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银茶匙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980966
  • 作      者:
    (日)中勘助著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个人总有许多眷恋,许多怀念,譬如对故乡,对童年。这种眷恋与怀念,往往是真挚的,无暇的,它可以涤荡人的灵魂,使人心变得明净清澈。《银汤匙》这部作品不仅向人们展示了童年绚丽多彩的生活、丰富美好的情感世界,也表现出了诗一样的韵味与情调,给人以温暖,以慰藉,以启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思者深也。”正因为作者中勘助所见者真,所思者深,书中真情处处流淌,历经数十年后再次出版,依然超越时代的局限,得到阅读者的共鸣。


展开
作者简介

  中勘助

  日本作家,诗人。1885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时代起就师从文学巨匠夏目漱石,但性格孤高,一直与日本文坛政治保持距离,不属于任何派别。其处女作兼代表作《银匙》由夏目推荐在东京朝日新闻上连载发表后,单行本至今再版不断,百年来获读者持续好评,累计销售量数百万册。另有小说《提婆达多》、《犬》、以及诗集、全集等,均未被完整介绍到中国。1965年去世(去世50年以上)。

  译者:黄了湛

  1968年上海出生。1987年赴日留学,毕业于京都大学工学部,后曾长期在日本企业任职。有中译日书籍「2015産業統合のチャイナ?エンジン」出版(原著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15产业整合的中国动力》)。


展开
内容介绍

   日本作家中勘助的自传体小说。创作于1910年至1913。以19世纪末明治维新后的东京地区为舞台,描写了主人公从幼年到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笔法细腻,视角独特,感情饱满,也毫不掩饰主人公对日本对外侵略行为的朴素质疑和厌恶。起初由作者大学时代的老师、文坛巨匠夏目漱石推荐、作为散文在《东京朝日新闻》上连载发表,获得读者持续好评。1921年出版单行本,至今再版不断。截至2006年12月,仅岩波书店一社出版发行的“文库版”(小型便携版,不包括同一出版社另外发行的普通平装版、精装版等)的部数就累计达1,136,000册,另有角川书店、小学馆等出版社的版本发行。1950年代至1980年代,大阪滩中学教师桥本武擅做主张,以本书一册代替教科书讲授初中三年的语文,获得惊人的升学奇迹,并为日本社会各界输送了众多栋梁之才,此事被传为奇谈。现代中国学者周作人曾在《知堂书话》中对此书推崇备至,并亲自翻译了一段。


展开
精彩书评

  这作品描写小孩的世界得未曾有,整洁而细致,文字虽非常雕琢却不思议地无伤于真实,文章声调很好。——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

  这部著作是描写儿童的近代小说中颇佳的一种,假如读儿童心理学为现在教员诸君所必需,那么为得与把握住了活的心灵之现实相去接触,我想劝大家读这《银茶匙》。——日本文艺家铃木敏

  我得了这部《银茶匙》,希望把它翻译出来,虽然也知道看惯了油腻的所谓小说的人未必赞赏,不过是想尽我野人献芹的微意而已……读者如能在这里看到一点近代日本儿童生活的情景,因而对于本国的儿童生活也感到兴趣,加以思量,总是有益的事,鄙人屡次三番将《银茶匙》拿出来介绍的本愿也可以算是达到了。——中国文学家周作人

  本书是日本作家中勘助的自传体小说,创作于1910年至1913年。以19世纪末明治维新后的东京地区为舞台,描写了主人公从幼年到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笔法细腻,视角独特,感情饱满,也毫不掩饰主人公对日本对外侵略行为的朴素质疑和厌恶。起初由作者大学时代的老师、文坛巨匠夏目漱石推荐、作为散文在《东京朝日新闻》上连载发表,获得读者持续好评。1921年出版单行本,至今再版不断。截至2006年12月,仅岩波书店一社出版发行的“文库版”(小型便携版,不包括同一出版社另外发行的普通平装版、精装版等)的部数就累计达1,136,000册,另有角川书店、小学馆等出版社的版本发行。1950年代至1980年代,大阪滩中学教师桥本武擅做主张,以本书一册代替教科书讲授初中三年的语文,获得惊人的升学奇迹,并为日本社会各界输送了众多栋梁之才,此事被传为奇谈。周作人对此书推崇备至。——译者黄了湛


展开
精彩书摘

  十三

  夏天我们每日沉迷于捕蝉。用粘糕捉的话会弄脏翅膀,就把糖袋子装在竿头,拿着竿子从院子走到墓场去找蝉。因为树很多,一圈兜下来抓得多到厌恶的程度。油蝉只是吵闹,样子不好看,劲头

  不足。昼鸣蝉圆圆胖胖的,叫声也很滑稽。寒蝉唱歌唱得很有趣,会把那些敏捷的伙伴当作仇敌追赶。叶蝉可惹不起。哑蝉连叫也不叫就掉在袋子中间挣扎,真可怜。

  还有,我们像小鸟一样,随着季节的变化,去寻觅那个季节结果实的树。青白色的李花凋谢后,我们焦躁地看着豆子般的果实一天天鼓胀起来,不久变得像麻雀蛋那么大,又不久变得像鸽子蛋那么大,变得鲜黄,又萌发出像脸颊那样的红晕,最后树枝弯下来,垂到地上。这时,只要肚子允许,一有空就偷偷摘下来吃,直到打着带着李子味的饱嗝。就算这样也吃不完,那些紫色的烂熟的果子就纷纷掉到地上。鸟儿就飞来,撅着可恨的屁股,啄来啄去。

