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食品发酵技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1943591
  • 作      者:
    王福源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生物工艺学是阐述将生产原料通过微生物细胞或酶转化成产品技术的课程。现代食品发酵工艺学是以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为转化产品的生物工艺学,其内容包括:
  (1)原料处理和培养基调制技术;
  (2)生产菌种选择及种子扩大培养技术;
  (3)发酵过程中物质变化及发酵过程控制技术;
  (4)目的产物分离纯化技术。
  上海大学将《现代食品发酵技术(第2版)》用作教材,将《现代食品发酵技术(第2版)》的各章节内容分别归入上述四大部分进行讲授,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现代食品发酵技术(第2版)》适用于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生物技术专业、食品科学与技术专业、发酵工程专业和生物化工专业。
  《现代食品发酵技术》(第一版)自1998年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并于2000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材。为了更适用于教学,编著者对第一版作了修改后重新出版,并在此向读者致以谢意。
  参加《现代食品发酵技术(第2版)》第二版编写工作的有:王福源(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一、第二、第六节,第四章),陈振风(第三章第三、第四节),王妙虎、王福源(第三章第五节)。
展开
精彩书摘

  酸豆奶是以豆乳为原料,利用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等乳酸菌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经发酵制成的类似酸奶的饮料。
  (一)工艺流程
  大豆→去种皮→浸泡→磨浆→脱臭→均质→配料→接种→发酵→冷却→冷藏→成品
  (二)生产方法
  1.豆乳的制备
  (1)大豆的脱皮大豆脱皮采用于脱皮方法较好。脱皮可减少大豆从土壤中带来的耐热细菌,改善豆乳风味,降低豆乳起泡性。另外,由于去除了豆皮,用于杀灭脂肪氧化酶的加热时间就可缩短,这对于减轻蛋白质变性和褐变反应是有好处的。
  大豆脱皮率应达到95%以上。脱皮效果与大豆含水量有很大关系,水分过高或过低,效果均不理想。当大豆水分含量超过13%时,应先进行干燥处理,在含水量达到9.5%—10.5%后将大豆取出冷却,冷却后再脱皮。如果大豆含水量过低,则脱皮时易形成碎块,集中存在于子叶附近的脂肪氧化酶被暴露,大豆中的脂肪被氧化,产生豆腥味。
  脱皮通常使用凿纹磨,要求多数大豆开成两办,而子叶不被破碎。脱皮大豆不宜贮存,因为豆皮一经除去,大豆的油脂十分容易受脂肪氧化酶氧化。
  (2)大豆的浸泡豆汁质量好坏与原料大豆的品质有很大关系。一般无霉变或未经热变性处理的大豆,无论新、陈都可用来制作豆乳,当然以新大豆为好。但刚收获的大豆不宜使用,应存放2—3个月以后再用。
  大豆浸泡前用清水清洗干净。接着,用15—20℃温水浸泡大豆,夏天为8—10h,冬天需16—20h。浸泡终点判断方法是:浸泡后的大豆豆办,其内表面基本上呈平面,略有陷坑,手指捏之易碎,断面已被水浸透,无硬心。
  浸泡的目的是为了软化大豆细胞结构,降低磨浆时的能耗与设备磨损,提高胶体分散程度和悬浮性,增加蛋白质得率。浸泡时间短、水温低,会造成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提取率低;浸泡时间过长或水温太高,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图1—6所示为在27℃条件下,浸泡时间对大豆固形物回收的影响。
