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索邦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博士、《隐没的皇城:北京元明皇城的建筑与生活图景》一书作者另一部解读北京城的著作,讲述建筑里的北京建都800年历史变迁;
以建筑史、城市史、考古学、美术史等多种视角,拨开北京城古今层叠的历史迷雾,解开古建筑兴衰背后的城市密码,提供了一个观看古都北京的全新的视角;
手绘12组古今建筑格局层叠大图 + 溯源式观察建筑细节 + 图文古建知识链接 + 城市密码考证,书写不一样的城市传记;
五种不同材质的纸张,全四色印刷,360度展开,内容与设计完美契合;
黄小峰、叶楠、鞠熙、赵幸、胡新宇 倾情推荐;
自金中都定鼎北京,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已800余年。王朝兴替,沧海桑田,如今的北京城形成了独特的古今叠压型城市面貌,许多历史信息被覆盖在当今地层之下。本书通过梳理一组组古建筑的兴衰沿革、前世今生,重现发现叠压之下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生活信息。每一组建筑,作者都手绘各时期格局层叠大图,通过古今对比,读者可以清晰地看见北京城的往昔。这本书以图文的形式,辅以古建筑知识点链接,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了解北京这座古都的独特视角,以古建筑的细节回溯观察解读北京城市史,破解散落各处的“城市密码”。
忽必烈的时间胶囊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大都正在金中都水草丰美的东北郊拔地而起。老村旧落,一时间都被规划整齐,纳入棋盘般的框架。在新城西南部,恰有一座已经存世170 年的辽代白塔也被圈在城内。对元人而言,辽金皆是近世,正值万象鼎新之际,多少故物去留未定,无暇惋惜。
工匠们刨开塔基,打开地宫,发现其中有石函、各种法物以及金色佛舍利,于是报告给了元世祖忽必烈。史册记载,忽必烈亲往检视,地宫中法物妙不可言,寓意吉祥,让他颇受触动。其实,元世祖或许是突然意识到,塔是某种能够封存时间的创造,它不仅标识地宫法宝的所在,更为后世保存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如果历史上存在某种近乎今人所谓“时间胶囊”般的发明,那么塔就是最为古老的时间旅行舱之一。
元世祖于是请尼泊尔的大匠师阿尼哥在此处修建了一座白塔。他设计的白塔以厚重的塔身将辽塔整体包裹在内,加固了这一时间碎片的保护壳层。此后,又围绕塔之所在,向四方各以一箭之地为界,建大圣寿万安寺,“殿陛”台基仿照皇宫大内,四角设角楼,宛如一座微缩的禁城。因其殿堂浩大,元代的白塔寺在礼佛之余,还是元代官员演练朝堂礼仪的地方。元世祖晏驾后,他的影像也被后世子孙供奉于此。
将近百年之后,至正二十八年(1368)夏日的一个下午,雨中突然有雷火降下,大圣寿万安寺大殿殿脊的鳌鱼鸱吻登时喷火,全寺陷入火海,佛殿无一幸存,仅有白塔孑然屹立。元顺帝闻讯不禁落泪。他不仅仅是为了一座大刹而悲,更是从这场天火中感到了某种冥冥天数。两个月后,明军逼近大都,元顺帝黯然出走,一代天骄的后人,终于没能在白塔下继续统握中原。
白塔的孤寂在元大都被降为北平的岁月里持续着,直到永乐皇帝让这座城市重新成为皇都,组装起一座全新的国家机器。随着北京政治地位的稳固,从明代宣德年间开始,荒废的白塔寺经过修复,稍稍恢复了生机,并被赐名为“妙应寺”。
然而,这座在元代曾经傲视西城的大刹,到了此时,却不复往日的独尊。因为时代已经不同,首善之城的信仰重心悄然转移。一座在全城无出其右的道宫—朝天宫—已经在其北侧崛起,它对于大明的意义,就如同曾经的大圣寿万安寺对于大元的意义一般。随着王朝的更迭,国家殿堂也改换了自己的身份。面对全新的巨邻,白塔寺只好蜷缩在一隅,羡慕晚辈那如日中天的浩大。
遗痕
宫门口的茕载子立与委地横陈
涸辙
百花深处——元大都的吉光片羽
逊避
双塔、墙与街的故事
雪藏
肃清门与御史台的孤独
置换
上林苑的茫然而思
变形
隆福寺——建筑轮回的下一站
流转
太液池畔的群山
蒸发
大光明殿——消逝的天子明堂
残影
清漪园的凌波御风与功败垂成
分合
失落世界——南城八百年
去留
王府井法华寺的客尘落定
真空
老邻居总会记得
后记
这本书在探索一个新的写作类型,既是有满腔热忱与丰富生活体验的个人笔记,也是埋头历史材料的冷静学术思考。通过游走在建筑史、城市史、考古学、美术史等丰富的历史人文领域,这本书将会为大家呈现体验古都北京的全新视角。
——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作者就像一位魔法师,唤醒了我们身边不经意就会错过的一街一巷、一柱一屋。他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或隐或现的故事倾泻于笔端,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画,都是那么有沉浸感,让读者不得不相信隐没于城市角落里的它们,一如当下的我们,真实而热烈地活过。
——叶楠(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所长)
李纬文博士的这本书,于“飞鸿踏雪泥”处,揭开层层历史的一角,用他的画面与文字,带我们回到幽深隐秘的时空隧道。从此再去读北京,就如同每一步都同时踏过几百年褶皱的雪泥。这是北京的厚度,同时也成了我们生命的厚度。
——鞠熙(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人们会用眼睛阅读城市,用脚步丈量城市,但只有真正热爱城市的人才能读懂城市。本书作者用严谨的史料研究、入微的城市调查、细致的文字描述和形象的绘画表达,带您抽丝剥茧般揭开时间的层叠,在错综复杂的街巷肌理中寻找城市的生命年轮,还原一座比“亲眼所见”更加真实、鲜活、丰富的北京城。
——赵幸(北京市规划展览馆馆长)
李纬文的这本书试图帮我们,成为狄公一样目光敏锐的历史的侦探,看清残存的元、明时期的老北京,那些历经无数轮战争、变革、建设后依然顽强地喘息着的老北京,并通过这些蛛丝马迹,更好地理解老北京于当代北京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和意义!
——胡新宇(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