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现代诗歌艺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80129
  • 作      者:
    孙玉石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是人类精神的童年。它应该拥有一片永久的绿色空间。这空间在自然界也在人精神世界里。无论它变得怎样古老,在这里生长并从这里出发的都是含苞待放的希望。我愿永远不会再有人用野蛮的思维和暴力铲除北大人百年来葆有的灵魂的一点绿色。 <br>    ——孙玉石
展开
内容介绍
    题辞,重印的话,诗论编,郭沫若: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艺术沉思,我效法造化的精神,自由创造,艺术不应当是反射的而应当是创造的,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艺术的要求不在求得自然的一片形似,美的艺术都受过一道灵魂的洗礼,打破模仿自然的恶习,朝着动的方向走,艺术美是诗人创造性想象的表现等等。
展开
精彩书摘
    郭沫若对前辈的艺术见解的认识不一定全面。他的美学见解已经包含在前辈的主张中。但他在强调唯物主义命题之后更提倡艺术家创造比自然更高的美这一点上,却是一个大胆的表述。一个鲜明的比喻胜过无数平庸的理论表白。艺术家应做“自然的老子”这个比喻就包含了他的更高层次的美学原则。他认为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扎根于现实生活,又不满足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要通过主观的综合创造使艺术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美。诗人艺术家,既不能靠模仿别人的作品而过活,“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能靠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度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做自然的儿子”,而应该成为一个认识自然又主宰自然,反映自然美而又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主人,即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br>    以自然为师而又要任自然万物在自己的笔下产生出变化万端的艺术形象来。不做自然的摄像的奴隶者,而做创造高于自然美的驱遣者。郭沫若在吸收异域美学营养时,表现了自己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追求和艺术胆量。五四时代是一个大创造的时代,五四时代孕育的诗人是有大创造精神的巨人。郭沫若的这种美学观具有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br>    郭沫若关于诗歌和艺术同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的这种大胆而独特的追求,不仅成为他自己的诗歌创造实践的基础与动力,也使他产生了很大的艺术影响,引起了其他艺术家的共鸣。一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里有着相通的精神特征。浪漫主义大画家刘海粟与创造社的关系十分密切,他常为创造社的刊物作画,他的画被称为浪漫主义的作品。人们看了他的画,都“不能否认他的胸襟的宽阔,他的意境的开展,他的笔致的遒劲”①。郭沫若在为刘海粟1923年作的《九溪十八涧》题诗中写道:“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生面作奇画,落笔如翻扬子江,兴来往往欺造化。此图九溪十八涧,溪涧何如此峻险。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石涛老人对此应一笑,笑说吾道不孤了。”④这虽然是赞美画的,却也是郭沫若美学观的自白,艺术和自然,艺术家同自然的关系的独特见解,蕴涵在其中了。具有“艺术叛徒”的胆量和追求,才会有“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的艺术创造气概和精神。“吾道不孤”,不光是石涛老人,也包括了年轻诗人自己在内。这首题画诗也是论诗的诗。在这首诗里,恰好形象地表达了郭沫若同时期提出的“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这一美学命题。<br>    符合艺术规律的美学见解是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生命力的。总结历史的足迹是为了吸取历史中闪光的思索。历史可以成为艺术再生和前进的新鲜血液。探讨郭沫若关于艺术同自然关系的这些沉思,我的用心也就在这里。郭沫若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这一大胆的命题,多年后也一直抱着多少有点自我欣赏的态度。解放以后,他在一次谈话中说:“最近我校阅自己的文集,看到我在年轻时候说过的话,很大胆,觉得也还有道理。……我在创造社时代说过这样的话:‘作家不仅要做自然的儿子,而且还要做自然的老子’。现在看来实在是大胆,但也不完全是胡说八道。我们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可以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东西出来。”②<br>    年轻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沉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时间的流沙没有淹没艺术的真理。现在,三十多年后的诗人,又以比较科学的概念阐明了他大胆表达的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掌握了自然规律的诗人也可以掌握创造艺术美的规律。<br>    我们今天同诗人自己一样珍视他的这一美学原则给当时的新诗,也给今天和未来的新诗浪漫主义的滔滔长河带来的艺术创造的福音。郭沫若对前辈的艺术见解的认识不一定全面。他的美学见解已经包含在前辈的主张中。但他在强调唯物主义命题之后更提倡艺术家创造比自然更高的美这一点上,却是一个大胆的表述。一个鲜明的比喻胜过无数平庸的理论表白。艺术家应做“自然的老子”这个比喻就包含了他的更高层次的美学原则。他认为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扎根于现实生活,又不满足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要通过主观的综合创造使艺术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美。