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耀中,美籍华裔学者,水源工程师,文化评论家。1934年10月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一个华侨家庭。15岁赴美,毕业于南加州大学土木工程系。1983年以来,撰写了大量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评论。在中国大陆出版有评论集《荣格、弗洛伊德与艺术》、《新时代的视野》、《诗人与哲人》、《建造灵魂的庙宇》、《超越死亡——炼金术与文学艺术》等。另在中国台流地区出版有《荣格》、在美国出版有《诗人与同性恋诗人》等著作。
李以洪(1941—1998),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精干于北京师荡大学中文系。后为中国文联研究室副研究员。长期从事心理学、文学研究工作。有文章在《读书》等杂志发表,产生广泛影响。出版有《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评传》(与刘耀中合著,1996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等著作。
展开
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中,荣格分析心理学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已经逐渐取得了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的主导地位,当代的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另一方面,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已经超越了心理学的界限,对当代的文化和艺术,以及整个人文与社会科学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是作为一种西方心理学理论出现的,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但是,荣格心理学本身,在荣格心理学的内部,却与源自我们东方的佛教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实际上,佛教的教义和思想,早在古代已经影响到了西方,许多重要的哲学家,如莱布尼茨、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等都曾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而所有这些受佛教影响的哲学家,尤其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荣格心理学的发展也都曾经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大乘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大乘起信论》一书,在20世纪初期便被李提摩太和铃木大拙分别翻译成英文。我们研究发现,荣格早期所撰写的弥漫着神秘主义色彩的《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便与《大乘起信论》以及佛教经典《般若心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荣格早期受佛教教义和思想影响的一个例证。
我们把佛教作为东方思想的一种代表,其中自然包括了中国文化与思想传统。因为中国佛教是整个佛教思想发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而在中国佛教思想中,也已经渗入了中国的道家思想,乃至中国儒学的思想传统。于是,在本书中,我们用专门的章节探讨了“荣格与汉传佛教”和“荣格与藏传佛教”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研究和探讨,能够使读者看到荣格心理学的内在本质,看到荣格心理学与东方思想的内在关系,从而能够自觉地在东方思想的基础上来重新评价和理解荣格的心理学。
本书内容涉及颇广,包括心理学、诺斯替教、印度教、炼金术、佛教、道教和基督教,并讨论了古代帝王的宗教政策和近世哲学家、文学家的思想。第一章中探讨的荣格心理学和诺斯替教的关系,和我1995年在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的《荣格》和1996年在大陆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建造灵魂的庙宇——西方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抨传》两书内容颇为相近,且和佛学关系很大。后面部分主要讨论荣格和佛学的关联。第二章介绍了荣格所受的佛学训练,第三章讨论了荣格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与佛教哲理之间的关系,内容多以佛教哲理证明其为荣格心理学的主要来源之一,讨论的重点在心理学方面,同时也广涉道教和佛学,以支持著者的论点。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幸获许多友人帮助。合作者李以洪女士出力甚多,自不待言;尤其要感谢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甲荷永博士曾对我的研究予以大力鼓励并合作解决了书内的多个心理学难题,使本书得以完成。
我因旅美多年,国文颇感荒疏。数年来,幸获多位友人指教,不及一一具名,特此一并申谢。
刘耀中
1998年3月20日,于美国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