  (3)磨浆、分离大豆经脱皮浸泡后,为提高蛋白质的收得率,采用一次加足水量直接磨浆的方法。用磨浆机进行粗磨时,水应一次加足,一般控制在配料水量(大豆∶水=1∶11)的50%—70%。粗磨得到的浆体,可补充适量水分,然后送人胶体磨进行细磨,目的是让大豆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从细胞组织中充分游离出来。通过粗磨、细磨后的浆体,其含有的固形物应有90%以上能穿过150目滤网。从豆汁中分离豆渣,一般都使用不锈钢离心机进行分离。
  (4)脱臭去除豆渣的豆汁,还含有一些异味成分,它们有的是大豆本身带来的,有的是在大豆磨浆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一般都采用真空脱臭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除去豆汁中的异味物质。真空脱臭方法如下:利用600kPa的高压蒸汽,将脱臭罐中的豆汁加热到140—150℃,然后把热豆汁迅速导人真空冷却室中,在19.6kPa的真空下瞬间蒸发,豆汁温度骤降,体积膨胀,部分水分急剧蒸发,豆汁中的异味物质随水蒸气迅速排出。
  (5)均质品质优良的豆乳应组织细腻、口感柔和,经过一段时间存放不分层、无沉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细磨过的豆汁进行均质处理。豆汁在高压下从均质阀的狭缝处被压出,油滴、蛋白质等在剪切力、冲击力和空穴效应的共同作用下被微细化,形成均一的豆汁分散液,脂肪不会上浮,蛋白质不发生沉降,且豆汁有了光泽。
  均质条件控制在豆汁温度70—80℃,均质压力13—23MPa。
  (6)杀酶在大豆中存在着脂肪氧化酶、尿素酶以及抗营养因子,为了改善豆乳品质,提高对大豆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
  ①干热处理:一般是在大豆脱皮后,入水浸泡前对大豆进行干热处理。利用120—200℃的干热空气对大豆加热10—30S。
  ②蒸汽处理:在大豆脱皮后,入水浸泡前,用120—200℃的高温蒸汽对大豆加热7—8s。
  ③热水浸泡处理:对不去除大豆种皮的生产工艺,常采用此处理法。具体操作方法:将清洗过的大豆用80℃以上的热水浸泡30—60min,然后磨浆。
  ④热磨处理:将用热水浸泡好的大豆沥去浸泡水,然后加入沸水,在80℃以上保温10—15min,先进行粗磨(大豆∶水=5∶8),再用胶体磨细磨。
  ⑤热烫处理:将脱去种皮的大豆迅速投入80℃以上的热水中,保持10—20min,然后取出大豆,磨浆。热烫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豆办过软,不利于大豆磨碎,对蛋白质的溶出也有影响。
  ⑥碱处理:碱处理一般与热处理混合使用。碱液不仅可抑制脂肪氧化酶活力,而且能消除大豆的苦涩味,还有增加蛋白质从细胞组织中溶出以及去除部分低聚糖的作用。常用的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碳酸氢钠、碳酸钠。
  具体操作方法:将大豆置于20℃左右的0.5%NaHCO3溶液中浸泡6—8h,然后取出大豆,再将其投入新配制的0.5%NaHCO3溶液中,80℃漂烫10min,迅速冷却,脱去种皮。脱皮后的大豆于70C用新配制的0.5%NaHC03溶液进行磨浆,大豆∶NaHCO3溶液=1∶7。
  ⑦酸处理:酸处理一般与热处理混合使用。常用的酸有:柠檬酸、延胡索酸等。用120℃干热空气对大豆加热20s,冷却,脱去大豆种皮。接着,用延胡索酸溶液将脱皮大豆磨浆。延胡索酸溶液的配制:延胡索酸用量为大豆质量的1.2%—1.8%。先将延胡索酸溶于80℃左右的热水中,然后用NaHCO3或NaOH将溶液的pH调至7.0。
  (3)糖化和主发酵
  ①摊饭法:米饭、水、麦曲和酒母在缸内混匀后,加入酸浆水使发酵醪酸度在0.3—0.35g/100mL,控制初始发酵温度在27—29℃,约经12h发酵,进入主发酵期,此时期应注意温度的控制,在主发酵期间需开耙3—4次,特别要掌握好开头耙的时机,一般选择酒醪还原糖含量在5%—6%、品温不超过30℃时进行。每隔3—5h再开一次耙,不让晶温超过30℃。自始发酵起5—8d,品温逐渐下降至接近室温,主发酵即告结束。
