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12085314
  • 作      者:
    熊国平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熊国平,1973年出生于湖北省赤壁市,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199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建筑学系城市规划专业,获学士学位。2001年、2005年先后毕业于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指导老师崔功豪先生,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2005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指导老师尹稚教授、毛其智教授。曾在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10多年,2004年被评为高级城市规划师。曾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新世纪城市规划的思考》获首届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会城市规划论文竞赛甲组佳作奖,《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立法研究》获南京市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关于绿色开敞空间》获南京市第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曾作为编委参与《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写工作。主持江苏省建设厅重点课题1项,参与30余项规划项目,主持项目获部优一等奖1项,省优三等奖2项,参与项目获部优一等奖1项,省优二等奖2项。
展开
内容介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着新的经济社会背景,城市形态演变呈现新的特征,有着新的动力和机制,及时总结,对城市理论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城市形态演变研究的实践性强,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功能组织、城市交通组织、城市绿地系统等方方面面,在目前我国城市扩展迅速、规划实践空前发展的情况下,开展此项研究对规划管理和编制实践均有重要的实践价值。<br>    本书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形态研究的综述,指出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是本书观察问题的基本途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循环反复,逐步提高是本研究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人为本是本研究判断问题的基本标准。<br>    首先从城市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和外部轮廓的迅速扩展两个方面归纳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指出两者互相关联、互为因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br>    其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建立了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快速城市化与城市形态演变的基本联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中考察城市形态的动态演变。分析了推动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动力,分别为经济增长、功能调整、新的消费需求等,外在动力分别为快速交通、行政区划的调整等,指出城市形态演变是内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体现出了城市形态演变的复杂性。揭示了推动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分别为市场机制、产业进化机制、投资机制和调控机制,认为无形的机制的综合作用引起了城市形态有形的变化。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并不是一个线性的具有明显因果关系的过程,而是一个非线性的多因素多层面的交织耦合过程。同时,各机制之间存在着相互反馈,机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体现出了城市形态演变的综合性。基本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形态的演变,指出外延跳跃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形式,以产业空间为中心的新空间主导城市形态的演变,人文关怀和人地和谐将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方向,这既是中国转型期的特色,也适应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br>    本书还从形态的协调性,形态的成长性,形态的生态性,形态的经济性等方面初步提出合理形态的评价标准,为规划编制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最后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
目录
1绪论<br>1.1研究范畴<br>1.1.1城市形态的概念<br>1.1.2研究的意义<br>1.2国内外研究综述<br>1.2.1国外研究综述<br>1.2.2国内研究综述<br>1.3研究主旨、方法及框架<br>1.3.1研究主旨<br>1.3.2技术路线<br>1.3.3研究方法<br>2相关理论<br>2.1经济学的理论<br>2.2政治和社会学的理论<br>2.3可持续发展的理论<br>2.4小结<br>3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br>3.1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br>3.1.1多中心结构趋势明显,专业中心逐步形成<br>3.1.2商业块状集聚,新的商务区逐步形成<br>3.1.3居住由同质到分异,由分散到集聚<br>3.1.4工业优先增长,向开发区集聚<br>3.1.5城市空间快速垂直增长,天际线的日益丰富<br>3.2外部轮廓的快速扩展<br>3.2.1用地持续快速扩展,城市形态多变<br>3.2.2向交通设施靠近,沿交通轴线扩展<br>3.2.3区域群体空间发展,城市空间区域化<br>3.3小结<br>4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背景对城市形态演变的影响<br>4.1迅速融入全球化进程<br>4.1.1城市体系的水平结构向垂直结构转化<br>4.1.2城市商务区形成<br>4.1.3新的外向型产业空间兴起<br>4.2信息化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br>4.2.1促进城市用地的相互兼容<br>4.2.2新的信息产业空间兴起<br>4.2.3虚拟空间成为新的城市空间形式<br>4.2.4促进管理机构的集聚和城市空间的扩散<br>4.3知识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br>4.3.1促进城市用地构成的变化<br>4.3.2新的知识型的城市空间兴起<br>4.4进入和经历快速城市化阶段<br>4.4.1大城市及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区(圈)优先增长<br>4.4.2促进新城的建设<br>4.5小结<br>5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变化<br>5.1经济快速粗放增长<br>5.1.1经济快速增长促进城市快速扩展<br>5.1.2经济粗放增长引起城市外延低效扩展<br>5.2功能迅速调整<br>5.2.1引起用地结构变化<br>5.2.2区域功能增强促进商业或商务区形成<br>5.2.3导致新空间出现<br>5.3新的消费需求不断涌现<br>5.3.1小汽车迅速增加<br>5.3.2住宅建设不断增长<br>5.3.3旅游休闲快速发展<br>5.4快速交通方式兴起<br>5.4.1高速铁路初现端倪<br>5.4.2城市轨道交通逐步发展<br>5.4.3高速公路快速增加<br>5.4.4城市快速路不断发展<br>5.5行政区划调整明显增多<br>5.5.1优化中心城市的结构<br>5.5.2促进多中心城市、组合城市的形成<br>5.6小结<br>6城市形态演变的机制分析<br>6.1市场机制逐步完善<br>6.1.1土地市场日渐成熟<br>6.1.2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br>6.2产业进化机制主导<br>6.2.1产业结构调整迅速<br>6.2.2产业不断升级<br>6.2.3产业组织方式向集聚集群发展<br>6.3投资机制多元<br>6.3.1国际资本外在促进<br>6.3.2民间资本内在推动<br>6.3.3政府资本示范引导<br>6.4调控机制多样<br>6.4.1规划引导<br>6.4.2政策指导<br>6.5小结<br>7城市形态演变的基本总结<br>7.1外延跳跃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形式<br>7.1.1内涵外延复合,以外延增长为主<br>7.1.2渐进跳跃共存,以跳跃扩展为主<br>7.1.3开发区是跳跃扩展的主要载体<br>7.2以产业空间为中心的新空间主导城市形态的演变<br>7.2.1多种新空间并起<br>7.2.2开发区为主体的新产业空间主导<br>7.3人文关怀和人地和谐将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方向<br>7.3.1人文关怀是城市形态演变的新理想<br>7.3.2人地和谐是城市形态演变的新追求<br>7.4小结<br>8城市合理形态的讨论<br>8.1形态的协调性<br>8.1.1与规模的协调<br>8.1.2与功能的协调<br>8.2形态的成长性<br>8.2.1适应空间生长<br>8.2.2适应结构生长<br>8.3形态的生态性<br>8.3.1尊重和利用自然<br>8.3.2完善的绿地系统<br>8.3.3多中心的城市结构<br>8.4形态的经济性<br>8.4.1符合城市发展方向<br>8.4.2节地、节水、节能,集中、集聚、集约发展<br>8.4.3高效使用设施<br>8.5小结<br>9结论与讨论<br>9.1基本结论<br>9.2主要创新与特色<br>9.3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