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银行的秘密:揭开美联储的神秘面纱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2264774
  • 作      者:
    (美)默里·罗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著
  • 出 版 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1】《银行的秘密:揭开美联储的神秘面纱(第2版)》作为对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滞胀”反思的成果,在30年后再度跻身海外英文畅销书榜;
  【2】《银行的秘密:揭开美联储的神秘面纱(第2版)》作者罗斯巴德作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业界享有较高声誉,他的多部著作被引入中国并取得非常好社会反响,尤以其中的《美国大萧条》最为知名;
  【3】此次再版结合了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货币金融理论的新进展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到的反馈意见,在内容、体系、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更新与完善。
  【4】《银行的秘密》作为对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滞胀”反思的成果,在30年后再度跻身海外英文畅销书榜,有其必然性: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受到巨大冲击,滞胀的威胁渐行渐近,各国金融界开始对引发危机的成因和应对危机的措施进行深入反思。《银行的秘密》运用货币理论揭示了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整个银行体系的体制机制,系统清晰地阐明了支配现行财政和货币体系运行的基本原理,并由此指出横行全球的经济危机之核心在于货币垄断。
展开
作者简介
    (美)莫瑞·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业界享有较高声誉。多部著作引入中国,其中尤以《美国大萧条》(09年金融类畅销书)最为知名;与格林斯潘同期,业界常对比评论二人,奉其为道德的楷模。
展开
内容介绍

    《银行的秘密:揭开美联储的神秘面纱(第2版)》当更多的人把金融危机的根源锁定在人的贪婪原罪时,罗斯巴德把思考的重点放在了政府与货币的关系上,并指出货币垄断才是构成经济危机的核心。所以,当经济危机来临,那种指望政府救市的理念和措施,不仅无助于市场的完善,甚至会拉长经济危机的期限。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0章中央银行制度:准备金总量的确定
  前几章对自由银行制度和中央银行制度作了概貌性描述,本章将集中讨论一个关键性问题,即商业银行准备金总量水平由何因素决定?实际上,决定准备金水平的因素繁多,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由公众或者市场行为决定,一类由中央银行控制。
  10.1现金需求
  公众行为之所以能对准备金总量水平产生影响,主要源于公众对现金在本章,我们假定现金为中央银行印发的纸币。的需求。第9章(表9.1~表9.7)已经述及,公众对现金需求的增加会给商业银行带来紧缩压力,反之,公众现金需求的减少将增强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接下来,我们将单个商业银行的情况扩展至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假定公众兑现142活期存款的需求增加。表10.1显示了一个假想的银行体系中所有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各自的资产和负债情况,表10.2则描述了公众兑现部分存款从而现金需求增加产生的即时影响。
  表10.1假想的银行体系:所有商业银行
  所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借据400亿美元活期存款500亿美元准备金100亿美元资产总计500亿美元负债总计500亿美元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3〗商业银行存款100亿美元〖3〗纸币发行150亿美元表10.2现金需求增加:第一阶段
  第一步:所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3〗活期存款-20亿美元准备金-20亿美元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3〗商业银行存款-20亿美元〖3〗纸币发行+20亿美元在这个假想的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为20%,所有商业银行最大限度放贷。商业银行资产栏中“准备金”数额与中央银行负债栏中“商业银行存款”数额正好相等,因为它们实际上是一回事。本章不讨论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该例中,假定公众手中的中央银行纸币余额为150亿美元。该国的货币供应总量是活期存款与中央银行纸币之和,即500亿美元+150亿美元=650亿美元143现在假定公众要兑现20亿美元活期存款。为了得到现金(假定是中央银行纸币),商业银行必须从美联储的支票账户中提取20亿美元的活期存款。这一行为的最初效果如表10.2所示。
  简而言之,存款人需要20亿美元现金,于是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提取20亿美元,接着中央银行印发20亿美元的新纸币并将其交给该商业银行。
  此时,因为活期存款减少了20亿美元,而中央银行纸币的余额增加了同样数额,因此货币供应在总量上未发生改变,仍是650亿美元,但是结构发生了上述变化。
  但这仅是第一步,问题的关键在于,公众持有的中央银行纸币金额增加20亿美元的同时,144银行准备金等额减少了20亿美元。
  商业银行原本就处于全额放贷状态,现在,准备金减少后,为了满足法定准备金率要求,贷款和活期存款规模必须相应缩减。因此,商业银行贷款和投资必须缩减80亿美元,总存款缩减数额是准备金减少数额的5倍。简单说,活期存款减少100亿美元才能与准备金减少20亿美元相匹配。因此在第二步结束后,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如表10.3所示:
  表10.3现金需求增加:结论
  第二步:所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借据320亿美元活期存款400亿美元准备金80亿美元资产总计400亿美元负债总计400亿美元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3〗商业银行存款80亿美元〖3〗纸币发行170亿美元公众对现金需求增加的最终结果是:准备金减少20亿美元,活期存款减少10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应总量最终减少了80亿美元。这是因为活期存款减少了100亿美元,公众手中持有现金增加了14520亿美元,使得货币供应量净减少80亿美元。
  公众对现金需求的增加使得商业银行准备金等量下降,进而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导致活期存款总量减少,并略微缓解了货币供应总量急剧下降的局面。
  另一方面,如果公众对现金需求降低,把更多现金存入银行,那么结果将正好相反。还是从表10.1的情形开始分析,现在公众决定从其持有的150亿美元中央银行纸币中拿出20亿美元存入活期存款账户。在此例中,活期存款增加了20亿美元,商业银行将这笔现金存入中央银行,于是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了20亿美元。20亿美元的存量纸币回到中央银行的金库里,退出流通领域。该过程如表10.4所示。
  表10.4现金需求减少:第一阶段
  第一步:所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3〗活期存款+20亿美元准备金+20亿美元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3〗商业银行存款+20亿美元〖3〗纸币发行-20亿美元简言之,公众将20亿美元现金存入商业银行的即时效应是准备金总量增加了20亿美元,146活期存款和现金的比例发生了改变,但货币供应总量仍保持不变。
  商业银行将利用新增的准备金扩张信用,放贷的同时凭空创造了新的活期存款。存款扩张的数量按照货币乘数计算得出,在此例中乘数为5,结果如表10.5所示。