诗人艺术家,既不能靠模仿别人的作品而过活,“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能靠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度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做自然的儿子”,而应该成为一个认识自然又主宰自然,反映自然美而又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主人,即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br>    以自然为师而又要任自然万物在自己的笔下产生出变化万端的艺术形象来。不做自然的摄像的奴隶者,而做创造高于自然美的驱遣者。郭沫若在吸收异域美学营养时,表现了自己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追求和艺术胆量。五四时代是一个大创造的时代,五四时代孕育的诗人是有大创造精神的巨人。郭沫若的这种美学观具有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br>    郭沫若关于诗歌和艺术同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的这种大胆而独特的追求,不仅成为他自己的诗歌创造实践的基础与动力,也使他产生了很大的艺术影响,引起了其他艺术家的共鸣。一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里有着相通的精神特征。浪漫主义大画家刘海粟与创造社的关系十分密切,他常为创造社的刊物作画,他的画被称为浪漫主义的作品。人们看了他的画,都“不能否认他的胸襟的宽阔,他的意境的开展,他的笔致的遒劲”①。郭沫若在为刘海粟1923年作的《九溪十八涧》题诗中写道:“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生面作奇画,落笔如翻扬子江,兴来往往欺造化。此图九溪十八涧,溪涧何如此峻险。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石涛老人对此应一笑,笑说吾道不孤了。”④这虽然是赞美画的,却也是郭沫若美学观的自白,艺术和自然,艺术家同自然的关系的独特见解,蕴涵在其中了。具有“艺术叛徒”的胆量和追求,才会有“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的艺术创造气概和精神。“吾道不孤”,不光是石涛老人,也包括了年轻诗人自己在内。这首题画诗也是论诗的诗。在这首诗里,恰好形象地表达了郭沫若同时期提出的“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这一美学命题。<br>    符合艺术规律的美学见解是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生命力的。总结历史的足迹是为了吸取历史中闪光的思索。历史可以成为艺术再生和前进的新鲜血液。探讨郭沫若关于艺术同自然关系的这些沉思,我的用心也就在这里。郭沫若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这一大胆的命题,多年后也一直抱着多少有点自我欣赏的态度。解放以后,他在一次谈话中说:“最近我校阅自己的文集,看到我在年轻时候说过的话,很大胆,觉得也还有道理。……我在创造社时代说过这样的话:‘作家不仅要做自然的儿子,而且还要做自然的老子’。现在看来实在是大胆,但也不完全是胡说八道。我们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可以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东西出来。”②<br>    年轻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沉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时间的流沙没有淹没艺术的真理。现在,三十多年后的诗人,又以比较科学的概念阐明了他大胆表达的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掌握了自然规律的诗人也可以掌握创造艺术美的规律。<br>    我们今天同诗人自己一样珍视他的这一美学原则给当时的新诗,也给今天和未来的新诗浪漫主义的滔滔长河带来的艺术创造的福音。郭沫若对前辈的艺术见解的认识不一定全面。他的美学见解已经包含在前辈的主张中。但他在强调唯物主义命题之后更提倡艺术家创造比自然更高的美这一点上,却是一个大胆的表述。一个鲜明的比喻胜过无数平庸的理论表白。艺术家应做“自然的老子”这个比喻就包含了他的更高层次的美学原则。他认为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扎根于现实生活,又不满足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要通过主观的综合创造使艺术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美。诗人艺术家,既不能靠模仿别人的作品而过活,“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能靠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度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做自然的儿子”,而应该成为一个认识自然又主宰自然,反映自然美而又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主人,即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br>    以自然为师而又要任自然万物在自己的笔下产生出变化万端的艺术形象来。不做自然的摄像的奴隶者,而做创造高于自然美的驱遣者。郭沫若在吸收异域美学营养时,表现了自己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追求和艺术胆量。五四时代是一个大创造的时代,五四时代孕育的诗人是有大创造精神的巨人。郭沫若的这种美学观具有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br>    郭沫若关于诗歌和艺术同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的这种大胆而独特的追求,不仅成为他自己的诗歌创造实践的基础与动力,也使他产生了很大的艺术影响,引起了其他艺术家的共鸣。