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6017318
  • 作      者:
    刘耀中, 李以洪著
  • 出 版 社 :
    东方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作者简介
  刘耀中,美籍华裔学者,水源工程师,文化评论家。1934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一个华侨家庭。15岁赴美,毕业于南加州大学土木工程系。1983年以来,撰写了大量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评论。在中国大陆出版有评论集《荣格、弗洛伊德与艺术》、《新时代的视野》、《诗人与哲人》、《建造灵魂的庙宇》、《超越死亡——炼金术与文学艺术》等。另在中国台流地区出版有《荣格》、在美国出版有《诗人与同性恋诗人》等著作。
  李以洪(1941—1998),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精干于北京师荡大学中文系。后为中国文联研究室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心理学、文学研究工作。有文章在《读书》等杂志发表,产生广泛影响。出版有《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与刘耀中合著,1996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内容涉及颇广,包括心诺斯替教、印度教、炼金术、佛教、道教和基督教,并讨论了古代帝王的宗教政策和近世哲学家、文学家的思想。第一章中探讨的荣格心理学和诺斯替教的关系和我1995年在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社的《荣格》和1996年在大陆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两书内容颇为相近,且和费学关系很大。后面部分主要讨论荣格和佛学的关联。第二章介绍了荣格所受的佛学训练,第三章讨论了荣格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与佛教哲理之间的关系,内容多以佛教哲理证明其为荣格心理学的主要来源之一,讨论的重点在心理学方面,同时也广涉道教和佛学,以支持著者的论点。
展开
精彩书评
  前言
  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中,荣格分析心理学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已经逐渐取得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主导地位,当代的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另一方面,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已经超越了心理学的界限,对当代的文化和艺术,以及整个人文与社会科学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是作为一种西方心理学理论出现的,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但是,荣格心理学本身,在荣格心理学的内部,却与源自我们东方的佛教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实际上,佛教的教义和思想,早在古代已经影响到了西方,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如莱布尼茨、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等都曾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而所有这些受佛教影响的哲学家,尤其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荣格心理学的发展也都曾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大乘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大乘起信论》一书,在20世纪初期便被李提摩太和铃木大拙分别翻译成英文。我们研究发现,荣格早期所撰写的弥漫着神秘主义色彩的《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便与《大乘起信论》以及佛教经典《般若心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荣格早期受佛教教义和思想影响的一个例证。
  我们把佛教作为东方思想的一种代表,其中自然包括了中国文化与思想传统。因为中国佛教是整个佛教思想发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而在中国佛教思想中,也已经渗入了中国的道家思想,乃至中国儒学的思想传统。于是,在本书中,我们用专门的章节探讨了“荣格与汉传佛教”和“荣格与藏传佛教”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研究和探讨,能够使读者看到荣格心理学的内在本质,看到荣格心理学与东方思想的内在关系,从而能够自觉地在东方思想的基础上来重新评价和理解荣格的心理学。
