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建筑百家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12035643
  • 作      者:
    杨永生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1998.9
收藏
内容介绍
    《建筑百家言》编入了建筑界100位专家、教授写的100篇文章。这些文章反映了建筑界人士在20世纪末叶所思考的一些问题。为了使《建筑百家言》图文并茂,相映成辉,对每一篇文章,编者们都力求配上与文章内容有所呼应的照片。这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建筑意识,有助于建筑界的交流。
展开
精彩书摘
    《建筑百家言》的主编要我写一篇千字文,正在犯难之际,拜读了同济大学傅丹林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有一段话非常精彩,大受教益。虽是未刊之稿,我仍忍不住要引以为开篇,想来傅先生也会原谅。这段话是:“商业化对于建筑界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教育界也适时而动,及时调整了培养目标和方针,宣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完全忽视教育目标中应有的理想性与批判性。如此,教育界作为真理的捍卫者和坚持者,作为社会的良心,其职责何在?”<br>    教育界应该是社会的良心,傅先生从根本上道出了教育事业的尊严。而建筑教育投合市场需要,培养出来的建筑师是什么样的呢?傅丹林先生说:“甲乙方关系如同业主‘点菜’,建筑师‘料理’的食客与厨师的关系,再不谈论什么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和理想。”说得好,我们见到过多少建筑师,给房地产老板或专横的长官打先锋,挖空心思破坏城市规划、破坏名胜风景、破坏文物古迹!当然不能把全部责任推给教育界,但教育界绝不是没有责任。<br>    高等教育的目标和方针,不论明说还是讳言,是培养社会的精英。作为社会精英的建筑师,不仅仅要有高超的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如傅先生所言,要有社会责任心和理想。如果连精英都失去了社会责任心和理想,我们这个民族就腐败透顶,没有救了。撇开制度性问题和政治性问题不谈,教育如何,决定于教师。教育能不能捍卫和坚持真理,决定于教师能不能。中国人一向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皇帝一姓一姓地换,而中国始终不变的第一位大圣人是至圣先师孔丘。他“为天地立心”。“天地君亲师”,教师排在老末,但比“君”恒久,比“天地”有心,更具永远的崇高性。<br>    然而,当今师道失范,以建筑教育界为尤甚。有一些教师,热衷于商业性的设计,只要有钱可赚,便能为“食客”当“厨子”,把国家人民的利益“料理”成美味佳肴,向老板或长官献上。自己忙不过来,把在读的学生拉下海,严重扰乱了教学秩序,败坏了学习风气,而他们却从中渔利。<br>    这一部分人,把教师当作第二职业,以余力应付。上课迟到早退是常事,业主一个电话,可以撂下学生就走。他们不备课、不深入钻研自己讲授的课程。有些不容易讨好的必修课甚至没有人肯讲。需要几个教师吃点儿苦的工地实习取消了,理由嘛,大家心照不宣。<br>    教师失去了自尊,没有社会责任心和理想,学生从何谈起?教师失去了自强.学业上不再进取,教学质量从何谈起?<br>    幸好并非所有教师都是如此。兢兢业业从事教学工作者尚有其人。教育大厦还不致立时墙倒屋塌。但情况已不可谓不严重。<br>    抢救之道如何?傅丹林先生说不出来,我当然更说不出来。我只有两点希望:<br>    第一,“师道尊严”,为人师表是一种庄重的社会责任,请不要亵渎,不自尊的请走开。<br>    第二,“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每一门课的教师,都要争取成为这门课程的学术权威。讲课,不是讲那个刚够讲几十小时的知识,是讲自己长年累月熬出来的心血。不自强者请下台。
展开
目录
北京商业建筑面面观<br>寻求传统的现代价值<br>故乡的情缘<br>感知的城市,形而上的城市<br>漫话墙与空间<br>索菲亚现象<br>建筑要有特色<br>生活——建筑创作的源泉<br>“小东西”也有“大意思”<br>应重视书院建筑文化的研究和保护<br>“人造环境心理学”研究迫在眉睫<br>话说建筑的表情<br>风景环境与建筑<br>“薪火相传”之义的实践——纪念林徽因先生<br>一隅之耕<br>三足鼎立,缺一不可——小议景观建筑学在中国建筑界的地位和作用<br>混沌与无序<br>建筑与人文<br>“五环图式”话建筑<br>博观、制宜、场所精神<br>博风汉骨——建筑文化地域性之我见<br>走近青年建筑师<br>屋顶——传统文脉的信息码<br>1/2+1/4<br>话说民居研究<br>由“高大而不是伟大”所想起的<br>拓扑同构与中国园林<br>日本列岛的“黄帝明堂”<br>尊重自然<br>神为形内,意在笔先——略谈建筑的气质<br>一段难忘的经历<br>拓展乡土建筑研究的领域<br>文物建筑的科学复原重修不能以“假古董”视之——兼谈中国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的中国特色<br>桂林山水与景区建筑<br>形式新释——我的广义形式观<br>弥足珍贵,大地文章——谈建筑遗产的保护<br>研究重要,实践更重要<br>哈尔滨,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br>城市别称中的悖论及其他<br>乌托邦的黄昏<br>现状与改革<br>我国最早的一部建筑史——乐嘉藻《中国建筑史》读后记<br>建筑理论是什么<br>三人行·时装<br>光<br>论节制<br>拉萨梦旅<br>感悟建筑<br>人民大会堂方案设计体会<br>“鉴名”建筑师与建筑的主流<br>我想当学者<br>“表里不——”的建筑<br>与我的上帝对话<br>网上“建筑”<br>雷州感怀<br>回顾历史,树立壮志,再现东亚建筑的繁荣<br>古都风貌、建筑风格、社会风气<br>济南老火车站拆除有感<br>走过现代与传统,找到主体<br>上海建筑的思考——海派文化的拼贴、叠合、折衷与生成<br>关于房屋形式的对话——一个文化人类学的视角<br>形式的哲学——试析建筑文化<br>建筑艺术也需要走到群众中去<br>教授失学的悲哀与建筑史学的困境<br>新世纪的建筑观<br>城市呼唤秩序——城市畸形现象浅议<br>从民居到民系研究<br>体验建筑<br>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光环境”<br>香港文物六千年,齐心保护迈向前<br>照破西来一片心——中国建筑师该如何面临挑战<br>作者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