一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里有着相通的精神特征。浪漫主义大画家刘海粟与创造社的关系十分密切,他常为创造社的刊物作画,他的画被称为浪漫主义的作品。人们看了他的画,都“不能否认他的胸襟的宽阔,他的意境的开展,他的笔致的遒劲”①。郭沫若在为刘海粟1923年作的《九溪十八涧》题诗中写道:“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生面作奇画,落笔如翻扬子江,兴来往往欺造化。此图九溪十八涧,溪涧何如此峻险。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石涛老人对此应一笑,笑说吾道不孤了。”④这虽然是赞美画的,却也是郭沫若美学观的自白,艺术和自然,艺术家同自然的关系的独特见解,蕴涵在其中了。具有“艺术叛徒”的胆量和追求,才会有“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的艺术创造气概和精神。“吾道不孤”,不光是石涛老人,也包括了年轻诗人自己在内。这首题画诗也是论诗的诗。在这首诗里,恰好形象地表达了郭沫若同时期提出的“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这一美学命题。<br>    符合艺术规律的美学见解是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生命力的。总结历史的足迹是为了吸取历史中闪光的思索。历史可以成为艺术再生和前进的新鲜血液。探讨郭沫若关于艺术同自然关系的这些沉思,我的用心也就在这里。郭沫若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这一大胆的命题,多年后也一直抱着多少有点自我欣赏的态度。解放以后,他在一次谈话中说:“最近我校阅自己的文集,看到我在年轻时候说过的话,很大胆,觉得也还有道理。……我在创造社时代说过这样的话:‘作家不仅要做自然的儿子,而且还要做自然的老子’。现在看来实在是大胆,但也不完全是胡说八道。我们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可以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东西出来。”②<br>    年轻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沉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时间的流沙没有淹没艺术的真理。现在,三十多年后的诗人,又以比较科学的概念阐明了他大胆表达的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掌握了自然规律的诗人也可以掌握创造艺术美的规律。<br>    我们今天同诗人自己一样珍视他的这一美学原则给当时的新诗,也给今天和未来的新诗浪漫主义的滔滔长河带来的艺术创造的福音。郭沫若对前辈的艺术见解的认识不一定全面。他的美学见解已经包含在前辈的主张中。但他在强调唯物主义命题之后更提倡艺术家创造比自然更高的美这一点上,却是一个大胆的表述。一个鲜明的比喻胜过无数平庸的理论表白。艺术家应做“自然的老子”这个比喻就包含了他的更高层次的美学原则。他认为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扎根于现实生活,又不满足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要通过主观的综合创造使艺术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美。诗人艺术家,既不能靠模仿别人的作品而过活,“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能靠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度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做自然的儿子”,而应该成为一个认识自然又主宰自然,反映自然美而又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主人,即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br>    以自然为师而又要任自然万物在自己的笔下产生出变化万端的艺术形象来。不做自然的摄像的奴隶者,而做创造高于自然美的驱遣者。郭沫若在吸收异域美学营养时,表现了自己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追求和艺术胆量。五四时代是一个大创造的时代,五四时代孕育的诗人是有大创造精神的巨人。郭沫若的这种美学观具有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br>    郭沫若关于诗歌和艺术同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的这种大胆而独特的追求,不仅成为他自己的诗歌创造实践的基础与动力,也使他产生了很大的艺术影响,引起了其他艺术家的共鸣。一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里有着相通的精神特征。浪漫主义大画家刘海粟与创造社的关系十分密切,他常为创造社的刊物作画,他的画被称为浪漫主义的作品。人们看了他的画,都“不能否认他的胸襟的宽阔,他的意境的开展,他的笔致的遒劲”①。郭沫若在为刘海粟1923年作的《九溪十八涧》题诗中写道:“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生面作奇画,落笔如翻扬子江,兴来往往欺造化。此图九溪十八涧,溪涧何如此峻险。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石涛老人对此应一笑,笑说吾道不孤了。”④这虽然是赞美画的,却也是郭沫若美学观的自白,艺术和自然,艺术家同自然的关系的独特见解,蕴涵在其中了。具有“艺术叛徒”的胆量和追求,才会有“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的艺术创造气概和精神。“吾道不孤”,不光是石涛老人,也包括了年轻诗人自己在内。这首题画诗也是论诗的诗。在这首诗里,恰好形象地表达了郭沫若同时期提出的“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这一美学命题。<br>    符合艺术规律的美学见解是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生命力的。总结历史的足迹是为了吸取历史中闪光的思索。历史可以成为艺术再生和前进的新鲜血液。探讨郭沫若关于艺术同自然关系的这些沉思,我的用心也就在这里。郭沫若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这一大胆的命题,多年后也一直抱着多少有点自我欣赏的态度。