现象专门论述,或就中原地区的历史地理展开讨论,涵盖文学、历史、考古、美术等多个专业,展现出跨领域联合考察的独特价值,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可读性。
编后记
耿 朔
这本《问彼嵩洛:中原访古行记》终于要与读者们见面了,作为编者之一,我确实有话想说。
相比北京酒桌上的一拍即合、嵩洛道上的策马扬鞭,考察结束后的组稿编书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说起来,大家最初并没有要将考察见闻付诸文字的想法,而是微信晒图“惹的祸”,中华书局上海公司的郭时羽编辑在朋友圈被刷屏之后,非但不以为烦扰,反而热心献策,建议我们十个人结合专长,各写一篇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的文章,合成一本考察记。时羽说:“这既是你们这趟旅程的纪念,也是为下次出去考察做准备,多好啊!”建议得到大家热烈响应,遂委派仇鹿鸣和我作为编者,负责具体事宜。鹿鸣常年为《东方早报》等报刊撰写评论和随笔,很有这方面的经验,而我作为考察活动的主要策划人,理所当然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2017年9月,范兆飞在沪上召集一个学术会议,利用会议间隙,时羽、鹿鸣和我坐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小餐厅里,敲定了本书的基本体例。此后便是大家分头写稿,我则时时催稿。
由于高校青年教师都过着“从不加班,因为从不下班”的生活,加之又有如毋有江这样“但面对这迷离厚重的嵩洛人文景象,很长时间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身的理解与感受”的认真态度,所以收稿日期一拖再拖,直至2018年夏天才陆续收齐。当我一一打开同游诸君发来的word文档,结尾处“写于武昌南湖心迪书房”“撰于沪上江湾”“落笔于成都锦江之畔”的简单句子如同股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天各一方执笔,回首共忆同程,这便是古人歌咏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吧。
路线相同,旨趣不同,读者从书中会读出作者们对于历史现场的个人感受,也会听到我们是如何回答旅途中提出的问题,或许还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到彼此调侃、相互启迪的一些情节。林晓光行云流水般的文字素描,可供读者快速了解此行概况,故置于全书之首;毋有江长期从事历史地理研究,他为嵩洛勾勒出宏大的时空背景,成为理解许多相关历史问题的起点;我的目光聚焦于嵩山,意在探寻前人和我们访古之旅的同与异;胡鸿显然忘不了差点击垮他的中原酷热,由此引发一系列关于天下之中如何生存的讨论。王煜、孙正军和范兆飞的三篇文章,具体而微,关注点均偏向途中所见的石刻文物,我还记得王煜站在太室阙下给大家讲解那上面雕刻的图像,正军在巩义石窟《帝后礼佛图》前久久不愿离去,兆飞一路见碑就迈不开腿,以至为了弥补未能亲近辟雍碑之憾,次年只身再赴洛阳。而仅仅从文章标题借用李白诗句“今月曾经照古人”,读者大概就能感觉到仇鹿鸣笔下流淌出的深刻情怀,以此作为全书的末篇,我想还会留下一些思绪飘荡在风中。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铭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安泰虽然没有参与写作,书中依然有他们的身影,王铭全程背着无人机,书中所有的航拍照片都出于他之手,安泰则激发了我们很多的灵感。
此外,唐雯女史为本书贡献了一篇关于升仙太子碑的妙文,我们理应为她组织一次重访缑山。
嵩洛访古之行的实现,还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大学考古学系、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以及登封、偃师、巩义等地的文物主管部门,多位师友给予的周到安排,才使我们得见诸多养在深闺的古迹,几乎每一处都让人惊艳不已。感谢时羽编辑,没有她的细心和耐心,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顺利出版。本书内照片大多为此次考察中所摄,甲文中或有乙之图片,总之系团队成果,兹不一一注明。个别图片出自中国社会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莫阳博士,摄影师潘可,中央美术学院秦晋之、康家轩同学之手,于敬彦同学精心绘制了封面图,在此一并致谢。
读书与旅行,皆不可辜负。如果哪天在北京地铁上,我能看到某个上班族从包里掏出这本小书,愿意暂时屏蔽喧嚣,跟随书中的文字和图片飞赴中古的嵩洛,那便是我对本书出版后的最大期待。
2019年3月于北京花家地
引言:考察何为/仇鹿鸣 耿朔
中原看遍旧山河/林晓光
经行天下爱嵩洛/毋有江
嵩岳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耿朔
天下之中的苦乐悲欢/胡鸿
惯于石上读春秋/王煜
袁安碑前 巩义窟中/孙正军
螭龙寂寞碑额垂/范兆飞
一块石碑的生命史/唐雯
今月曾经照古人/仇鹿鸣
编后记/耿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