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02043025
  • 作      者:
    (美)白诗朗(John Berthrong)著
  • 出 版 社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对于对话的希望有可能转变成不过是又一种乌托邦的梦想。常言道,熟悉有时反而导致轻慢。宗教间更好的理解不会解除现代世界的所有疾患。对于世界上那些其历史大多相对均衡与和平的地区来说,日益增长的宗教差异甚至会产生各种新的问题。除了相对尊重和平衡之外,宗教差异也可能激发更多的战争,对于其他宗教的暴力性回应在历史上似乎更为司空见惯。目前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这样一个世界:身处其中的所有人都能够原谅以往的过失,而是一个能够产生文明的对话,从而不使双方困难问题的解决诉诸暴力的世界。
    参与儒耶对话的一个前提假定,当然是认为儒学和基督教一样在现代世界中是有前途的。除了个别例外,大体来说,这两个伟大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一直是处在彼此隔离的状态下各自运行的。这种相互隔离的局面如今已经改变了。对于如何解决环境危机、人权论争、文化价值、经济全球化以及神学对话和精神性的分享等各种各样的论题,儒者与基督徒如今可以随时互相讨论。
展开
作者简介
    白诗朗(John Berthrong),1946年生于美国威思康辛(Wisconsin)的La Crosse。堪萨斯大学文学学士(1969),芝加哥大学硕士、博士(1972、1979)。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分别为道家哲学和宋代理学。曾在台湾进修中文(1974~1975)。曾任加拿大联合教会信仰问对话秘书(1980~1989)、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1985~1987)。现任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副院长、宗教对话研究所所长。除本书之外,还著有Transformations of the ConfucianWay(1998)、Concerning Creativity:A Comparison of Chu Hsi,Whiteheadand NeviHe(1998)、The Divine Deli(1999)。与Mary Evelyn Tucker合编Confucianism and Ecology:The Interrelationof Heaven,Earth,and Humans(1998)。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一定意义上,《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既是有关这种至关重要和引人入胜的对话是如何开始的历史,同时也是对于如下问题的哲学和神学反省:1980年代早期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参与者们探讨儒家和基督徒之间产生对话的可能性。
    参与儒耶对话的一个前提假定,当然是认为儒学和基督教一样在现代世界中是有前途的。除了个别例外,大体来说,这两个伟大的宗教和文化传统一直是处在彼此隔离的状态下各自运行的。这种相互隔离的局面如今已经改变了。对于如何解决环境危机、人权论争、文化价值、经济全球化以及神学对话和精神性的分享等各种各样的论题,儒者与基督徒如今可以随时互相讨论。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 他者的差异
二 听众的差异
三 对话的阶段
四 三重线索
五 原因何在
六 本书结构

第一章 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一 双向转化
二 四种转化中的遭遇
三 过程选择与神学论说
四 神学重建的问题
五 儒家传统
六 儒耶对话的容纳
七 折衷主义与多元宗教参与的危险

第二章 宗教多元主义与神学的处境
一 历史的反思
二 儒家学者和基督徒之间缺乏敌意
三 一些神学问题
四 方法学的考虑
五 比较神学
六 儒耶对话的脉络
七 对话的各种定义:梵蒂冈和日内瓦
八 儒学的对话性
九 有关儒家代表的问题
十 与儒学对话的神学挑战

第三章 儒家思想的宗教向度
一 儒家对超越性的反思
二 儒家传统的根源
三 儒学的主旨
四 儒家的古代经典
五 儒学的各个时代
六 早期现代儒家论说的兴起:朱熹的基元系统
七 朱熹之道的概要
八 朱熹道德形上学的价值论基础
九 “理”的理论
十 “心”的能动性
十一 存在的枢纽:“命”与“太极”

第四章 牟宗三对儒家宗教性的辩护和杜维明对信赖社群的诉求
一 牟宗三对儒家宗教性的界定
二 牟宗三对儒家之道的分析
三 牟宗三的宗教理论及其与儒学的关联
四 牟宗三对朱熹的批判
五 进入一种社会关怀的关系世界
六 中庸与相互感通性

第五章 过程神学与双向超越性
一 超越性与内在性的问题
二 有关过程传统的。一般观察
三 过程宇宙论和神学的几条原则
四 理性主义的希望
五 对话性的上帝与过程之道
六 双向超越性与神学方法论
七 三参性的创造

第六章 双重公民权:折衷主义的修正
一 前言:引入问题
二 双重公民权的问题
三 牟宗三的儒家回应
四 基督教神学的挑战
五 折衷主义的一成不变性
六 仍然是真理所有权的问题

附录一 儒家宗教性研究的趋向
一 导论
二 儒家之道的六个阶段
三 儒家研究的学术变革
四 儒学研究的类型
五 人道之教、宗教精神性和道德形上学
六 结论
附录二 宗教对话中现代新儒家的精神性
一 背景
二 儒释之遭遇
三 现代的联姻
四 参与及借鉴
参考书目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