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卡特尔法与经济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864871
  • 作      者:
    (德)乌尔里希·施瓦尔贝(Ulrich Schwalbe),(德)丹尼尔·齐默尔(Danile Zimmer)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当代德国法学名著:卡特尔法与经济学》向读者初步介绍了经济学上各种效率概念,如完全竞争、垄断、寡占;在着重廓清认定市场力与市场支配的方法后,从法学角度对市场界定与市场支配认定的执法实践进行深入分析。详细探讨了市场结构变化对竞争的影响,如能否通过市场支配标准或某一其他标准更好地认定非协调效应;企业合并控制应否考虑合并可能带来的效率提升等问题。此外,《当代德国法学名著:卡特尔法与经济学》遴选、分析了德国和欧盟主管部门执法实践和法院司法实践中的大量案例、判决,系统地具体介绍了相关经济学方法在德欧竞争法实务中的应用。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代德国法学名著:卡特尔法与经济学》:
  总而言之,相比原材料封锁,通过纵向合并裹挟下游的采购方实现上游市场封杀需要满足更严格的条件才能实现。其主要原因是,对于上游独占企业而言,只有当通过客户封锁提高其在上游的市场力可以有助于其下游市场力也得以提升时,它才会有兴趣去这样做。因此,相比原材料封锁,客户封锁的作用链又增加了一个环节,而这使得评估纵向合并对竞争的影响变得更加麻烦和困难。经济学文献中目前所讨论到的模型大部分是基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市场结构的,即上游完全垄断和下游双头寡占。这些模型的结果还有待于扩展到一般的纵向结构。因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竞争执法机构不应该主要根据客户封锁的可能性而作出关于是否批准纵向合并的决定,而是让这个角度的考察仅作为评估纵向合并的辅助性证据。
  (三)纵向合并的协调效应
  纵向合并不仅可能会带来原材料封锁或客户封锁,它还可能促成上游或下游市场中的协调效应,或者使得已经存在的协调行为得以强化或更为稳固。换言之,纵向合并可能会引发协调效应。本书第三编第四章第三节至第六节讨论了上游或下游市场上出现协调行为的前提,亦即一旦满足这样的前提相关市场就随时都很容易滋生协调行为。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纵向合并就不太可能会产生协调效应。不过,经济学文献到目前为止仅给出了少数几个能够在严格的理论框架中解释这个常见疑虑的方法。
  纵向合并可能会带来协调效应的主要原因是这样的一个合并提高了企业进行协调的动力。协调动力的提升是因为合并企业有兴趣在上游市场通过提高价格来提高其竞争对手在下游市场的成本,进而降低纵向合并企业下游部门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尽管后者是按照企业集团内部的边际成本来采购原材料的。这种相比下游市场竞争对手而言的成本优势使得合并后的企业在下游拥有更强的市场力,能够实现更高的利润。如果上游企业协调它们的行为,那么就可以导致原材料价格上升的后果。这也意味着一个纵向整合的企业在上游市场有着更强的动力不去背离协调行为,因为对此的背离将会在上游和下游市场中同时带来损失。因此,纵向整合后的企业从事协调行为的动机高涨有助于纵向合并前还不存在或者只是有可能的协调行为得以实现,或者进一步改善实施协调行为的可能性。
  诺克(Nocke)/怀特(White)(2007)提出了第一个有着严格架构,用于分析纵向合并如何在上游市场导致协调效应的模型。他们指出,由纵向合并引发的两个作用方向相反的效应可能影响到上游市场的协调可能性。第一个是“渠道效应”,即偏离已有协调的动力将会降低,因为由于市场封杀它们无法将自己的产品销售给合并后的企业。此时,它们销售产品的渠道数量减少了,而偏离协调将会降低它们的利润。这意味着这样一个均衡存在的条件会更有可能得到满足。所以该效应有利于实现协调行为。与之作用相反的是“惩罚效应”,其原理如下:由于合并企业在上游和下游位置均能够实现正利润,而独立企业则仅在上游市场获得利润,所以合并企业因背离行为而遭受惩罚所带来的损失相比于独立企业要少。其结果是,合并企业偏离合并的动机将会增加。纵向合并对上游市场中协调行为的总体影响取决于这两个效应的相对强度。可以证明的是,在通常情况下,“渠道效应”是大于惩罚效应的。因此,在这个模型中,纵向合并使得上游市场上的协调行为更加容易。
  ……
展开
目录
当代德国法学名著总序
本书简介
前言
第二版序言
引言

