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宏观经济模型及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06996
  • 作      者:
    茹少峰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宏观经济模型及应用》采用GML 指数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应用OLG 模型、联立方
程模型研究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重新解释AKS 指数,厘清收入不平等问
题的本质;根据SVAR 模型研究了经济活动对世界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使
用EBM 模型研究了环境污染的能源效率;并采用SYS-GMM 方法对经济集
聚与能源效率的关系进行检验。对中国城镇化现状、一般规律、发展阶段进
行了研究。通过泰尔指数分解,分析我国三次产业差距现状;应用DEA 方
法分析产业结构转换对潜在产出的影响,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农业可持续
发展能力进行评价。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 检验研究CPI 和利率、存款准
备金率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SFA 方法研究了产学研企业合作对企业创新效
率的贡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 1章 我国宏观经济的新特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从 2010年开始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增长步入新阶段以及传统红利空间消退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增长需要从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从经济强国的转变和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需要创造新的增长红利空间。 
1.1我国宏观经济的新特征:经济增长红利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关系的调整和国内经济状况的变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体现为:在体制改革层面,从前改革时代转向后改革时代;在要素供给方面,从劳动无限供给时代转向劳动有限供给时代。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过去三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传统红利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五方面。
(1)体制转轨红利的变化。过去三十多年,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折,由此带来的就是经济增长的体制转轨红利。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交易行为和市场活动受到压抑和制约,经济增长缺乏动力,而市场化改革带来的体制转轨红利,则为我国经济三十多年的持续高增长释放了巨大的动力空间,近期研究认为,三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贡献高达 39.2%。但伴随着我国从前改革时代步入后改革时代,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就位:在宏观层面上,通过所有制体制、分配体制、调节体制的改革,市场已经取代计划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在中观层面上,通过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税收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国有企业改革、非公有制经济的二次创业,已经建立了多元化的微观体制结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和前改革时代的结束标志着我国市场化改革对于我国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作用已达到顶点,前一波以增量改革为特征的体制转轨红利将逐步消退。

(2)人口红利的变化。过去三十多年,在人口转变和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我国生育率下降至 1.5左右的水平,社会抚养比不断降低,大量的适龄劳动人口


·2·宏观经济模型及应用
从农村转向城市,由此带来的就是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 1982~2010年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从 61.5%上升至 74.5%,总抚养比从 62.6%下降至 34.2%,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低抚养比形成的高储蓄率极大地加速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但人口红利只是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一个短暂机遇期,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人口红利出现了新变化: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 2011年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为 
74.4%,十年来首次出现下降,即社会抚养比在 2010年达到顶点,而我国第 6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人口老龄率为 8.9%,到 2050年左右将高达 30%;从劳动力迁移角度,各地出现的“民工荒”现象也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现,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基本消失。这表明 2010年以后,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将持续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整个经济进入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阶段,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退。
(3)投资红利的变化。过去三十多年,由于相对低廉的要素成本和分权带来的政府间竞争效应,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高储蓄、高投资的结构性特征,由此带来的就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投资红利。1978年我国的投资率仅为 38.2%,2010年我国的投资率高达 48.6%,投资率的不断上升表明过去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低劳动力成本、高储蓄、高投资、高资本形成。但受到全球经济危机和供给冲击的影响,我国的投资红利出现了新变化:一是依靠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和土地成本形成的“投资成本洼地”效应正在逐步减弱,高投资所依赖的低要素价格将得到扭转;二是政府间竞争带来的高投资出现了政绩工程、重复建设等低效率问题,这种状况必将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得到改变。因此,以高投资为特征的增长模式已经变得不可持续,我国经济增长的投资红利正在逐步消退。

