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生态安全导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12066387
  • 作      者:
    曹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作者简介
    曹伟,男,山东郓城人,博士、教授。作者1996年获清华大学建筑技术科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东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学位,2004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厦门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学会理事。作者正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城市生态安全及其预警系统研究——以福建沿海城市群为例”(50573566)研究;参加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研究一项.并为该项目子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子项目一项,主持完成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省市级研究课题。作者在《建筑学报》、《城市规划》、《建筑师》、《新建筑》、《规划师》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安全及其预警系统,景观安全格局研究:城市设计与能源规划;广义生态建筑技术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城市生态安全导论》立足于跨学科交叉领域的探索,利用系统工程的观点,试图找出那些对城市生态安全构成影响的要素,进行分析与探索,旨在对城市生态安全的各子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形成关于城市生态安全的理论框架与基础体系,并为进一步建立评价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研究基础。全书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的城市生态安全的理念,认为“城市生态安全”包含两重含义:其一,是城市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即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其二,是城市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作者将城市生态安全与保障程度相联系,反把城市生态安全界定为城市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及承载能力方面,并从灾害学的角度论证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衰退,以及人为灾害对城市生态安全的不利影响及其防范措施。《城市生态安全导论》还将传统意义上狭义的城市生态研究,提升到城市生态安全研究的高度。通过对EFAA模型、PSR模型的修正,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城市生态系统发展规模的测度指标的整合分析,尝试提出了CES模型和生态安全度的理念。并从新视角给出了那些对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的要素,即城市水环境、土地资源、水土流失、建成环境、城市选址以及技术与管理策略等基本保障要素。最后,结合实例对城市生态安全的建构进行了案例分析。<br>    《城市生态安全导论》既是相关领域研究、决策与管理方面的重要参考书,也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学用书。
展开
目录
序<br>导言<br>第一章 城市生态安全的理念及其发展<br>第一节 城市生态安全的研究动态<br>1 理论方面<br>2 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方面的实践——生态城市建设<br>3 存在的问题<br>4 城市生态安全研究的必要性<br>第二节 城市生态安全的理念<br>1 城市生态安全的内涵<br>2 城市生态安全的概念<br>3 城市生态安全的基础<br>4 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根本问题<br>5 不同阶段的城市生态安全状况<br>6 城市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br>第三节 理论探源:生态环境伦理<br>1 朴素的自然生态思想<br>2 生态环境伦理<br>3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br>4 我国城市生态安全意识的觉醒<br>第四节 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因素及其设计原则<br>1 自然资源方面<br>2 人为灾害方面<br>小结<br><br>第二章 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br>第一节 城市生态系统<br>1 基本概念<br>2 基本原理<br>3 产生及发展<br>4 组成与结构<br>5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br>6 城市生态系统可能的模式<br>第二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br>1 基本功能<br>2 服务功能<br>3 支持功能<br>第三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演变<br>1 城市生态系统的思想渊源<br>2 发展演变<br>3 城市生态系统安全所面临的问题<br>第四节 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br>1 理论依据<br>2 控制原则<br>3 生态过程重建的原则<br>小结<br><br>第三章 城市生态安全的选址要素<br>第一节 古代城市选址中的生态安全意识<br>1 早期人居环境的安全意识<br>2 朴素的生态安全意识<br>3 借自然生态的优势<br>4 实用务实的环境思想<br>5 “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规划思想<br>第二节 城市选址与自然环境、生态安全的关系<br>1 城市的选址和位置与环境的关系<br>2 自然生态与生态廊道的利用与制约<br>3 古代都城生态系统安全的基本维护<br>4 结合自然规划城市<br>5 选址不当所遭致的灾害<br>第三节 案例分析<br>1 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对生态安全的考虑<br>2 古都长安、洛阳衰落的生态因素<br>3 古都北京选址的生态安全意识与现代挑战<br>4 对我们的启示<br>第四节 文明与城市衰落的生态因素<br>1 生态破坏与文明的衰落<br>2 城市生态安全的抉择<br>小结<br><br>第四章 城市生态安全的环境要素影响及应对策略<br>第一节 水环境要素影响分析<br>1 水环境<br>2 我国城市安全供水的最大障碍<br>3 城市水环境不安全的危害<br>4 城市水环境安全的维护及对策<br>第二节 城市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br>1 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br>2 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br>3 地表土形成及城市水土流失的现状<br>4 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br>5 城市水土流失的防治与对策<br>第三节 城市土地不良开发与污染的影响分析<br>1 城镇土地不良开发的后果<br>2 城市土地开发中的安全与保护策略<br>3 城市土地污染及对策<br>第四节 城市物理环境的影响分析<br>1 光环境的生态负效应<br>2 施工噪声污染的危害及对策<br>3 城市热环境的生态影响及对策<br>4 建筑物疾病的影响及对策<br>5 “城市病”与瘟疫<br>6 城市大气物理环境的影响<br>7 城市气候的影响<br>第五节 高层建筑对城市生态安全的影响<br>1 高层建筑对城市生态安全的负效应<br>2 高层建筑及其社区的生态问题<br>3 未来高层建筑与城市环境关系<br>小结<br><br>第五章 城市生态安全的理论框架与评价模式<br>第一节 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br>1 环境承载力的内涵<br>2 生态承栽力及城市生态安全度<br>3 环境承载力的量化<br>4 生态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br>5 以水资源承载力为例的分析<br>6 生态承载力的判定<br>第二节 基于承载力意义上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br>1 概念框架<br>2 生态足迹<br>3 生态足迹的意义及其局限性<br>4 城市的生态足迹<br>第三节 建设生态安全城市的途径<br>1 方法、目标及途径<br>2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两种投资战略<br>第四节 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模式<br>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br>2 指标体系的内容及传统方法的局限性<br>3 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及模式<br>小结<br><br>第六章 城市生态安全的技术、设计与管理策略<br>第一节 广义生态建筑技术策略<br>1 生态建筑技术及其设计<br>2 技术的“双刃剑”效应<br>3 广义生态建筑技术观<br>第二节 基于生态安全的生态建筑<br>1 绿色建筑<br>2 掩土建筑<br>3 自治建筑<br>4 节能建筑<br>5 整合生物气候建筑<br>第三节 绿色建材的安全理念<br>1 生态建材<br>2 木构建筑的生态安全的特性<br>3 融于自然的纸构建筑物<br>4 技术与自然融合的智慧<br>5 国外生态建材的应用<br>6 环境协调性<br>7 生态设计方法——LCA的生态安全理念<br>第四节 生态安全社区的设计与管理策略<br>1 社区的分类与演进<br>2 生态安全社区的设计策略<br>3 生态社区的安全理念<br>4 生态安全社区的设计原则<br>第五节 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的转型策略<br>第七章 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的策略与安全分析<br>第八章 城市生态安全的实践—生态镇海建设<br>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