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区域治理是金砖合作的新领域
面对发达国家的前恭后倨、口惠而实不至的做法,金砖国家合作参与全球治理的意志和力度非但没有减弱,反而空前的加强。2013年内,金砖国家合作的成就可圈可点,除了金砖银行和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等经济领域里的合作取得明显进展以外,区域合作开始成为金砖国家合作的新领域。
在2011年新德里峰会上印度提出了金砖银行的构想。2012年的三亚峰会时,金砖国家领导人指示各自财长对成立金砖银行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2013年德班领导人峰会根据财长的评估报告,决定成立金砖银行。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宣言指出:金砖银行的建立是“为金砖国家、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筹集资金,作为对全球增长和发展领域的现有多边和区域金融机构的补充”。①这一决定,是建立金砖银行关键性的一步。根据领导人的共识,金砖国家的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2013年内和2014年上半年举行了多次会晤,具体讨论资本金的筹集、首任行长的选任等重大问题。
如果说金砖银行的建立只是为了解决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难题的话,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建设则是金砖国家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迟迟不能落实的正面回应。
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帮助有关国家抵御金融风险是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的重要职责。但是,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一再表明现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危机。以此为背景,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不断高涨。但是,发达国家出于一己之私,大搞口惠而实不至的承诺,使得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期望一再落空。不得已之下,只能效仿亚洲国家的“清迈倡议”模式,通过自助联合来为自己构建金融防火墙。金砖国家的外汇储备库应运而生。比之“清迈模式”,金砖国家的认识更为统一,行动更为迅速,规模更为巨大。
“清迈倡议”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有酝酿,1994年日本等国就有过建立亚洲版的“国际货币基金”议论,当时遭到美国的强烈反对,议论了一阵就偃旗息鼓。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和新加坡等遭到沉重打击。在痛定思痛后,2000年5月东盟的10个成员国以及中日韩3国(即“10+3”)的财长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即《清迈倡议》,决定建立起区域性的金融互助自救。经过多次协商后,以多边货币互换为核心的亚洲外汇储备库的规模在2012年达到了2400亿美元,同时还有金额与此不相上下的双边货币互换机制。以“清迈倡议”为基础的亚洲外汇储备库,虽然至今尚未有一次动用,但是它的建立和扩展却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如何在极不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中寻求联合自保提供了思路和样板。
在国际货币基金份额改革迟迟得不到落实,同时又面临着各国经济因美国量化宽松退出而出现剧烈波动的巨大压力之下,金砖国家也把目光转向了金融领域里的联合自保。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