(4)资源红利的变化。过去三十多年,自然资源大量开发加速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由此带来的就是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红利。廉价的自然资源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比较优势基础,但也导致了经济增长中的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现象,从而使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红利也出现了新变化:一是由于多数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目前很多行业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资源短缺状况;二是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当前经济增长承担了过度的生态环境代价。由此可见,以不断耗竭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不可持续,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因此,伴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的逐渐稀缺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我国的资源红利正在逐步消退。

(5)外资和外贸红利的变化。过去三十多年,我国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全面融入到全球产业与贸易分工体系重组的浪潮中,由此带来的就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外资与外贸红利。我国经济三十多年高速增长的源泉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外资与出口,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高达 60%。然而从长期来看,外资与出口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难以维持,其对增长的贡献将步入递减区域,未来我国很难像入世头十年一样享有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增长


第 1章 我国宏观经济的新特征 ·3·
的拉动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和我国经济都在发生着调整和变化:一是由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外部需求扩张速度明显放缓;二是外部经济持续不平衡带来的汇率升值压力迫使我国主动实施贸易平衡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过度依赖外资与出口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过去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外资红利和外贸红利将逐步消退。 
1.2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新趋势:新红利的创造
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市场化改革红利和对外开放红利的逐渐消退,表明传统增长红利时代的终结与新增长红利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增长红利是通过需求管理来实现的,这一阶段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尚未完全显示,劳动力充裕,故通过总需求中的投资、消费和出口等需求因素的作用,通过要素投入的扩大,从而形成经济增长。随着传统增长红利时代的终结、资源稀缺性的显现、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需求管理为推动力的传统增长红利在消失。新增长红利时代增长红利的创造需要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从短期目标向长期目标转变,需要以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为核心创造新增长红利空间,以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的增长。扩大生产可能性边界,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结构转变。因此,新增长红利时代经济增长的红利空间在于以下四方面。
(1)结构红利。西方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其著作《各国经济增长》中指出“如果不去理解和衡量生产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是难以理解的”,这表明一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密切相关。传统增长红利时代的终结与新增长红利时代的到来表明,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将从过去的“制度约束”转向“结构约束”。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一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密切相关,在传统增长红利空间背景下,加快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在经济结构多元化背景下,要素投资的驱动造就了规模扩张式的增长模式。这种特殊的增长模式尽管解决了结构的多元化,但是并未解决结构的高级化。在整个产业体系中,以传统产业为主导,产业体系的高级化程度低,形成了产业结构的低端鐁定。因此,“结构转型升级”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未来我国经济增长需要通过结构调整来创造新的红利空间,结构调整的重点在于:1产业结构的升级。一方面,传统产业要向高科技产业、高附加值产业、低碳和低能源消耗产业升级,促进传统制造业进入新产业的产业链,促进传统产业采用新产业的技术。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是继国有经济改革以后又一次伟大的改革。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中,可
·4·宏观经济模型及应用
实现新型城镇化,扩大经济增长的空间,释放新的消费带动力。在传统增长红利时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主要是通过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来推动的。在新增长红利时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需要通过新型城镇化来实现,通过新型城镇化改善资源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阶层之间的配置效率,释放国内需求,改善消费结构,从而形成新的增长空间。3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一方面,扩大居民的收入来源,尤其是缩小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使仍占全国人口几乎一半的农村居民成为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优化分配结构和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分配效率与公平的过程中,逐步完善住房、医疗、失业和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提高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乐观预期,激发大多数居民的消费潜能,昀终使内需的扩大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源动力。4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可持续增长来源于经济体内各地区之间平衡协调发展,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昀终将影响到经济的长远发展。在通过优化区域结构形成新增长红利的过程中,需要在继续发挥东部地区优势和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间经济差异。同时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提高要素的集聚度,在整体上促进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在空间区域上的相对均衡。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和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引领我国的消费结构升级,并昀终推动我国整体的经济结构升级,从而形成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结构红利。
(2)创新红利。传统的经济增长红利空间中,人口红利、资源红利都是要素红利,这种要素红利造就了要素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随着要素红利的逐渐消退,要素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需要从要素红利转变为创新红利,培育内生增长动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创新红利不仅仅是过去讲的技术创新,更是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形成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以知识、技术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高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新商业模式为重点,以新产业为标志,发展创新型经济。在宏观经济中,国家需要从战略高度上重视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投入,实现由技术引进驱动向自主创新驱动转变。在技术创新方面,要从技术创新转向科技创新,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型,从分离型创新向协同创新转变,形成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消除资源红利消退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在产业创新方面,要依据全球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加快产业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转换能力,为研发和人力资本的作用的真实发挥创造条件,消除资源红利和人口红利消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约束。在微观领域的企业创新方面,通过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战略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市场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3)人力资本红利。在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要依靠人力资本红利,要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的转变。重点要解决当前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错配现象,使经济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在质量上相互适应,在数量上成比例关系。一方面,与产业升级相配套,针对人力资本、研究开发等知识资本的需求日渐增大的现实,要求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优化教育结构,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实现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升级,以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为此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劳动力培训和素质提高工作。同时要完善集聚创新人才的制度。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型经济的形成,需要高端创新人才的支持,在人力资本红利的形成过程中,要完善创新人才的引进、选拔和使用制度,为人力资本红利的形成创造制度条件。