解放以后,他在一次谈话中说:“最近我校阅自己的文集,看到我在年轻时候说过的话,很大胆,觉得也还有道理。……我在创造社时代说过这样的话:‘作家不仅要做自然的儿子,而且还要做自然的老子’。现在看来实在是大胆,但也不完全是胡说八道。我们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可以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东西出来。”②<br>    年轻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沉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时间的流沙没有淹没艺术的真理。现在,三十多年后的诗人,又以比较科学的概念阐明了他大胆表达的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掌握了自然规律的诗人也可以掌握创造艺术美的规律。<br>    我们今天同诗人自己一样珍视他的这一美学原则给当时的新诗,也给今天和未来的新诗浪漫主义的滔滔长河带来的艺术创造的福音。郭沫若对前辈的艺术见解的认识不一定全面。他的美学见解已经包含在前辈的主张中。但他在强调唯物主义命题之后更提倡艺术家创造比自然更高的美这一点上,却是一个大胆的表述。一个鲜明的比喻胜过无数平庸的理论表白。艺术家应做“自然的老子”这个比喻就包含了他的更高层次的美学原则。他认为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扎根于现实生活,又不满足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要通过主观的综合创造使艺术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美。诗人艺术家,既不能靠模仿别人的作品而过活,“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能靠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度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做自然的儿子”,而应该成为一个认识自然又主宰自然,反映自然美而又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主人,即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br>    以自然为师而又要任自然万物在自己的笔下产生出变化万端的艺术形象来。不做自然的摄像的奴隶者,而做创造高于自然美的驱遣者。郭沫若在吸收异域美学营养时,表现了自己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追求和艺术胆量。五四时代是一个大创造的时代,五四时代孕育的诗人是有大创造精神的巨人。郭沫若的这种美学观具有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br>    郭沫若关于诗歌和艺术同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的这种大胆而独特的追求,不仅成为他自己的诗歌创造实践的基础与动力,也使他产生了很大的艺术影响,引起了其他艺术家的共鸣。一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里有着相通的精神特征。浪漫主义大画家刘海粟与创造社的关系十分密切,他常为创造社的刊物作画,他的画被称为浪漫主义的作品。人们看了他的画,都“不能否认他的胸襟的宽阔,他的意境的开展,他的笔致的遒劲”①。郭沫若在为刘海粟1923年作的《九溪十八涧》题诗中写道:“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生面作奇画,落笔如翻扬子江,兴来往往欺造化。此图九溪十八涧,溪涧何如此峻险。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石涛老人对此应一笑,笑说吾道不孤了。”④这虽然是赞美画的,却也是郭沫若美学观的自白,艺术和自然,艺术家同自然的关系的独特见解,蕴涵在其中了。具有“艺术叛徒”的胆量和追求,才会有“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的艺术创造气概和精神。“吾道不孤”,不光是石涛老人,也包括了年轻诗人自己在内。这首题画诗也是论诗的诗。在这首诗里,恰好形象地表达了郭沫若同时期提出的“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这一美学命题。<br>    符合艺术规律的美学见解是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生命力的。总结历史的足迹是为了吸取历史中闪光的思索。历史可以成为艺术再生和前进的新鲜血液。探讨郭沫若关于艺术同自然关系的这些沉思,我的用心也就在这里。郭沫若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这一大胆的命题,多年后也一直抱着多少有点自我欣赏的态度。解放以后,他在一次谈话中说:“最近我校阅自己的文集,看到我在年轻时候说过的话,很大胆,觉得也还有道理。……我在创造社时代说过这样的话:‘作家不仅要做自然的儿子,而且还要做自然的老子’。现在看来实在是大胆,但也不完全是胡说八道。我们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可以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东西出来。”②<br>    年轻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沉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时间的流沙没有淹没艺术的真理。现在,三十多年后的诗人,又以比较科学的概念阐明了他大胆表达的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掌握了自然规律的诗人也可以掌握创造艺术美的规律。<br>    我们今天同诗人自己一样珍视他的这一美学原则给当时的新诗,也给今天和未来的新诗浪漫主义的滔滔长河带来的艺术创造的福音。郭沫若对前辈的艺术见解的认识不一定全面。他的美学见解已经包含在前辈的主张中。但他在强调唯物主义命题之后更提倡艺术家创造比自然更高的美这一点上,却是一个大胆的表述。一个鲜明的比喻胜过无数平庸的理论表白。艺术家应做“自然的老子”这个比喻就包含了他的更高层次的美学原则。他认为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扎根于现实生活,又不满足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要通过主观的综合创造使艺术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美。