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研究方法
本书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原则,适当借鉴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归纳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相结合的科学抽象法。
一方面,从产生的理论和具体现实基础出发,抽象出创业型经济的概念内涵,挖掘出创业型经济的经济学属性;另一方面,从创业型经济的经济学属性出发,考察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区域环境,着重分析创业型经济中创业带动就业的实现机理,并进行相关实证分析,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
第二,规范与实证、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由于理论界对创业型经济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历史较短,因此相关研究中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原理的界定和分析并非十分明确,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对创业和创业型经济的基本概念、经济学属性等问题进行定性分析或规范研究,对创业型经济中创业带动就业的影响机理进行深入分析,进而为深入研究此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本书还注重对创业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数据进行梳理和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保证本书研究的科学性。
第三,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
创业和创业型经济问题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因此,本书研究过程中注重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下,适当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既注重考察创业型经济的基本属性,又注重研究创业者的心理;既注萤对创业型经济宏观环境的考察,又注重对创业型经济微观基础的分析。
1.4基本思路和研究框架
创业型经济是以知识和创业家精神为核心生产要素,以创新为主要手段,以中小企业为微观经济基础,通过创业机制持续推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形态。20世纪70年代,创业型经济在美国初现端倪。大批具有创新特性的创业者创办了大量创新型企业,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绝大多数的新增就业。针对上述现象,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85年首先提出了“创业型经济”的概念,并强调美国经济正从管理型经济转向创业型经济。近年来,随着创业活动对经济发展影响不断深入.创业型经济开始逐渐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由于创业型经济对促进分工深化、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创业型经济的基本属性、创业带动就业的实现机理,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对中国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业型经济与就业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得到了许多经典的结论。但是在分析研究相关问题过程中,各方观点仅从个别因素出发探讨了创业型经济与就业问题,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创业型经济形成根源、产生动因及经济学属性等实现创业型经济理论解析的深入挖掘,鲜见对创业如何带动就业的过程和机理进行理论探析。本书所做的工作就是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创业型经济产生的原因、特征、经济学属性及创业型经济中创业带动就业的实现机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将此问题的研究向前推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