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征信的法理与实践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09193
  • 作      者:
    叶世清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叶世清,男,2002~2008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先后获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讲师。
展开
内容介绍
    这六十部作品,刻录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西南法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发出的一种声音、沉淀的一种思考,与时人共鸣,更让后人知晓并体悟一代又一代西政人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的福祉,负责任地思考过什么、呼吁过什么。这是西南政法大学为建校六十周年所提交的一份学术答卷,也是西政人为中国民主法治发展献上的累累教研果实和片片赤诚之心!<br>    我们真切地期待着学术界对西南政法大学六十周年校庆系列文库进行庄重批阅。更真切地期盼当下和未来的读者们细细品味、神思交游,一同探索、领悟中国法学教育、中国法治建设、中国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正道!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企业和客户的接触方式以及对两者关系的期望带来了重大变革。尽管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以“现金消费为主”的社会,但是,许多企业经理、经济学家和全球投资人认为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消费信贷市场将持续发展而且存在无限商机。尽管外国投资急剧增长、银行条件不断改善、中国百姓越来越富有,但是,有一个重大障碍阻碍了中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那就是中国缺乏像美国那样的伊奎法克斯公司(Equifa)或者益百利公司(Expeian)这样的征信机构。有人分析说,历史、文化以及体制因素阻碍了征信机构在中国的发展。由于缺乏准确的信用信息资料,许多中国银行大都不重视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还有一些银行未能有效监管银行客户的银行业务关系,常常给客户过高的信用额度,从而造成贷款拖欠现象以及增大了贷款损失比率。而从文化的角度看,借钱在中国大陆的许多人看来仍然是一件有点儿丢人的事情——表明这个人无法谋生。这样一来,中国消费者往往利用非正式渠道——比如向家人和朋友——借钱,从而使得银行难以对这些人的资信状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征信机构还不是很健全的时候,实行过度宽松的信用标准,可能会给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在当今充满竞争的全球经济中,中国应该大力推进征信机构的发展和完善。其实,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出现,也为征信产业活动的发展提供了颇具说服力的论证。这些理论主要是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论和交易成本论。
展开
目录
序/001<br>致谢/001<br>导论/001<br>一、选题的动机与目的/001<br>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与文献综述/004<br>三、本书的创新点/012<br>四、主要研究方法/014<br>五、研究思路与框架/015<br>第一章 征信的多维解读/017<br>第一节 征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018<br>一、征信的内涵/019<br>二、信用的含义及其与诚信、信任的关系/023<br>三、信息的含义及其与征信的关系/029<br>四、信用信息的含义与分类/035<br>第二节 征信的社会学解读/037<br>一、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037<br>二、低度信任的社会与制度的无奈/040<br>第三节 征信的经济学分析/044<br>一、信息不对称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044<br>二、市场博弈与征信/046<br>三、交易成本论与征信/047<br>四、征信在金融领域的功能/048<br>第四节 征信的管理学解剖/050<br>一、信用交易及其风险/050<br>二、企业信用管理与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054<br>第五节 征信的合法性求证/058<br>一、征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必然性/059<br>二、征信目的的正当性与结果的效益性/064<br>三、一种必要的权利让渡与权利限制/067<br><br>第二章 征信机构的法律地位及其设立模式/069<br>第一节 征信机构的法律性质/070<br>一、团体法律人格的取得/070<br>二、征信机构的法律性质分析/072<br>第二节 征信机构与相关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076<br>一、征信法律关系的含义/077<br>二、征信机构与信息提供者之间的法律关系/080<br>三、征信机构与信息用户之间的法律关系/082<br>四、征信机构与数据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084<br>五、案例:美国个人征信业的实际操作与主要争议/087<br>第三节 征信机构的设立模式/093<br>一、国外的经验/093<br>二、我国征信机构模式的选择/097<br><br>第三章 征信法律关系中信用信息的法律保护与信息共享/102<br>第一节 信用信息之上的法律权利/103<br>一、作为征信法律关系客体的信用信息/103<br>二、信息权与信息产权/106<br>三、《统计法》和《档案法》的实证分析/111<br>第二节 保护信用信息的法律诉求/112<br>一、隐私权与“独处的自由”:个人信用信息的法律保护/112<br>二、商业秘密权:企业信用信息的法律保护/115<br>第三节 共享信用信息的呼声/119<br>一、信用信息共享的法理基础/119<br>二、“信息瓶颈”与公共信息公开的法律问题/125<br>第四节 处理信用信息法律保护与信息共享之关系的法律原则/135<br>一、利益平衡原则/136<br>二、区别保护原则/137<br>三、知情同意原则/140<br>四、合理与谨慎原则/143<br><br>第四章 征信行为的法律研究/146<br>第一节 采集信用信息的法律规则/149<br>一、信用信息的采集方式/149<br>二、信用信息的采集范围/154<br>三、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的采集/158<br>四、企业管理者及关联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1印<br>第二节 处理与评估信用信息中的法律问题/163<br>一、信用权的含义及其实现的前提条件/163<br>二、征信产品的质量标准/167<br>三、信用报告的法律责任/173<br>第三节 披露信用信息及信用修复的法律规则/177<br>一、征信机构披露信用信息的法律规则/178<br>二、信用信息查询、异议及信用修复的法律规则/183<br><br>第五章 政府的信用管理与失信惩罚机制/189<br>第一节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政府/190<br>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地位/190<br>二、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定位/194<br>第二节 政府对征信市场的监管/201<br>一、征信市场有效监管的意义与监管体系/201<br>二、目前我国征信市场监管中的难点/203<br>三、加强征信市场有效监管的建议/208<br>第三节 失信惩罚机制/210<br>一、惩罚失信者:质疑与支持/211<br>二、处理失信行为的程序/216<br>三、惩罚失信者的方式/218<br>余论/222<br>附录一: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229<br>附录二:上海市《企业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269<br>附录三: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信用评级管理办法》/272<br>附录四:长沙市《信用征信管理办法(试行)》/277<br>附录五:《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285<br>参考文献/298<br>后记/30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