  ②淋饭法:维持品温在32—33℃,经36—48h发酵,在凹圆窝内出现甜液,此时开始有酒精生成。由于延胡索酸、乳酸等酸性物质的存在,甜液的pH在3.5—4.0左右,这发酵醪的低pH有力地抑制了产酸细菌的生长。待甜液积聚到圆窝高度4/5左右时,加曲和水冲缸,搅匀,发酵由半固态转为液态,由于渗透压下降和氧气的补入,酵母增殖变得迅速。当发酵温度超过32℃,即开耙散热降温,使物料温度降至26—27C,一俟品温升高至32℃,再次开耙,如此反复。自始发酵起经7d完成主发酵;在搭窝时使用酒药,除酵母细胞外它还含有根霉、毛霉等水解淀粉的糖化菌,为了防止淀粉酶的不足,因此在冲缸时需要添加麦曲。但麦曲的添加不能过量,否则发酵速度跟不上糖化速度而导致糖分积累,一方面因为醪液渗透压升高而影响酵母细胞活力,另一方面糖分的积累会招致杂菌增殖,这是不希望的。
  ③喂饭法:搭窝后经45—46h,将发酵物料全部翻入到另一盛有120kg左右清水的洁净大缸内。翻缸后24h,加2kg麦曲,3h后喂50kg大米用量的米饭,品温维持在25—29℃,约经20h,再进行第2次喂饭,操作方法如前,也是先加曲后加饭,加饭的量仅是第1次的一半。第2次喂饭后经5—8h,主发酵结束。喂饭法发酵的温度也应前低后高,前期控制较低,是为了在低温下限制杂菌增殖,而在主发酵后期,酵母细胞数已足够多,且酵母活力又强,酵母的竞争力已
  占优势,加上酒精浓度比较高,杂菌已不可能增殖,发酵醪败的可能性很小。喂饭引起酒醪pH的波动不大,基本稳定在4.0左右,这样的酸度对生酸杆菌增殖不利,但十分适合酵母细胞增殖和发酵。每次喂饭的数量不能过多,应避免醪液酸度下降太多而引起杂菌滋生。由于采用喂饭的方式,不仅酵母能获得新鲜营养生长良好,而且因为起到酵母扩大培养作用,酵母新细胞比例高,使发酵力保持长久旺盛。用喂饭法酿制的黄酒,口味醇厚,出酒率高,酒液苦味少,酒精含量较高。
  ④大罐法:落罐后12h开始进入主发酵期,可采用通入无菌空气的方法,将主发酵期的温度控制在28—30℃。自始发酵起32h,品温改为维持在26—27℃,之后品温自然下降。大约自始发酵起经72h,主发酵即告结束,进入后发酵淀粉酶活力大小、发酵醪糖浓度高低、酵母细胞数多少和酵母增殖能力强弱是这一时期需要关注的要点,事关发酵能否正常进行。
  白酒的生产工艺可以分为3类:①固态法:发酵、蒸馏都为固态,这是我国白酒生产的传统工艺,目前国家和地方的名、优白酒多采用此工艺。②半固态法:发酵、蒸馏为半固态工艺,一般米酒的生产采用此工艺。③液态法:发酵、蒸馏都在液态下进行。……
  (一)固态发酵法
  1.生产特点及白酒类型
  (1)生产特点啤酒和葡萄酒等酿造酒,一般都采用液态发酵;白兰地、威士忌等蒸馏酒则是在液态发酵后,再经蒸馏制成。而白酒的生产与它们不同,是采用固态酒醅发酵和固态蒸馏的方法。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发酵饮料
第一节 牛乳发酵饮料
一、发酵剂
二、乳酸发酵的类型
三、乳酸发酵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四、酸奶的生产
五、酸奶生产的注意事项
六、含乳饮料和酸牛乳的卫生标准
第二节 大豆发酵饮料
一、大豆中的酶及抗营养因子
二、酸豆奶
三、大豆乳清发酵饮料
四、菜汁酸豆奶
五、银耳豆奶
第三节 麦芽汁发酵饮料
一、乳酸菌发酵麦芽汁饮料
二、酵母菌发酵麦芽汁饮料
第四节 果蔬汁发酵饮料
一、酵母菌发酵果汁饮料
二、乳酸菌发酵蔬菜汁饮料
三、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发酵果蔬汁饮料
第五节 食用菌饮料

第二章 酒的生产工艺
第一节 葡萄酒
一、葡萄酒的分类
二、葡萄酒的化学成分
三、葡萄酒的酿造
四、葡萄酒的混浊、氧化、褐变及其防止
五、加强葡萄酒的酿造
六、香槟酒的酿造
七、白兰地的生产
第二节 黄酒
一、原料及其成分在酿酒过程中的变化
二、糖化剂及酒母
三、黄酒的生产
四、成品酒
五、特种黄酒
第三节 啤酒
一、原辅料和生产用水
二、麦芽的制备
三、麦芽汁的制备
四、啤酒发酵
五、啤酒过滤与包装
六、啤酒的质量指标
七、啤酒的稳定性
第四节 白酒
一、原辅料和填充料
二、白酒生产工艺
三、白酒的贮存和勾兑
第三章 调味剂
第一节 味精
一、味精的安全性和质量标准
二、谷氨酸发酵原料
三、国内常用的谷氨酸生产菌株  
四、味精生产工艺流程
……
第三章 调味剂
第一节 味精
第二节 5'—肌苷酸和5'—鸟苷酸发酵
第三节 酱油
第四节 食醋
第五节 柠檬酸
第六节 苹果酸
第四章 黄原胶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