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茶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06440482
  • 作      者:
    (唐)陆羽等原典
  • 出 版 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古代茶书的合集,涵概了自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以来的十余本古籍茶书,文白对照,通俗易懂,是每位饮爱好者的必备宝典。包括作品有::《茶经》、《茶录》、《品茶要录》、《大观茶论》、《农书·茶》、《茶谱》、《茶》、《煮泉小品》、《茶疏》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生活是碌碌而匆匆的,所幸有一壶好茶能让我静心坐下来,
  仔细品尝茶中性味,仔细品尝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生和茶是一样的,有苦、有甜、有回味才是真正的好茶、好的人生。
  《茶经》是一本关于古代茶书著作的合集。涵概了自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以来的十余本古籍茶书,文白对照,原文+译文+注解的整体布局使得本书简约而不简单。它是每位善饮茶者之必备宝典。
  《茶经》包括的茶书有:《茶经》、《茶录》、《品茶要录》、《大观茶论》、《农书·茶》、《茶谱》、《茶》、《煮泉小品》、《茶疏》、《论茶品》、《续茶经》以及《茶说》等十多部作品。让读者更加了解古代饮茶之道,进而把握现代饮茶的乐趣,享受诗意化的生活。

  《茶经》是一本关于古代茶书著作的合集,涵概了自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以来的十余本古籍茶书,文白对照,通俗易懂。本书简约而不简单,是每位善饮茶者之必备宝典。本书包括的茶书有:《茶经》、《茶录》、《品茶要录》、《大观茶论》、《农书·茶》、《茶谱》、《茶》、《煮泉小品》、《茶疏》、《论茶品》、《续茶经》以及《茶说》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三发明
  原文
  王好古日:“茗茶气寒味苦,人手足厥阴经,治阴证。汤药内入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似《经》云:‘苦以泄之。’其体下行,所以能清头目。机日:‘头目不清,热熏上也。’以苦泄其热,则上清矣。且茶体清浮,采摘之时,芽蘖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利头目盖本诸此。”汪颖日:“一人好烧鹅炙□,日常不缺。人咸防其生痈疽,后卒不病。访知其人每夜必啜凉茶一碗,乃知茶能解炙□之毒也。”杨士瀛日:“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生姜细切,与真茶等分,新水浓煎服之,苏东坡以此治文潞公有效。”
  李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沈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阉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耳。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晋干宝《搜神记》载,武官周时,病后啜茗一斛二升乃止,才减升合,便为不足。有客令更进五升,忽吐一物,状如牛脾而有口,浇之以茗,尽一斛二升,再浇五升,即溢出矣,人遂谓之斛茗瘕。嗜茶者观此,可以戒矣。陶隐居《茶录》言丹丘子、黄山君服茶轻身换骨,壶公《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者,皆方士谬言误世者也。按唐补阙毋炅《茶序》云:“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谓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乎。”又宋学士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人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因苦能坚定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茗为酪奴,亦贱之也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茗为酪奴,亦贱之也。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放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漏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译文
  王好古说:“茗茶气寒味苦,到手足厥阴经,能够治疗阴证。往汤药中加入茶,能够去除格拒在外的寒气,治疗潜伏在身体里阳盛的疾病。大致的意思跟《经》中所说的相似:‘苦可以泄火。’身体的火气下泄,所以头目就会清爽。机说:‘头目不清,是由于热气上熏所导致的。’用苦来泄热,头目就会清爽。而且茶叶本身很轻,采摘的时候,茶芽刚萌发出来,正赶上春升之气,味道虽然很苦但是气却很薄,是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对头脑和眼睛有利也就在这里。”汪颖说:“有个人喜欢炙烤的烧鹅。每天都不能没有。人们都怕他会长痈疽,结果他却无疾而终。后来得知他每天晚上必定要喝一碗凉茶,人们这才知道茶叶能够解除体内的热炙之气。”杨士瀛说:“姜茶能够治疗痢疾。姜有助于阳,茶有助于阴,并且能够消除暑气,解除酒食里面的毒气。而且一寒一热,能够调和阴阳,无论赤白冷热,用了之后效果都好。将生姜切细,与真正的茶叶取同等的分量,用新水一起煎服,苏东坡用这个法子来治疗文潞公很有效果。”
  李时珍说:茶叶的本性苦而寒,是阴中之阴,最能够降火气。火能够导致百病,火气消除之后人就清爽了。但是火有五种,还有虚与实的区别,如果是年轻肠胃健全的人,心肺和脾胃里面大多有火气,所以用茶最合适。趁温热的时候喝下去,火因为茶的寒气就能够下降,趁热喝的话茶叶就能借助火气而升散。又加上茶能够解除酒食里面的毒,使人的神思爽然,不会昏睡,这些都是茶的功劳。如果是虚寒血弱的人,长期饮茶,就会导致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能制水,精血亏损,就会出现痰多、腹胀、痿痹、黄瘦、呕吐、腹泻、肚子痛、疝气等疾病,这都是喝茶的害处。老百姓每天被茶所伤的非常多,而老妇人受到的坏处就更多了。只不过是因为习俗的缘故,人们自己没有警觉到而已。况且真正的茶叶本来就很少,杂茶却很多,茶的危害,说也说不过来啊!有的人嗜茶成癖,总是在不停地饮啜,时间长了就容易伤害到营血精气,血色不好,面色变得蜡黄憔悴,自己得了病却仍然不知道悔悟,实在是让人惋惜。晋朝的干宝在《搜神记》中记载:武官周时,生病后喝了一斗二升的茶水,如果喝少一点的话,就觉得不够。有客人让他再喝五升茶水,他忽然吐出一个物体,形状如同牛脾一般,上面还有口,浇上
  一斗二升的茶水,再浇上五升茶水,才溢了出来,人们于是叫它作斛茗瘕。喜欢喝茶的人看到这些,可以戒掉了。陶隐居在《茶录》中说丹丘子、黄山君服用茶水之后觉得有如脱胎换骨一般,壶公在《食忌》中说长期喝苦茶能够羽化登仙,那些都是方士的谬传。按照唐朝的补阙毋炅在《茶序》中所说的:“消除体内滞留的东西和身上的疲劳,一天之内是有好处的。但是瘠气侵袭人的精气,累及终身才是大事。得到好处就归功于茶叶,被它所害却不去责怪它,这难道不是眼前的好处容易知道,而长远的灾祸却不容易见到吗?”还有,宋朝的学士苏轼在《茶说》中说:“茶能去除烦恼和油腻,世上固然不可以没有茶叶,然而它暗中害人却也不少。如果空肚子喝加了盐的茶水,水直接进入肾经,并使脾胃受凉收缩,跟引贼入室是同样一个道理。只有在饭后,用浓茶来漱口,既能去掉烦腻,又能让脾胃感觉不到。而且能够使牙齿更加坚固,这样便得到了喝茶真正的好处。”古代的人称茶叶为酪奴,这也说明并不看重它。时珍年轻气盛的时候,每次喝茶,都要喝很多碗,发出少量的汗水从而使肌骨清爽,觉得很痛快。到了中年胃气稍损,喝了之后就觉得有害处,不是胸闷作呕,就是腹冷洞泄。所以说这些,是为了告诫有同样爱好的人。另外浓茶能够使人吐,这是因为酸苦泄露成为阴气,并不是由于它的性能有所上升。
  ……
展开
目录
茶经
一 茶之源
二 茶之具
三 茶之造
四 茶之器
五 茶之煮
六 茶之饮
七 茶之事
八 茶之出
九 茶之略
十 茶之图
茶录