  栗子成熟的时候也很快乐。我们一个人拿着竹竿,另一个人捧着筐,把眼睛瞪得像鱼鹰和老鹰般锐利,走在墓地。发现明显有露珠像要掉下来似的裂开的栗子时别提多高兴了。用竿头敲打后壳斗就晃着,好像在回应。此时再狠狠给它一下,一个个就掉下来了。跳上去就捡,捡到三个就试吃一个。还有草莓,柿子。

  山樱桃和枣子尽管有些不太好吃的,但我们也做绝了,不让一个留在枝头。木瓜开的花很优美,和其树体不相称,而硕大的果实又和花不相称。一个个重重地掉到地上,气味不错,但很涩,而且硬得像石头,牙也咬不动。

  宽阔的庭院里到处造了花坛,还栽了许多树木,所以各个时节花开不绝,有百合、向日葵、金盏花、千日草、雁来红、还有像鱼子那样的棕榈树的花。

  这个庭院的初夏的自然最让我心醉。暮春的那种像在雾气中发热似的、南风与北风交替吹来、寒暖晴雨飘忽不定的季节已经过去,天地一新,这就是明朗的初夏。天空像水一样清澄,充满了阳光,清风吹拂,紫草的影子随风摇曳,连阴郁的罗汉松看上去也少有地爽朗。蚂蚁们到处造塔,羽蚁从洞中出来,任性地飞来飞去。可爱的小蜘蛛在树枝上、在屋檐下跳起了黄昏的舞蹈。我们用灯芯钓地下的虫子,我们掩埋地蜂的洞穴,竖起耳朵听它们尖叫,我们寻找蝉壳,我们捅毛毛虫,所有的东西都是那么的新鲜而有趣,活生生的,没有一点讨厌的地方。那时,我喜欢站在罗汉松阴暗的树荫下静静地凝视沉入暮色的远山,我看到绿色的田野,看到森林,听到乘风而来的水车声和蛙鸣声。此时,对面高台上的树林中响起了浑厚的钟声。我们俩目送空中沐浴着残阳飞过的夜鹭群,唱起《暮色苍茫》。偶尔也有白鹭伸开长脚飞过。

  十四

  银色的艳阳用温暖的梦幻包裹着地上的鲜花,而牡丹就像这梦幻之国的女王般盛开在花坛,有白的、红的和紫的。穿着各色羽衣的蝴蝶们也像梦幻般地飘来戏花。长着斑点的甲壳虫浑身沾满花粉,沉醉在蜜汁中。这时,我看到了平常无声无息、闭门不开的那个厢房的门开了,一个老和尚靠在扶椅上。厢房的前面是老和尚秘藏的老牡丹树,淡红色的单瓣花含着芬芳饱满绽开。这个狭小的天井和正堂隔着一座拱桥,向阳的屋檐下是一株枝叶繁盛的秋海棠,面对正堂左端有梧桐树,右端有树荫清凉的玉玲花。七十七岁的老和尚一个人关在屋里,除了早晚的佛经默诵以外不出声。我们只凭不知何时从缝隙中飘出来了香气上判断,里面有一个像石头一样静坐不动的人。

  有时,老和尚要喝茶了,就摇起那个发出蝉鸣般声音的铃,如果没有人听见,老和尚就手捧小钵状的茶碗,走着碎步跨过桥自己去泡茶。偶尔他被叫去做法事,就戴着头巾,一手拿着数珠,一手拄着拐杖,蹒跚而去。谁也想不到这个寒碜的和尚在必要的时候会穿上绯红的法衣。老和尚和这个世界真的是相隔一座桥,除了世间到了夏天会开牡丹花这件事以外,他好像什么也不知道,只是寂寞地净心修行。我不知不觉以童心敬慕起这个老和尚,想仰攀他。那个时节,我已经和寺院里的人不见外了,就算贞仔不在我也每天去玩,像老人那样把手撑在腰上在院子里走动,在清冷的墓地里转悠,时常想着他人和自己的身世,饱含眼泪。我就像拖着脚链的囚徒那样,自惭形秽,低头看着自己的脚,一边沉思一边走着,那成了我的特殊习惯。

  ……


展开
目录

银茶匙·引言

译者序

前篇001

雨后茶树上结满水滴,闪闪发光。普普通通却略显幽寂的茶花恰是勾起我童年回忆的花。白色圆润的花瓣围绕着黄色饱满的花蕾,开放在暗绿卷曲的叶子下。把鼻子凑过去闻闻香气是我的癖好。左手边庙井旁有棵桂树,开花时甘甜的香气在空中飘荡。井轱辘吱吱呀呀的声音穿过安静的茶田,传到我家。

后篇157

自制的豆腐颤抖着,雪白的表面上染着靛青的花纹。姐姐为我挤碎了香橙,浅绿色的粉末纷纷落下,豆腐像要化了似的,再浸到蘸汁中,又一下子染上紫红色。把这东西轻轻放到舌头上,尝到香橙静静的清香和酱油激烈的味道,还有冰凉和滑滑的感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