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教育科学.2005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7200175
  • 作      者:
    顾明远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内容介绍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理论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总结我党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基本经验的部分,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作为第一项基本经验;在如何全面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部分,又把“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放在第一条。为什么理论创新被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对此,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为了全面展示和系统总结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状况和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并促进教育理论建设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开拓,中国教育学会决定从2002年起,编纂大型教育学术年刊《中国教育科学》,为教育理论创新提供一个学术研讨的园地。编纂《中国教育科学》年刊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精品意识,强调内容要有较高的科学性、学术性和权威性;坚持在理论创新、学科建设以及在理论指导下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创新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基于对道德概念的清理,我们认为应当把道德教育的内涵界定为“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以区别于过去人们对道德教育所做的笼统理解。这样说来,当我们意在开展道德教育的时候就有必要首先反躬自省:我们究竟在做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虽然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由于国情需要还不得不受制于某种外在的目的或要求,但这丝毫无损道德教育内在本性的自然绽露,相反,它和德性培养的本质关联必将随着道德教育实践的不断展开而被我们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一旦我们从理论上恢复了道德教育的本来面目,那么它对于教育的整体而言就必然具有统摄性。进一步说,相对于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分割和“五育”划分导致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错位,今天我们有必要重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众所周知,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是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教育中人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居于统摄地位的道德教育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存有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单独的时空,道德教育才有了现实的抓手。其实,正如德罗布尼茨基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浸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那么,学校对道德教育的作用何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在反思制度化教育的各种局限性的同时提出了“非学校化”的主张。针对这一思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学校的功能是不可以取消的,青少年一代不能够拒绝学校教育。2001年中国香港教育署也明确提出“学校是社会发展的摇篮”,认为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人的道德发展存在三个台阶:第一个台阶是人在早期发展中对自己父母或养护人的道德标准加以内化;第二个台阶是人在扩展了的公共生活中由于不断作出同情共享的反应而掌握价值标准;第三个台阶是人能够主动判断、选择价值标准并加以持守。显然,家庭教育是人发展的第一个摇篮,而学校作为公共教育机构超越了家庭教育中包含的血缘关系,为现代人的成长提供了最初的公共生活领域,因此学校教育旨在为现代文明社会培养公民。它要求一个人会过民主和法制的生活,会在民主和法制的社会条件下过尊重法律、尊重道德和尊重他人的生活,而这种公民的基本素质是需要在学校生活中逐步养成的。与家庭教育不同的是,学校教育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它不光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考虑为什么而教的问题,还要考虑在此之后学生去过何种有意义的生活,所以学校教育始终是和价值、和追求生活的意义相关联的。就此而论,只有经过完善的学校教育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并不断创造出新的生活样态。
展开
目录
总论
科学发展观与教育改革
科学发展观与教育政策选择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
关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十个观点
与现代学校制度相关联的若干政策思考
关于教育科研价值的分析

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
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
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转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学发展的新生长点
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
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
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
——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
中庸之道:超越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
教育:从控制生命到激扬生命
——论教育内部惯习评价导致的可视性教育亚文化向教育文化的回归
“有意义的”教育思想从何而来
——由教育学界“尊奉”西方话语的现象弓l发的思考
试论教育思想表述的话语困境
教育与日常实践
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
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
和谐人格及其建构的教育思考
全面发展实质即个性发展
——重温马克思全面发展学说的启示
教学技术化及其批判
教学论的表述危机与研究转型问题
教育历史:迷失在何处?

教育心理
试论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
论心理健康素质
数学认知: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教育启示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现实思考
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
我国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
幼儿心理状态术语的运用与心理理论的发展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

比较教育
关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比较教育的研究与发展
比较教育的若干特征(提纲)
关于比较教育若干问题的再探讨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与争论及其对中国比较教育的意义
比较教育的“发展与教育”研究领域

德育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
后现代视野中的道德教育
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
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
当代德育模式分类研究与评价

教育管理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特征及趋向探析
复杂科学与教育组织管理研究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学校制度
促进教师成长的管理策略
教育策划研究的若干问题
集体性个案研究:特征功能操作
——江苏省中小学名校长名教师个案研究的方法体悟

基础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转化
基础教育改革哲学刍议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再论新课程教学核心理念及其有效性
新课程:课堂里的挑战与反思
课程改革:在实施中异变的原因与对策
普通高中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突出问题:基于文献的批判分析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
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出发重新思考教师教学基本功
专业化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样态与基本结构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反思与重构

高等教育
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高等教育改革
论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论市场竞争下的大学发展战略
大众化过程中大学教学理念的变革
我国大学行政权力分配中的问题与改革策略

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
教育公平与职业教育
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
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高职教育
提升就业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角

教育信息技术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教学的现状、问题、对策及其发展趋势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主要误区及其对策

附:中国教育学会2004年大事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