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4:新型城镇化专题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53835
  • 作      者:
    丁家云,冯德连,付旭军主编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丁家云(1961-),经济学硕士、教授、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向、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公开出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著作多部。
  
  冯德连(1962-),经济学博士、教授、国际贸易与中小企业研究方向、国家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公开出版《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著作多部。
  
  付旭军(1955-),经济学学士、教授、理论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方向、省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主持人、公开出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问题研究》等著作多部。
展开
内容介绍
  《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新型城镇化专题(2014)》系年度出版物,共分四篇,依次为:理论综合篇、要素影响篇、制度创新篇、产业发展篇、市县篇,集结了几十篇论文,从区域位置、资源要素、产业基础、环境承载、内需拉动等方面研究了皖江经济发展,对于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新型城镇化专题(2014)》:
  一、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
  (一)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
  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长三角地区将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因此,将会有相当一部分制造业要向长三角腹地转移。皖江城市群具有邻近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是泛长三角地区的紧密圈层,承担着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一级承接地的重要功能。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应尊重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不断提升工业化质量,推进本地人口充分就地城镇化,同时吸纳皖北皖西等其他地区人口及周边省份的转移人口。
  (二)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城市群在一个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日本三大城市群(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区域面积仅占日本的6%,却吸纳全国总人口的6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区域面积仅占美国面积的1.5%,却吸纳美国总人口的20%;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区域面积占英国面积的20%,却吸纳了英国人口的一半。皖江城市带正处在城镇化中期阶段,要注重优化城镇化的空间布局,着力发展以城市群为龙头的城镇体系。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再次提出,以中小城市为依托,以大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把皖江城市带列为中部四大城市群之一。在《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皖江城市群将成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深度融人长三角,并加盟长江中游城市群,创立皖江集群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努力发展成为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支撑点。
  (三)特色鲜明,双核发展
  形成以长江、湖泊、山林、湿地、田野为依托的生态系统,在有条件的城市如合肥、芜湖、铜陵、宣城等地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传承优秀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注重文化创新,塑造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城镇风貌。尽量保留乡村风貌,自然环境以及传统的村落生活方式,避免一些发达地区城镇化中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化道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彰显皖江特色和徽风皖韵魅力。
  “双核”发展的空间结构也是沿海发达省份的共同特征。如广东省的广州与深圳、江苏省的南京与苏州、浙江省的杭州与宁波、山东省的济南与青岛等,两个主要中心城市及其与周边城市的组群发展的经验,也给了我们有益借鉴和启示。作为在城市群形成和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城市,中心城市通常具有聚集和扩散两大效应。在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初期,集聚效应是中心城市的主要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扩散效应在中心城市作用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形成和发挥对城市群产业整合发展具有关键的意义。从皖江城市带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心城市的发展需求会使集聚效应占据主要地位。
  ……
展开
目录
理论综合篇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建设之路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的模式选择
国际城镇化发展模式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技术创新能力关系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与皖江城市群建设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与城市间协调发展的关系——以铜池一体化发展为例

要素影响篇
土地要素交换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发展研究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对区域农产品安全的影响
城市规模结构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兼论铜池一体化发展
就业结构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农民工市民化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劳动力转移对皖江城市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制度创新篇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的财税制度改革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环境政策研究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与金融制度改革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与户籍制度改革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的基层政权建设改革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改革
新型城镇化与皖江城市带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改革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的劳动就业制度改革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的地方图书馆改革研究

产业发展篇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协调发展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研究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的协调发展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协调发展
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与休闲产业的协调发展

市县篇
铜陵市新型城镇化中高等教育支撑度和贡献度研究
铜陵市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
就业结构对铜陵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
铜陵市新型城镇化的社区支援农业发展研究
铜陵县新型城镇化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旌德县新型城镇化下农村承包地流转方式分析
宿松县新型城镇化与现代物流服务业协调发展
影响铜陵市残疾人就业路径特征的城市因素分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