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新型城镇化专题(2014)》:
一、皖江城市带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
(一)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
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长三角地区将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因此,将会有相当一部分制造业要向长三角腹地转移。皖江城市群具有邻近长三角的区位优势,是泛长三角地区的紧密圈层,承担着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一级承接地的重要功能。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应尊重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不断提升工业化质量,推进本地人口充分就地城镇化,同时吸纳皖北皖西等其他地区人口及周边省份的转移人口。
(二)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
城市群在一个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日本三大城市群(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区域面积仅占日本的6%,却吸纳全国总人口的6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区域面积仅占美国面积的1.5%,却吸纳美国总人口的20%;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区域面积占英国面积的20%,却吸纳了英国人口的一半。皖江城市带正处在城镇化中期阶段,要注重优化城镇化的空间布局,着力发展以城市群为龙头的城镇体系。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十二五”规划再次提出,以中小城市为依托,以大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把皖江城市带列为中部四大城市群之一。在《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向。皖江城市群将成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深度融人长三角,并加盟长江中游城市群,创立皖江集群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努力发展成为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支撑点。
(三)特色鲜明,双核发展
形成以长江、湖泊、山林、湿地、田野为依托的生态系统,在有条件的城市如合肥、芜湖、铜陵、宣城等地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传承优秀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注重文化创新,塑造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城镇风貌。尽量保留乡村风貌,自然环境以及传统的村落生活方式,避免一些发达地区城镇化中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镇化道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彰显皖江特色和徽风皖韵魅力。
“双核”发展的空间结构也是沿海发达省份的共同特征。如广东省的广州与深圳、江苏省的南京与苏州、浙江省的杭州与宁波、山东省的济南与青岛等,两个主要中心城市及其与周边城市的组群发展的经验,也给了我们有益借鉴和启示。作为在城市群形成和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城市,中心城市通常具有聚集和扩散两大效应。在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初期,集聚效应是中心城市的主要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扩散效应在中心城市作用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形成和发挥对城市群产业整合发展具有关键的意义。从皖江城市带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心城市的发展需求会使集聚效应占据主要地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