第一编 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 经济学理论中的效率观
第一节 配置效率
第二节 生产效率
第三节 动态效率
第四节 相关福利标准
第二章 竞争和效率
第一节 完全竞争
一、总体均衡
二、完全竞争和配置效率
三、完全竞争和生产效率
四、完全竞争和动态效率
第二节 垄断市场
一、垄断的市场结果
二、垄断市场和配置效率
三、垄断市场和生产效率
四、垄断市场和动态效率
五、垄断市场模型的扩展
第三节 面临边缘竞争的单一市场支配企业
第四节 垄断竞争
第五节 寡头垄断
一、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二、寡占市场的均衡
第六节 买方独占(Monopson)和买方寡占(Oligopson)

第二编 市场力、市场支配和市场界定
第一章 市场力和价格弹性
第一节 导论
一、作为衡量市场力指标的勒纳指数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
第二节 不同市场形式下的市场力和勒纳指数
第三节 差异化产品市场中的市场力
第四节 双边市场中的市场力
第五节 招标市场与竞拍市场
第二章 市场力、市场支配和有效竞争——经济学和法律视角
第三章 市场力和市场支配的认定
第一节 直接认定市场力
第二节 间接认定市场力
一、市场界定——经济市场概念
二、市场界定的实证方法
三、经济学方法在相关市场界定上的应用
四、计量经济学及实证方法在执法实践中的应用
五、确定市场份额
六、市场份额以及其他因素的意义
第三节 结论

第三编 市场结构变化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单一市场支配
第一节 经济学基础
第二节 执法实践中的单一市场支配
一、欧盟竞争法
二、德国法
第三章 非协调效应
第一节 不同竞争形式带来的不同效应
一、同质产品的价格竞争
二、同质产品的产量竞争
三、差异化产品的价格竞争
四、差异化产品的产量竞争
第二节 市场支配标准和严重妨碍有效竞争标准(SIEC Test)是否足以审查非协调效应?
一、缘起:“Heinz/Beech-Nut”合并案
二、欧盟企业合并控制的制度发展
三、德国卡特尔法是否也有必要进行调整
第三节 认定非协调效应的方法
一、结构性方法
二、涨价压力测试法
三、仿真模型
四、投标调研与输赢分析
五、有关方法选择的结论
第四节 执法实践中对非协调效应的认定仿真模型与结构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最新的发展
二、欧盟委员会的执法实践
第四章 协调效应与共同市场支配
第一节 共同支配的经济学基础
第二节 法律上的梳理
第三节 共同支配的基本条件
一、反复的相互作用
二、折现因子
三、可信的惩罚机制
四、市场透明度
第四节 与企业自身属性有关的标准以及市场集中度
一、企业的数量
二、企业的对称性
三、过剩产能和库存
四、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结构性关联
第五节 与市场相关的因素
一、市场进入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
三、典型的交易
四、无差异化和差异化产品
五、买方势力
六、多市场接触
七、成长型市场
八、创新
九、经济景气的变化
十、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
第六节 就协调行为的形式达成一致
一、协调行为所涉及竞争指标
二、以往行为的参考意义
三、协调行为的方式
第七节 经济学知识在执法实践中的应用
第八节 协调效应的认定
一、实践中对协调效应的认定
二、预测协调效应的理论问题
第九节 协调效应的评估方法
第五章 在评价企业合并影响时需要考虑的其他相关因素
第一节 双边市场的企业合并
第二节 并购特别活跃的竞争者——特立独行者
第三节 并购某一潜在竞争者
第四节 追及型合并
第五节 对濒临破产公司的并购
第六节 效率提升
一、效率提升的经济学分析
二、《欧共体理事会关于企业合并控制的第4064/1989号条例》对效率提升的考量
第六章 纵向与混合型合并
第一节 纵向合并
一、纵向合并促进竞争的效果
二、纵向合并对竞争的消极影响
三、纵向合并对竞争的影响
第二节 混合型合并
一、混合型合并促进竞争的效果
二、混合型合并的限制竞争影响
三、混合型合并对竞争的影响
第三节 对纵向合并和混合型合并的法律分析
一、对限制竞争行为的预测
二、欧共体委员会《根据欧共体理事会企业合并控制条例评估非横向合并的指南》
三、经济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七章 结论

附录
附录1 文献索引
附录2 本书引注文献所涉期刊、机构名称翻译索引
一、期刊
二、研究、咨询机构及政府部门
附录3 关键词索引
附录4 法学和经济学术语翻译列表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当代德国法学名著计划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