诗人艺术家,既不能靠模仿别人的作品而过活,“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能靠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度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做自然的儿子”,而应该成为一个认识自然又主宰自然,反映自然美而又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主人,即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br>    以自然为师而又要任自然万物在自己的笔下产生出变化万端的艺术形象来。不做自然的摄像的奴隶者,而做创造高于自然美的驱遣者。郭沫若在吸收异域美学营养时,表现了自己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追求和艺术胆量。五四时代是一个大创造的时代,五四时代孕育的诗人是有大创造精神的巨人。郭沫若的这种美学观具有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br>    郭沫若关于诗歌和艺术同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的这种大胆而独特的追求,不仅成为他自己的诗歌创造实践的基础与动力,也使他产生了很大的艺术影响,引起了其他艺术家的共鸣。一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里有着相通的精神特征。浪漫主义大画家刘海粟与创造社的关系十分密切,他常为创造社的刊物作画,他的画被称为浪漫主义的作品。人们看了他的画,都“不能否认他的胸襟的宽阔,他的意境的开展,他的笔致的遒劲”①。郭沫若在为刘海粟1923年作的《九溪十八涧》题诗中写道:“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生面作奇画,落笔如翻扬子江,兴来往往欺造化。此图九溪十八涧,溪涧何如此峻险。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石涛老人对此应一笑,笑说吾道不孤了。”④这虽然是赞美画的,却也是郭沫若美学观的自白,艺术和自然,艺术家同自然的关系的独特见解,蕴涵在其中了。具有“艺术叛徒”的胆量和追求,才会有“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的艺术创造气概和精神。“吾道不孤”,不光是石涛老人,也包括了年轻诗人自己在内。这首题画诗也是论诗的诗。在这首诗里,恰好形象地表达了郭沫若同时期提出的“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这一美学命题。<br>    符合艺术规律的美学见解是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生命力的。总结历史的足迹是为了吸取历史中闪光的思索。历史可以成为艺术再生和前进的新鲜血液。探讨郭沫若关于艺术同自然关系的这些沉思,我的用心也就在这里。郭沫若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这一大胆的命题,多年后也一直抱着多少有点自我欣赏的态度。解放以后,他在一次谈话中说:“最近我校阅自己的文集,看到我在年轻时候说过的话,很大胆,觉得也还有道理。……我在创造社时代说过这样的话:‘作家不仅要做自然的儿子,而且还要做自然的老子’。现在看来实在是大胆,但也不完全是胡说八道。我们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可以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东西出来。”②<br>    年轻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沉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时间的流沙没有淹没艺术的真理。现在,三十多年后的诗人,又以比较科学的概念阐明了他大胆表达的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掌握了自然规律的诗人也可以掌握创造艺术美的规律。<br>    我们今天同诗人自己一样珍视他的这一美学原则给当时的新诗,也给今天和未来的新诗浪漫主义的滔滔长河带来的艺术创造的福音。郭沫若对前辈的艺术见解的认识不一定全面。他的美学见解已经包含在前辈的主张中。但他在强调唯物主义命题之后更提倡艺术家创造比自然更高的美这一点上,却是一个大胆的表述。一个鲜明的比喻胜过无数平庸的理论表白。艺术家应做“自然的老子”这个比喻就包含了他的更高层次的美学原则。他认为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扎根于现实生活,又不满足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要通过主观的综合创造使艺术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美。诗人艺术家,既不能靠模仿别人的作品而过活,“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能靠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度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做自然的儿子”,而应该成为一个认识自然又主宰自然,反映自然美而又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主人,即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br>    以自然为师而又要任自然万物在自己的笔下产生出变化万端的艺术形象来。不做自然的摄像的奴隶者,而做创造高于自然美的驱遣者。郭沫若在吸收异域美学营养时,表现了自己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追求和艺术胆量。五四时代是一个大创造的时代,五四时代孕育的诗人是有大创造精神的巨人。郭沫若的这种美学观具有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br>    郭沫若关于诗歌和艺术同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的这种大胆而独特的追求,不仅成为他自己的诗歌创造实践的基础与动力,也使他产生了很大的艺术影响,引起了其他艺术家的共鸣。一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里有着相通的精神特征。