  本书内容涉及颇广,包括心理学、诺斯替教、印度教、炼金术、佛教、道教和基督教,并讨论了古代帝王的宗教政策和近世哲学家、文学家的思想。第一章中探讨的荣格心理学和诺斯替教的关系,和我1995年在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的《荣格》和1996年在大陆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抨传》两书内容颇为相近,且和佛学关系很大。后面部分主要讨论荣格和佛学的关联。第二章介绍了荣格所受的佛学训练,第三章讨论了荣格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与佛教哲理之间的关系,内容多以佛教哲理证明其为荣格心理学的主要来源之一,讨论的重点在心理学方面,同时也广涉道教和佛学,以支持著者的论点。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幸获许多友人帮助。合作者李以洪女士出力甚多,自不待言;尤其要感谢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甲荷永博士曾对我的研究予以大力鼓励并合作解决了书内的多个心理学难题,使本书得以完成。
  我因旅美多年,国文颇感荒疏。数年来,幸获多位友人指教,不及一一具名,特此一并申谢。
  刘耀中
  1998年3月20日,于美国洛杉矶
展开
精彩书摘
  在1910年第二次精神分析学会会议上,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已很明显。作为19世纪西方理性主义的最后代表和精神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不能容忍自己的门徒和继承人脱离既定的轨道。他警告荣格:“答应我永远不要放弃性理论,它是一切事情中最基本的,我们必须把它作为信条和不可动摇的堡垒。”荣格惊讶地问:“堡垒——针对什么呢?”弗洛伊德回答:“针对可恶的逆流……。针对秘术。”
  荣格这样评论这段插曲:“首先,‘信条’和‘堡垒’这种措词令我惊愕。作为‘信条’,就意味着对信仰无可辩驳的确认,这只有以不断禁止怀疑为目的才能成立。可是不要很久就不会再有科学的判断了,剩下的只是个人势力的驰骋。”荣格说:“这件事击中了我们的友谊的要害。我知道,我永远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一种态度。”荣格强调指出,他无法同意弗洛伊德的“性理论”:“弗洛伊德表面上说‘秘术’,实际上是指哲学、宗教等等,包括当代新兴的心灵科学。对于我来说,性学才是秘术,就是说,性学仅仅是一种无法证明的假说,就像许多其他玄想的看法一样。”
  荣格的主要贡献之一,是他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在“面对无意识”的时期里,他在诺斯替思想中发现了被基督教压抑了的无意识原始意象,可以说是找到了自己的理论依据。但他竭尽全力所收集到的诺斯替教文献资料却并不尽如人意。有些资料出自与诺斯替教对立的基督教著者的手笔,从其中虽可剥露出一些有用的内容,却也难免失真。有些资料经过修订,已非原文。有些资料过于简略,重要段落中时有阙文。荣格觉得,用这些一千七、八百年前的断简残篇来支持自己的发现,似乎有些冒险。另一方面,荣格又认为,自己的理论应当建立在某种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他说:“……这些发现牵涉到一种广阔的现象学,对于它们,迄今已知的范畴和方法已不复适用。由于未能提供比较,我基于十五年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似乎缺乏说服力。我知道,还没有一个人类经验的领域是我有一定把握能够支持我的发现的。”
  荣格本人是一个精神病学家,荣格自认为他的分析心理学基本上仍是一门自然科学。但与其它学科不同的是,分析心理学在更大程度上受到观察主体的制约,因而心理医生最需要懂得人类心灵的历史,最需要懂得作为人类心路历程之表达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必定有一个中间环节,使分析心理学与古代神秘主义相连接,以完成这种历史性的转换。可是在1928年以前,荣格虽然在诺斯替教中找到了他自己内心体验的“历史先例”,虽然在几近二十年的岁月里,荣格:竭尽全力地寻觅,却始终未能找到诺斯替教的神秘直觉与现代心理学之间完整的历史性联系。荣格发现,漫长的岁月已将这种联系隔断。他甚至曾以为:“要想找到从诺斯替教派一或新柏拉图派——通向当代世界的桥梁,长期以来已证明是不可能的。”
  但是,心灵能够创造奇迹。正如俗话所说,只要寻找,就会找到。1928年的一天,荣格刚刚画完一幅曼荼罗,发现图中所展示的竟是一座中国古代的金色城堡,就在这意外的惊喜之时,他收到。了老朋友理查德·威廉寄来的中国秘教典籍《太乙金华宗旨》。
  第二次布道:
  晚上,那些死者站在墙边哭泣,他们呼喊着说:我们但愿能懂得上帝,可上帝在哪里啊?他已经死了吗?上帝没有死。现在和永远,他都活着。上帝是受造之物,因为他是确定的。他与普累若麻不同。上帝是普累若麻的质料,我说过的每一件关于受造之物的事情都适用于上帝。
  其实,上帝已经因此区别于受造万物了,与受造万物相比,他更加模糊不清和无法确定。但他比受造万物更缺少差异,因为他存在的基础是一种有效的充足。只有当他是确定的和有区别的时候,他才是受造之物。由此观之,他便展示了普累若麻的有效的充足。
