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老建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60823653
  • 作      者:
    薛顺生,娄承浩编著
  • 出 版 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2
收藏
作者简介
  薛顺生,1959年工科大学本科毕业,长期从事房屋修缮管理三十余年。业余研究上海区域内文化史迹、革命遗址、古宅民居、近代建筑等。
  已出版的著作有:《上海革命遗址及纪念地》、《上海名人故居沧桑灵》、《上海房地产志》、《上海住宅建设志》、《上海建筑施工志》、《浦东建筑百题》、《浦东人物百题》、《浦东开放开十年》。
  曾聘为《上海建筑经典——236幢优秀近人保护建筑》特约编辑、《浦东开发开放十年》特约编辑。退休后,聘任为浦东新区文物管理所文物建筑调研员。高工、副研究员。
展开
内容介绍
    《上海老建筑》分20辑:古镇、园林、书院、祠堂、戏台、楼阁、寺庙、道馆、文庙、公馆等。意在反映昔日上海地域内的文物遗迹等老建筑。
    上海历史上遗存的著名地面建筑现今尚有70余处,这些老建筑体现了上海建筑的悠久历史、古老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它们在建筑空间处理、施工技术技巧、建材运用上都有新的创造,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的地位。从类型上目的地,主要有民宅、官署、庙宇、亭台、楼阁、城墙、照壁、牌坊等纪念性建筑;从规模上看,因上海古代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建筑体积不大,但这些老建筑具的上海文化的特定内涵,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达到较高水平的例证。由于上海特定的历史地位,古老的道观和尼庵,有史可查的尚有80余处。上海留存至今的佛教观庙有:龙华寺、静安寺、玉佛寺。著名道观有:白云观、钦赐抑殿、城隍庙、崇福道等,这些古老的宗教建筑是上海老建筑的宝贵遗产。
    上海目前保存较好且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古老住宅,主要分布在市区老城厢、松江、嘉定、浦东新区等地。上海具备特有的历史文化索源和众多的能工巧匠,在高度文化艺术的影响下,对老建筑造型、色彩、细部处理诸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高超的空间构图艺术,是江南水乡老建重要的构思源泉。
展开
精彩书摘
  云间第一楼
  位于松江区松江镇中山东路250号,原为松江府署谯楼,现松江第二中学大门口,即是此楼楼基残墙。相传“云间第一楼”楼基原是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的点将台(但无确切查考),上建楼座。府署于元贞元年(1295年)建成,门外有谯楼,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遭火灾,九年(1349年)重建。楼四楹,高约20米许。下为砖砌基座,中有券门甬道,似城门。明末,谯楼
  毀于兵燹,清顺治年初又重建,20世纪30年代初,县长金庆章募款重修此楼,立横额“云间第一楼”,又竖《重修云间第一楼记》石碑。旧时松江城内房屋以两层居多,而鼓楼高达16米,
  堪称松江城中第一高楼,松江古称“云间”,故称之为“云间第一楼”。
  “云间第一楼”门楼的建筑风格,取我国传统的双重檐歇山顶形式,楼面阔5间,全部用
  柱子撑起。楼阁高耸空中,面阔24.8米,进深10.10米,高约16米,颇为壮观。楼下中间为
  大门过道,门阔5.1米。古楼清水砖墙,翘角飞逸,古色古香,与宋代张择端绘制的开封《清明上河图》中的楼阁式建筑相仿,是解放初全国范围内所存两处梁柱式溯楼中的一处。“云间
  第一楼”毀于195 1年台风,仅剩楼的残砖碎瓦和台基。在20世纪末,重新仿造新楼。
  1985年,云间第一楼被列为松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川沙鹤鸣楼
  鹤鸣楼屹立于浦东新区川沙镇东南隅的川沙公园内,仿照武汉市黄鹤楼建筑模式营造。
  楼有5塔7层,标高54米,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
  塔身主建筑上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下砌石玉平台。四周立80根雄柱支撑塔体。画栋回廊,飞檐翘角,角端系60金钟。风吹钟响,叮口当悦耳。每层塔屋,均用金色琉璃瓦铺砌,阳光下金碧辉煌,驻足仰视,宏伟壮丽,气势非凡。拾级登楼,东望海天,风光旖旎。向西北遥望楼宇密布,参差竞上,各项新建之工程,恢弘奇丽,气势宏伟,一派现代欣欣向荣的开发景象。
  鹤鸣楼名,蕴意有三。一是楼仿造于武汉黃鹤楼。唐诗人崔颗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