浪漫主义大画家刘海粟与创造社的关系十分密切,他常为创造社的刊物作画,他的画被称为浪漫主义的作品。人们看了他的画,都“不能否认他的胸襟的宽阔,他的意境的开展,他的笔致的遒劲”①。郭沫若在为刘海粟1923年作的《九溪十八涧》题诗中写道:“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生面作奇画,落笔如翻扬子江,兴来往往欺造化。此图九溪十八涧,溪涧何如此峻险。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石涛老人对此应一笑,笑说吾道不孤了。”④这虽然是赞美画的,却也是郭沫若美学观的自白,艺术和自然,艺术家同自然的关系的独特见解,蕴涵在其中了。具有“艺术叛徒”的胆量和追求,才会有“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的艺术创造气概和精神。“吾道不孤”,不光是石涛老人,也包括了年轻诗人自己在内。这首题画诗也是论诗的诗。在这首诗里,恰好形象地表达了郭沫若同时期提出的“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这一美学命题。<br>    符合艺术规律的美学见解是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生命力的。总结历史的足迹是为了吸取历史中闪光的思索。历史可以成为艺术再生和前进的新鲜血液。探讨郭沫若关于艺术同自然关系的这些沉思,我的用心也就在这里。郭沫若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这一大胆的命题,多年后也一直抱着多少有点自我欣赏的态度。解放以后,他在一次谈话中说:“最近我校阅自己的文集,看到我在年轻时候说过的话,很大胆,觉得也还有道理。……我在创造社时代说过这样的话:‘作家不仅要做自然的儿子,而且还要做自然的老子’。现在看来实在是大胆,但也不完全是胡说八道。我们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可以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东西出来。”②<br>    年轻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沉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时间的流沙没有淹没艺术的真理。现在,三十多年后的诗人,又以比较科学的概念阐明了他大胆表达的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掌握了自然规律的诗人也可以掌握创造艺术美的规律。<br>    我们今天同诗人自己一样珍视他的这一美学原则给当时的新诗,也给今天和未来的新诗浪漫主义的滔滔长河带来的艺术创造的福音。郭沫若对前辈的艺术见解的认识不一定全面。他的美学见解已经包含在前辈的主张中。但他在强调唯物主义命题之后更提倡艺术家创造比自然更高的美这一点上,却是一个大胆的表述。一个鲜明的比喻胜过无数平庸的理论表白。艺术家应做“自然的老子”这个比喻就包含了他的更高层次的美学原则。他认为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扎根于现实生活,又不满足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要通过主观的综合创造使艺术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美。诗人艺术家,既不能靠模仿别人的作品而过活,“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能靠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度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做自然的儿子”,而应该成为一个认识自然又主宰自然,反映自然美而又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主人,即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br>    以自然为师而又要任自然万物在自己的笔下产生出变化万端的艺术形象来。不做自然的摄像的奴隶者,而做创造高于自然美的驱遣者。郭沫若在吸收异域美学营养时,表现了自己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追求和艺术胆量。五四时代是一个大创造的时代,五四时代孕育的诗人是有大创造精神的巨人。郭沫若的这种美学观具有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br>    郭沫若关于诗歌和艺术同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的这种大胆而独特的追求,不仅成为他自己的诗歌创造实践的基础与动力,也使他产生了很大的艺术影响,引起了其他艺术家的共鸣。一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里有着相通的精神特征。浪漫主义大画家刘海粟与创造社的关系十分密切,他常为创造社的刊物作画,他的画被称为浪漫主义的作品。人们看了他的画,都“不能否认他的胸襟的宽阔,他的意境的开展,他的笔致的遒劲”①。郭沫若在为刘海粟1923年作的《九溪十八涧》题诗中写道:“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生面作奇画,落笔如翻扬子江,兴来往往欺造化。此图九溪十八涧,溪涧何如此峻险。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石涛老人对此应一笑,笑说吾道不孤了。”④这虽然是赞美画的,却也是郭沫若美学观的自白,艺术和自然,艺术家同自然的关系的独特见解,蕴涵在其中了。具有“艺术叛徒”的胆量和追求,才会有“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的艺术创造气概和精神。“吾道不孤”,不光是石涛老人,也包括了年轻诗人自己在内。这首题画诗也是论诗的诗。在这首诗里,恰好形象地表达了郭沫若同时期提出的“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这一美学命题。<br>    符合艺术规律的美学见解是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生命力的。总结历史的足迹是为了吸取历史中闪光的思索。历史可以成为艺术再生和前进的新鲜血液。探讨郭沫若关于艺术同自然关系的这些沉思,我的用心也就在这里。郭沫若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这一大胆的命题,多年后也一直抱着多少有点自我欣赏的态度。解放以后,他在一次谈话中说:“最近我校阅自己的文集,看到我在年轻时候说过的话,很大胆,觉得也还有道理。