  任何事情只要我们不加以区别,就会堕落到普累若麻之中,并因对立两极的矛盾而成为虚无。因此,如果我们不区分神,我们的有效充足就会黯然熄灭。
  然而,上帝就是普累若麻本身,婉如上帝创造的和尚未创造的小点(哪怕最小点)都是普累若麻本身。
  有效的虚无便是魔鬼的特性。上帝和魔鬼皆是虚无之表现,那表现就被我们称之为普累若麻。其实,是普累若麻或不是普累若麻,都没有关系。因为对立两极都是平衡的,因此也是虚无的。但受造之物却并非如此。上帝和魔鬼皆为受造之物,但他们并不互相消灭,而是作为有效的对立面而相互依存。我们不需要证明他们存在与否,对于他们我们已经说得够多了。即使他们不是受造之物,因为他们本质上具有区别性,就会永恒地将他们区别开来,即使脱离普累若麻,也是有区别的。
  任何事情有歧视就会脱离普累若麻,歧视则会产生对立的两极。在上帝面前永远有魔鬼的地盘。这种不可分割性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看得见。接近而不可能将之解决,就像普累若麻一样。普累若麻是不可解决的。在一双双对立的两极合并或脱离之时,是非常接近普累若麻的。普累若麻内便是两极合并与消散之所在。
  上帝与魔鬼的区别在于质料一充足或虚无,生成或毁损。两者皆以有效性为标准,有效性
  将他们连接在一起。有效性在两者的上方,那便是王中之王、神中之神。从效用上,它联合了充足性与空虚性。这是你可能不太了解的神,人类已经将他忘记。我们称他为阿卜拉克萨斯(Abrax-as)。他是没有确定性的,比上帝与魔鬼更不确实。那个神与上帝和魔鬼有不同之处,我们称他为太阳神。阿卜拉克萨斯是效应之神,站在他面前的除了“非效应”之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因此,效应的特性就是自然地向你敞开。“非效应”是一种否定,因此也不抵御。阿卜拉克萨斯站在太阳之上,也站在魔鬼之上,它代表着没有或然性的或然性,代表着非现实的现实。假如普累若麻是一种存在的话,阿卜拉克萨斯便是它的表现。它是效应本身,但不是具体的效果,而是概括的效果。
  它是非现实的现实,因为它是没有限度的效果。它也是受造之物,因为它区别于普累若麻。
  太阳的效果是有限度的,魔鬼的效能也是有限度的,因此太阳与魔鬼似乎比无限度的、非确定的阿卜拉克萨斯更有效能。那正是力量、延续和转动。
  死者们听后发出了很大的骚动和喧嚣,因为他们都是基督徒。
  第三次布道:
  仿佛雾水在沼泽地上升起,死者们渐渐地移近。他们高声呼喊:请多谈一些关于至尊神的情况。要了解阿卜拉克萨斯这个神并非一件易事呀!由于人们看不见它,它的力量巨大无比。它从太阳那里吸取了最好的原料;它从魔鬼那里吸取了最坏的东西。但从阿卜拉克萨斯那里,它却吸收了生命,那完全无限的生命。他是善恶之根源。
  生命似乎比最好的礼物要渺小和虚弱,因此人们也很难感知到阿卜拉克萨斯会在能量上超越太阳,虽然太阳本身是一切生命力辐射的源泉。
  阿卜拉克萨斯就是太阳,同时也是虚无永远吸吮的腹囊,the belittling and dismembering devil。
  阿卜拉克萨斯的力量是双刃剑,但你看不出来。因为对你的肉眼来说,这种力量冲突的两极已经消失。然而,太阳神谈论的是生命。魔鬼谈论的是死亡。但是阿卜拉克萨斯表述的是空虚和咒骂的言辞,这些言辞同时就是生与死。
  阿卜拉克萨斯制造真理和谎言,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它们被糅合在同样的言行之中。因此阿卜拉克萨斯是可怖的。
  当一只雄狮将它的猎物打翻在地,那是一个多么辉煌的镜头!那既是伟大的牧羊神潘(Pan),也是渺小的阳具。那是地下世界的怪物,是千足的水螅,是有翅膀的巨蛇盘绕在绳结之上,
  多么疯狂,令人心灵激动。
  那是非男非女的原始之开端,是蟾蜍(讨厌的人)和蛙(丑妇们)的君主。他居于水中,又可
  跳至陆上,中午和子夜能听到异口同声的合音在缭绕。
  那是富有者在追求联盟,但都是空虚的愿望。
  那是神圣的诞生。
  那是爱情和它的凶手。
  那是圣者和它的叛逆。
  那是白天最明亮的光,是夜里最黑暗的疯狂。
  视之,则是盲目;知之,则是病态;
  叩之,则是死亡;惧之,则是智慧;
  不抗拒,则是赎回。
  上帝居住在太阳的后边,魔鬼居住在黑夜的后边。上帝将光明带过来,魔鬼却吞噬光明使世界化成一片黑暗。但是阿卜拉克萨斯就是世界,是世界的过去和未来。当太阳神每次向人类馈赠礼物时,魔鬼都会送上一句咒语。当你向太阳神乞求时,魔鬼也总是不甘寂寞。当你和太阳神一起创造任何东西时,魔鬼就会得到一种有效的力量。这就是可怕的阿卜拉克萨斯。
  那是一个非凡的创造物,它所害怕的是它自己。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荣格与佛教的关系探源
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到分析心理学
第二节 荣格与诺斯替教
第三节 荣格与炼金术
第四节 西方面向东方的传统与佛教西传
第二章 荣格与佛教
第一节 荣格与印度宗教
第二节 荣格与藏传佛教
第三节 荣格与汉传佛教
第四节 荣格与佛教美学
第三章 荣格心理学与佛教思想比较
第一节 哲学观比较
第二节 人生观与伦理观比较
第三节 荣格的心理结构理论与佛教的“八训观”
第四节 荣格的心理转变理论与佛教冥思
第四章 暮鼓晨钟——荣格对西方的提醒
第一节 西方的佛教研究
第二节 西方大众文化中的佛教
第三节 毒品问题
第四节 荣格的警告
结语
附录 向死者的七次布道
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