(4)综合配套改革红利。传统增长红利是通过市场化改革释放增长红利空间的,随着市场化改革任务的完成,市场化改革的红利逐渐消退了,这就需要从单一的市场化改革向综合配套改革转型,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创造新的红利空间。要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对外开放的变化,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解决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由市场机制扭曲造成的资源错配问题。二是深化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型,从增长主义政府向公共服务政府转型,从管理型政府向治理型政府转型,在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的同时,加大政府对各种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有效调节,调节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三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要健全收入再分配体制,减少由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的消费需求不足以及社会不稳定。理顺政府、企业、消费者、中介组织等市场经济相关主体的基本关系。四是以公共需求为主线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的内容包括民生体制保障方面的改革、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改革、社会分配体制的改革,通过这些新改革领域的改革增加私人部门的发展空间,在改善需求结构的同时,优化供给结构,从而对未来新增长红利空间的创造奠定基础。 


第 1章 我国宏观经济的新特征 ·5·
1.3新增长红利时代的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 
1.3.1新增长红利时代的我国大国战略转型的内容
传统增长红利时代的终结与新增长红利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赶超战略也走到了尽头,需要依据我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后的经济特征,围绕新增长红利空间的创造,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选择适合当前经济发展新阶
·6·宏观经济模型及应用
段的资源禀赋状态以及新红利空间创造需要的发展战略,从而形成新的增长红利。
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战略是追赶战略,这一战略是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规模经济的路径形成了传统的数量型增长模式和追赶型发展战略。在新的增长红利时代,需要进行发展战略的转型。原因是:1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即经济增长的目标需要从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工业化进入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时期,整体经济发展进入到了双重转型期,结构调整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题,消费的增长效应逐步增强,资源环境构成了对经济增长的强约束。2赶超战略的弊端已经凸显。追赶战略拉大了社会收入差距,使收入分配趋向于不平等。以压低价格的方式动员整个经济体中可以动员的资源,来扶持少数地区的发展,实现追赶目标,不发达地区在不断补贴发达地区,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模式拉大了地区差距。同时追赶战略导致腐败的滋生和大量的非生产性活动对收入分配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围绕新增长红利空间的创造,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从追赶型战略转向质量效益型战略。这一战略的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1)战略思路的转型。在战略思路上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传统增长红利时代单纯由比较优势构成的经济竞争力正在被削弱,而由竞争优势构成的竞争力正在被强化。因此,我国新增长时代的战略思路要由过去强调比较优势的战略思路转向强调竞争优势的战略思路,进一步强化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真实作用。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关键是推进产业创新,使这个时代的新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二是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传统增长红利时代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要素投资驱动,而新增长红利空间的创造需要努力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努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商业模式创新+技术集成创新”为支撑,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形成以创新产业作为标志的经济新形态。