……我在创造社时代说过这样的话:‘作家不仅要做自然的儿子,而且还要做自然的老子’。现在看来实在是大胆,但也不完全是胡说八道。我们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可以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东西出来。”②<br>    年轻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沉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时间的流沙没有淹没艺术的真理。现在,三十多年后的诗人,又以比较科学的概念阐明了他大胆表达的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掌握了自然规律的诗人也可以掌握创造艺术美的规律。<br>    我们今天同诗人自己一样珍视他的这一美学原则给当时的新诗,也给今天和未来的新诗浪漫主义的滔滔长河带来的艺术创造的福音。郭沫若对前辈的艺术见解的认识不一定全面。他的美学见解已经包含在前辈的主张中。但他在强调唯物主义命题之后更提倡艺术家创造比自然更高的美这一点上,却是一个大胆的表述。一个鲜明的比喻胜过无数平庸的理论表白。艺术家应做“自然的老子”这个比喻就包含了他的更高层次的美学原则。他认为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扎根于现实生活,又不满足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要通过主观的综合创造使艺术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美。诗人艺术家,既不能靠模仿别人的作品而过活,“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能靠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度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做自然的儿子”,而应该成为一个认识自然又主宰自然,反映自然美而又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主人,即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br>    以自然为师而又要任自然万物在自己的笔下产生出变化万端的艺术形象来。不做自然的摄像的奴隶者,而做创造高于自然美的驱遣者。郭沫若在吸收异域美学营养时,表现了自己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追求和艺术胆量。五四时代是一个大创造的时代,五四时代孕育的诗人是有大创造精神的巨人。郭沫若的这种美学观具有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br>    郭沫若关于诗歌和艺术同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的这种大胆而独特的追求,不仅成为他自己的诗歌创造实践的基础与动力,也使他产生了很大的艺术影响,引起了其他艺术家的共鸣。一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里有着相通的精神特征。浪漫主义大画家刘海粟与创造社的关系十分密切,他常为创造社的刊物作画,他的画被称为浪漫主义的作品。人们看了他的画,都“不能否认他的胸襟的宽阔,他的意境的开展,他的笔致的遒劲”①。郭沫若在为刘海粟1923年作的《九溪十八涧》题诗中写道:“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生面作奇画,落笔如翻扬子江,兴来往往欺造化。此图九溪十八涧,溪涧何如此峻险。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石涛老人对此应一笑,笑说吾道不孤了。”④这虽然是赞美画的,却也是郭沫若美学观的自白,艺术和自然,艺术家同自然的关系的独特见解,蕴涵在其中了。具有“艺术叛徒”的胆量和追求,才会有“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的艺术创造气概和精神。“吾道不孤”,不光是石涛老人,也包括了年轻诗人自己在内。这首题画诗也是论诗的诗。在这首诗里,恰好形象地表达了郭沫若同时期提出的“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这一美学命题。<br>    符合艺术规律的美学见解是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生命力的。总结历史的足迹是为了吸取历史中闪光的思索。历史可以成为艺术再生和前进的新鲜血液。探讨郭沫若关于艺术同自然关系的这些沉思,我的用心也就在这里。郭沫若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这一大胆的命题,多年后也一直抱着多少有点自我欣赏的态度。解放以后,他在一次谈话中说:“最近我校阅自己的文集,看到我在年轻时候说过的话,很大胆,觉得也还有道理。……我在创造社时代说过这样的话:‘作家不仅要做自然的儿子,而且还要做自然的老子’。现在看来实在是大胆,但也不完全是胡说八道。我们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可以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东西出来。”②<br>    年轻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沉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时间的流沙没有淹没艺术的真理。现在,三十多年后的诗人,又以比较科学的概念阐明了他大胆表达的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掌握了自然规律的诗人也可以掌握创造艺术美的规律。<br>    我们今天同诗人自己一样珍视他的这一美学原则给当时的新诗,也给今天和未来的新诗浪漫主义的滔滔长河带来的艺术创造的福音。郭沫若对前辈的艺术见解的认识不一定全面。他的美学见解已经包含在前辈的主张中。但他在强调唯物主义命题之后更提倡艺术家创造比自然更高的美这一点上,却是一个大胆的表述。一个鲜明的比喻胜过无数平庸的理论表白。艺术家应做“自然的老子”这个比喻就包含了他的更高层次的美学原则。他认为诗人和艺术家的创作应该扎根于现实生活,又不满足于对现实生活的再现。要通过主观的综合创造使艺术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美。