  白云千载空悠悠。”二是浦东滨海一带,古代产盐,地名下沙盐场;又多沼泽,产鹤,地名又称鹤沙。宋代科学家沈括称此地所产鹤为下沙鹤。其特征是丹顶、绿足、龟纹、誉名仙种。三是《诗经·小雅·鹤鸣》中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之句。引证与影射浦东鹤鸣楼之由来。
  读者若要进一步钻研,可到该楼底层大厅左侧,置有浦东学者顾炳权先生所撰写的《鹤鸣楼记》,现勒石为碑。
  川沙魁星阁
  阁乃楼也。魁星阁,又称奎星阁或奎文阁。奎星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称“奎宿”,后被称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顾炎武《日知录·魁》中指出:“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中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谓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当年,此阁中挂有魁星神像,前设贡桌,供读书人祭祀以求考中如愿。
  上海有两座魁星阁,分别建在浦江东、西两岸,浦西的为南市文庙魁星阁;浦东的为川沙魁星阁。川沙魁星阁建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山阴(今绍兴)何竹芗创建。此阁系砖木叠砌而成,镇峙在旧城墙上,取其照耀一方之意。春秋佳日,邑人均结伴喜登城墙头,于魁星阁畔游憩。此阁与文昌宫、观澜书院、岳碑亭浑然一体。民国十四年(1925年),当拆除1日城墙时,因地方上原留古迹,合议保存。1947年邑人张文魁重修魁星阁,由张氏旧交余绍宋作“重修魁星阁记”,并由余氏书写,书法清峻洒脱,别具一格。碑石由吴县刘君仲所刻。但碑成而未树,此碑一直静躺在东南墙角的魁星阁眸。阁毁于文革“十年动乱”中,而阁畔的碑石由沈企行设法砌于墙壁问,故原碑尚在。
  1989年重修魁星阁,钢筋混凝土结构,六角形,三层高,六角攒尖式瓦顶。底层中央三柱直通第三层,柱间连以横枋,顶部仿木构件为斗六形。阁高15米,进深6米,每边2.5米。各层屋面飞檐起翘较大,逐层收进,整体上小下大,比例匀称,外貌小巧玲珑,精致婀娜。魁星阁与岳碑亭耸立在古城墙上,犹如二龙相嬉,使得城墙更为奇美秀丽,令人流连忘返,成为现代都市人民生活中的珍贵历史遗迹。
  文庙魁星阁
  魁星阁又名奎文阁,为文庙配套建筑。在古代,文庙不仅是祭祀中国儒学大师孔子的庙宇,还是一个县境内的最高学府,是培养秀才进而参加乡试考举人的学宫。所以魁星阁正是文庙中学宫的象征之一。清乾隆皇帝曾为曲阜孔庙题写“奎文阁”匾额,可见奎文阁在文庙建制中的地位是颇高的。
  文庙魁星阁,坐落在文庙东南隅,面拥一池清水,真有些天光云影池南岸的诗意。此阁
  平面呈六角形,共三层,高20米,进深8米,每边阔约3米,各层屋面飞檐起翘较大,逐层收进,整体上小下大,比例匀称,小巧玲珑,精致婀娜。这在上海寺庙古镇建筑中极其罕见。阁为砖木结构,六根约一人合抱粗的楠木柱直通阁顶,每层四周设回廊,外有木栏,供人眺望。整个阁体全用木榫固定,不用一根铁钉。其独特的建筑工艺为古建筑专家所瞩目。底层门朝向面北,圆廊宽1.5米左右,可容纳3人并行。底层墙上开有八扇八角橄榄形的漏窗,入内有一座木刻魁星像,右手执笔,左手执斗,作愉快跳跃状。凡邑人入试前,即来此星像前跪拜。阁中南向壁旁有梯,盘旋而上即达第二层。这一层门朝南。再上去可直抵最高层,门仍朝北开。第二、三层壁间仍开有八扇小方格形漏窗,使阁内空气对流新鲜,人登上三层高处,能环视老城厢近处风貌。
  阁顶为葫芦形,顶颈为荷花形,荷花瓣用水泥、石炭和煤泥合成,呈灰色,远望十分庄
  重。每层角脊部位用红、绿、黄和黑等颜色画有花草、果木,颇为醒目。在每层垂檐起翘部,还置以各不相同的泥塑图形,如灰色猴子、红嘴白鸽、褐色的洋花等。
  1981年,文庙魁星阁列入南市区文物保护单位。
  沉香阁
  沉香阁,又名慈云禅院,坐落在沉香阁路29号。它和玉佛寺、龙华寺、静安寺、圆明讲堂等五所上海的佛教寺院,于1983年4月,同时被国务院列入全国142所汉族地区重点寺院。沉香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问,重建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名为慈云寺,但民间仍称它为沉香阁。整个寺院颇具规模,前有弥勒殿,山门石坊;中有大雄宝殿、沉香佛殿,还有造鹤轩、前殿禅堂及左右厢楼。阁的建筑形式庄重典雅,在整寺中显得非常突出。阁在清代为邑城官员祈晴祷雨之处,上海在未建万寿官前,皇帝皇太后生日也在这里朝贺。因而香火旺盛,誉满上海城。
  在沉香阁的中轴线上,第一个建筑点是修复的明代石牌楼,它飞檐斗拱,气宇轩昂,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题写的匾额“沉香阁”悬挂在牌坊的檐下正中。
展开
目录
古镇
上海老街
龙华镇
朱家角镇
南翔镇
高桥镇
园林
豫园
醉白池
秋霞圃
古猗园
课植园
颐园
书院
敬业书院
观澜书院
三林书院
祠堂
陈化成祠
李鸿章祠
杜月笙祠
黄道婆祠
戏台
……
楼阁
寺庙
道观
文庙
会馆
古亭
古桥
古塔
红幢
照壁 石刻
记碑
牌坊
城墙
宅邸
古墓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