  表10.5现金需求减少:结论
  第二步:所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借据480亿美元活期存款600亿美元准备金120亿美元资产总计600亿美元负债总计600亿美元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3〗商业银行存款120亿美元〖3〗纸币发行130亿美元这样,公众在商业银行存入20亿美元现金使得准备金等额增加,准备金增加使得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增加80亿美元贷款和投资(IOUs)来扩大存款规模。因此,由于公众持有现金额减少,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增加了100亿美元。由于中央银行纸币余额减少了20亿美元,因此货币供应总量增加了80亿美元。
  147简言之,公众增加现金持有是导致银行准备金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公众持有现金增加,银行准备金立即等量减少;反之,如果公众持有现金减少,准备金则立即等量增加。银行准备金与公众持有现金反向等量变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公众持有现金越多,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就越明显,反之亦然。
  公众对现金的需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公众若对银行丧失信心,必然会增加他们对现金的需求,甚至演变为挤兑,最终导致银行破产。尽管中央银行往往拥有良好的信誉和丰富的资源,但挤兑仍是高悬于银行信用扩张之上的一柄利剑。只有在1933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成立之后,美国政府以毫无约束的征税与印钞权力为存款提供保障,才成功遏制了挤兑风潮。1933年以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所有银行存款账户提供担保(该担保上限不断上调),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背后强有力的支持来源,则是美联储无限量印发货币的能力。的确,商业银行现在更“安全”了,但这未必是好事,因为“安全”意味着它们摆脱了扩张信用的约束。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清算系统和信用卡等工具的发展是导致现金需求减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与过去相比,人们随身携带的现金有一点要注意:之前我们定义的“现金余额”不仅包括纸币,还包括活期存款和其他形式的货币,但这里所关注的是公众对于纸币的需求,区别于存款和其他形式的货币。少了;另一方面,为了规避所得税和其他形式的政府监管,近年来地下经济的发展催生了更多严格意义上的现金交易,这种现金交易并未反映在148受政府监管的商业银行账目上。实际上,根据现金交易增加的那部分数额估算出某个比例,并以此来测定非法的地下交易规模,已经成为近年来经济学家的常规分析方法。
  季节性消费也会对公众的现金需求产生重要影响。通常,在圣诞等全国性节日前夕,公众会大量兑现活期存款,用以购买礼物和支付小费。这会对银行准备金产生季节性紧缩效应。直到第二年的一月份,现金回流至银行,准备金增加。总体而言,美联储往往会密切关注公众对现金的需求,并采取相应措施以熨平现金需求的波动,具体措施随后阐述。
  ……

展开
目录

第1章 货币的重要性和起源
1.1 货币的重要性
1.2 货币的起源
1.3 货币的特性
1.4 货币的单位
第2章 价格的决定:供给与需求
第3章 货币和物价总水平
3.1 货币的供求与物价总水平
3.2 为什么物价总水平会变化
第4章 货币供给
4.1 货币供应量到底应该是多少
4.2 黄金供给和伪币创造过程
4.3 政府纸币
4.4 政府纸币的起源
第5章 货币需求
5.1 商品和服务的供给
5.2 发薪频率
5.3 清算体系
5.4 货币信心
5.5 通胀或通缩预期
第6章 贷款银行业
第7章 存款银行业
7.1 仓单
7.2 存款银行业与挪用
7.3 部分准备金制度
7.4 银行券和存款账户
第8章 自由银行制度及其对银行信用扩张的制约
第9章 中央银行制度:消除制约
第10章 中央银行制度:准备金总量的确定
10.1 现金需求
10.2 黄金需求
10.3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
10.4 公开市场操作
第11章 中央银行制度:银行信用扩张过程
11.1 银行到银行的扩张
11.2 中央银行和财政部
第12章 中央银行制度的起源
12.1 英格兰银行
12.2 苏格兰自由银行制度
12.3 1844—1845年的皮尔制裁
第13章 美国的中央银行Ⅰ:起源
13.1 北美银行与第一合众国银行
13.2 第二合众国银行
第14章 美国的中央银行Ⅱ:19世纪20年代到内战时期
14.1 杰克逊主义改革和中央银行保卫战
14.2  19世纪30年代到南北战争时期:分散化的银行业
第15章 美国的中央银行Ⅲ:国民银行体系
15.1 美国内战与国民银行体系
15.2 国民银行时代和联邦储备体系的起源
第16章 美国的中央银行Ⅳ:联邦储备体系
16.1 联邦储备体系:具有信用膨胀倾向的组织结构
16.2 美联储的信用扩张政策
第17章 结论:银行业现状和发展对策
17.1 发展历程回顾
17.2 货币供给现状
17.3 如何回归稳健的货币
附录 苏格兰自由银行制度之谜
索引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