诗人艺术家,既不能靠模仿别人的作品而过活,“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能靠仅仅简单地模仿自然度日,完成自己的艺术创造,“做自然的儿子”,而应该成为一个认识自然又主宰自然,反映自然美而又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主人,即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br>    以自然为师而又要任自然万物在自己的笔下产生出变化万端的艺术形象来。不做自然的摄像的奴隶者,而做创造高于自然美的驱遣者。郭沫若在吸收异域美学营养时,表现了自己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独特追求和艺术胆量。五四时代是一个大创造的时代,五四时代孕育的诗人是有大创造精神的巨人。郭沫若的这种美学观具有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br>    郭沫若关于诗歌和艺术同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的这种大胆而独特的追求,不仅成为他自己的诗歌创造实践的基础与动力,也使他产生了很大的艺术影响,引起了其他艺术家的共鸣。一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里有着相通的精神特征。浪漫主义大画家刘海粟与创造社的关系十分密切,他常为创造社的刊物作画,他的画被称为浪漫主义的作品。人们看了他的画,都“不能否认他的胸襟的宽阔,他的意境的开展,他的笔致的遒劲”①。郭沫若在为刘海粟1923年作的《九溪十八涧》题诗中写道:“艺术叛徒胆量大,别开生面作奇画,落笔如翻扬子江,兴来往往欺造化。此图九溪十八涧,溪涧何如此峻险。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石涛老人对此应一笑,笑说吾道不孤了。”④这虽然是赞美画的,却也是郭沫若美学观的自白,艺术和自然,艺术家同自然的关系的独特见解,蕴涵在其中了。具有“艺术叛徒”的胆量和追求,才会有“鞭策山岳入胸怀,奔来腕下听驱遣”的艺术创造气概和精神。“吾道不孤”,不光是石涛老人,也包括了年轻诗人自己在内。这首题画诗也是论诗的诗。在这首诗里,恰好形象地表达了郭沫若同时期提出的“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这一美学命题。<br>    符合艺术规律的美学见解是有超越时空限制的生命力的。总结历史的足迹是为了吸取历史中闪光的思索。历史可以成为艺术再生和前进的新鲜血液。探讨郭沫若关于艺术同自然关系的这些沉思,我的用心也就在这里。郭沫若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这一大胆的命题,多年后也一直抱着多少有点自我欣赏的态度。解放以后,他在一次谈话中说:“最近我校阅自己的文集,看到我在年轻时候说过的话,很大胆,觉得也还有道理。……我在创造社时代说过这样的话:‘作家不仅要做自然的儿子,而且还要做自然的老子’。现在看来实在是大胆,但也不完全是胡说八道。我们掌握了自然的规律,可以创造比自然更美的东西出来。”②<br>    年轻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沉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时间的流沙没有淹没艺术的真理。现在,三十多年后的诗人,又以比较科学的概念阐明了他大胆表达的关于艺术与自然关系的美学观念。掌握了自然规律的诗人也可以掌握创造艺术美的规律。<br>    我们今天同诗人自己一样珍视他的这一美学原则给当时的新诗,也给今天和未来的新诗浪漫主义的滔滔长河带来的艺术创造的福音。
展开
目录
题辞<br>重印的话<br>诗论编<br>郭沫若: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艺术沉思<br>一 我效法造化的精神,自由创造<br>二 艺术不应当是反射的而应当是创造的<br>三 艺术家应该做自然的老子<br>四 艺术的要求不在求得自然的一片形似<br>五 美的艺术都受过一道灵魂的洗礼<br>六 打破模仿自然的恶习,朝着动的方向走<br>七 艺术美是诗人创造性想象的表现<br>闻一多及新月派的诗歌艺术追求<br>一 感情和情绪是诗的灵魂<br>二 把对生活美的感应升华为诗的激情<br>三 没有真和善的美就失去了美的价值本身<br>四 对艺术美和自然美关系的认识<br>五 完全的想象创造完美的艺术世界<br>六 由艰苦的锤炼迈向更美的目标<br>穆木天:中国象征派诗歌理论的奠基者<br>一 在理论贫困中崛起的美学沉思<br>二 纯诗观念的最初构建者<br>三 理论的反思与理论的命运<br>朱自清与中国现代解诗学<br>一 中国现代解诗学的诞生<br>二 朱自清对现代解诗学的倡导<br>三 现代解诗学的理论内涵<br>四 现代解诗学的实践原则<br>李健吾诗歌批评理论的现代性<br>一 自我发现:批评主体意识的强化<br>二 回到内在:批评价值标准的转向<br>三 隔膜与超越:两个经验世界的碰撞<br>批评编<br>《女神》艺术美的获得与失落<br>一 艺术退坡与审美价值的整体性<br>二 美的失落伴随美的获得而来<br>三 艺术美失落的原因探寻<br>朱湘的诗歌艺术<br>一 “我的前途满是荆棘<br>二 “死了也不死,是诗人的诗<br>三 “我心爱的雨景也多着呀<br>李金发与中国初期象征派诗<br>一 西方象征派诗在中国最初的传播<br>二 中国象征诗的萌芽和产生<br>三 李金发:中国象征诗的启明星<br>四 李金发诗歌的艺术追求<br>五 在象征派诗蓬勃的潮流中<br>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回顾与评析<br>一 稚嫩而芜杂的幼芽<br>二 初期象征派诗的诞生<br>三 初期象征派诗的艺术探索<br>四 30年代现代派诗的勃兴<br>五 现代派诗人心态探求<br>六 寻找中外诗歌艺术的融汇点<br>七 现代派诗人群的审美追求<br>八 现代主义诗歌的拓展与超越<br>九 “中国新诗”派诗人群的超前意识<br>十 在中西诗歌发展新的艺术交汇点上<br>《荒原》冲击波下现代诗人们的探索<br>一 未完成的美学转折<br>二 现代派诗人群系的必然选择<br>三 “荒原”意识与审美观念的影响<br>四 在审美的契合中重建新的艺术平衡<br>论冯雪峰诗的人格构成及走向<br>一 我们歌笑在湖畔<br>二 人间的悲与爱的歌<br>三 从“湖畔”走向“高山<br>四 一个光亮的灵魂<br>五 “我心中的爱又是怎样地燃烧着呵<br>六 “我被圣洁的惊颤所刺痛<br>七 “我们终于达到了这样的审美<br>解诗编<br>读李金发的诗<br>夜之歌<br>温柔(四)<br>在淡死的灰里<br>读戴望舒的诗<br>雨巷<br>寻梦者<br>致萤火<br>读卞之琳的诗<br>断章<br>白螺壳<br>圆宝盒<br>读何其芳的诗<br>预言<br>扇<br>古城<br>读林庚的诗<br>夜<br>读废名的诗<br>妆台<br>十二月十九夜<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