一 茶色
二 茶香
三 茶味
四 藏茶
五 炙茶
六 碾茶
七 罗茶
八 候汤
九 爝盏
十 点茶
十一 茶焙
十二 茶笼
十三 砧椎
十四 茶钤
十五 茶碾
十六 茶罗
十七 茶盏
十八 茶匙
十九 汤瓶
后序
品茶要录
总论
一 采造过时
二 白合盗叶
三 入杂
四 蒸不熟
五 过熟
六 焦釜
七 压黄
八 渍膏
九 伤焙
十 辨壑源沙溪
后论
大观茶论
综论
一 地产
二 天时
三 采择
四 蒸压
五 制造
六 鉴辨
七 白茶
八 罗碾
九 茶盏
十 茶筅
十一 茶瓶
十二 茶杓
十三 茶水
十四 点茶
十五 茶味
十六 茶香
十七 茶色
十八 藏焙
十九 品名
二十 外焙
农书·茶
茶谱
一 茶略
二 茶品
三 艺茶
四 采茶
五 藏茶
六 花茶诸法
七 煎茶四要
八 点茶三要
九 茶效

释名
集解
一 气味
二 主治
三 发明
四 附方
五 气味
六 主治
七 附方
煮泉小品


一 源泉
二 石流
三 清寒
四 甘香
五 宜茶
六 灵水
七 异泉
八 江水
九 井水
绪谈
后跋
茶疏
一 产茶
二 采摘
三 炒茶
四 中制法
五 收藏
六 置顿
七 取用
八 包裹
九 日用顿置
论茶品
综论
一 采茶
二 藏茶
三 煎茶四要
四 试茶三要
五 茶效
六 茶具十六器
七 总贮茶器七具
续茶经
凡例
一 茶之源
二 茶之具
三 茶之造
四 茶之器
五 茶之煮
六 茶之饮
七 茶之事
八 茶之出
九 茶之略
十 茶之图
茶说
综论
一 择器
二 择茶
三 择水
四 煎法
五 饮法
余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