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过劳”的后果
学者从社会、企业和劳动者三个层面对“过劳”问题的后果进行了分析。首先在社会层面,“过劳”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效应,导致经济损失和对就业的挤压。王艾青(2006)从经济学视角论述了“过度劳动的存在造成对行业其他劳动者的挤压,从而使该行业的实际就业人数大大低于应该就业的人数”,称其为“过度劳动的就业挤出效应”,“可以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两者之间的‘非一致性’做出部分的解释”。李小好(2007)在王艾青的基础上,提出“过度劳动不仅对就业产生了挤出效应,也对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其次在企业层面,“过劳”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最后在劳动者个人层面,“过劳”则导致生活品质和身体机能的下降,并带来健康的损害等。
一些学者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上述后果。比如,杨河清、韩飞雪、肖红梅(2009)的实证研究显示,调查对象对过度劳动最明显的感受是生活品质的下降,其次是身体机能的下降,但对于医疗保健费用的增加这一间接影响的感受最不明显。黄河、耿东、丑纪岳(2009)发现,蓄积性疲劳对劳动者的健康已造成了不小的损害,被调查者中有近75%的人在2008年一年中生病或受伤,主要原因有感冒、疲劳、腰痛和肠胃疾病等。王丹(2010)发现,超时、超强度的工作负担让知识工作者有辞职的念头、感到身心疲惫、没时间陪伴或照顾恋人(家人)、放弃自己的业余爱好、健康受到影响等,同时还证实“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职业倦怠与过度劳动程度的相关性不明显”。张正、高洁(2010)通过对医务人员工作强度与医疗质量水平之间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工作强度与工作质量之间的“倒U形”关系,即只有当医院的工作强度处于一个适度水平时其医疗质量水平才相对最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