(2)战略目标的转型。一是从追求数量向质量效益转变。在传统增长红利背景下,追赶型发展战略的目标是数量和速度。在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经济增长整体水平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创造新的增长红利空间,战略目标需要从数量速度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型。二是从国富向民富转变。传统增长红利时代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国富,从追赶型战略向质量效益型战略转型需要以“富民”为目标,谋求人民富裕不仅涉及加快经济增长问题,还涉及经济增长成果如何分配才能使人民群众得到昀大收益、昀大的社会福利问题。新增长红利时代要实现从国富向民富的转变。民富就是富裕人民,富裕人民就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缩小收入差距,突出人民生活质量的
展开
目录
目 录
第 1章 我国宏观经济的新特征· 1 
1.1我国宏观经济的新特征:经济增长红利的变化  1 
1.2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新趋势:新红利的创造 · 3 
1.3新增长红利时代的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  5 
1.4新增长红利时代我国宏观经济需要研究的问题 · 10 第 2章 我国分省区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因素分解 12 
2.1问题的提出  12 
2.2经济增长质量判断标准的理论分析  13 
2.3对现有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方法的比较 · 15 
2.4测度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模型  24 
2.5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0 
2.6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与因素分解  31 
2.7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40 第 3章 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 42 
3.1现有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 42 
3.2我国要素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45 
3.3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54 第 4章 经济增长、不平等与社会福利 69 
4.1经济增长、不平等与社会福利的研究 · 69 
4.2功能性与规模性收入分配  73 
4.3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  74 
4.4收入不平等的度量  79 
4.5社会福利视角下的经济增长与不平等 · 89 
4.6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演变 · 90 
4.7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 93 
4.8 结论  94 第 5章 经济集聚的节能机制与效应研究:基于成本函数的经验分析  96 
5.1经济集聚的节能机制与效应研究问题的提出  96 
5.2理论模型与变量说明  97 
·iv·宏观经济模型及应用 
5.3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105 
5.4 结论 ·110 第 6章 原油市场动态演化规律研究· 112 
6.1原油市场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12 
6.2原油市场动态研究综述 113 
6.3原油属性与世界原油市场的发展轨迹 114 
6.4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波动的年度冲击因素分解 ·117 
6.5原油价格可以预测吗  126 
6.6 结论  127 第 7章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性研究 129 
7.1城镇化研究的意义  129 
7.2城镇化研究的演变、概念界定、内涵和定位  129 
7.3城镇化基础指标测度与比较  131 
7.4城镇化发展与区域基础竞争力研究  140 第 8章 我国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50 
8.1我国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151 
8.2我国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区域产业非均衡发展分析 · 165 
8.3从产业抑制到内生发展 ——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路径 175 第 9章 产业结构转换对潜在产出的影响分析  187 
9.1研究问题的提出 · 187 
9.2产业结构转换影响潜在产出的内在机理分析  188 
9.3 基于 DEA方法的我国潜在产出估算· 189 
9.4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转换的度量 · 193 
9.5产业结构转换对潜在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 197 
9.6结论与政策建议 · 200 第 10章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差异性评价 · 201 
10.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 
10.2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综述  202 
10.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4 

10.4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域评价模型 · 205 
10.5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域差异评价  210 
10.6我国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聚类分析 211 第 11章 我国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与物价的关系问题研究 217 
11.1研究问题  217 
11.2研究综述  219 
目 录·v· 
11.3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 223 
11.4对我国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 228 
11.5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 233 
11.6政策建议  238 第 12章 产学研合作对我国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241 
12.1随机前沿模型  242 
12.2模型建立  244 
12.3变量与数据 · 245 
12.4结果分析  246 
12.5 结论 · 251 参考文献 252 后记 · 26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