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报告: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553806
  • 作      者:
    杨玲玲著
  • 出 版 社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共中央党校科研精品文库·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报告: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研究》以马克思“政治关系社会化”为研究视角,借鉴西方,立足中国,从社会结构入手,聚焦“社会和谐”最终价值目标,引出“中等收入阶层”这一核心概念,依据社会建构研究范式谋篇布局,分别选取了以下几个研究主题:依据社会的利益关系分析,探讨了当代中国实现社会和谐面临的主要问题,得出了“和谐社会最主要的结构支撑是社会结构的和谐”的结论,引出了当今中国社会结构的短板是中产阶层缺失问题;依据社会的历史整体分析,梳理了中国语境下中产阶层诞生、成长的发展脉络,探讨了中国中产阶层缺失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成因,提出最恰当地描述当前中国中产阶层半成熟状态的概念是“中等收入阶层”,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我党提出“中等收入者”概念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寻求认知成因;依据社会地位的经济基础分析,一改理论界将收入、职业、社会地位和文化程度“四位一体”的衡量标准,突出经济标准的第一和首要地位,将“收入”和“财产”作为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的最起码的门槛,认为效益好的企业职工、二代农民工、大学毕业生失业群体、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农村先富人群等最有希望成为中等收入阶层的成员,是“扩中”的首选;依据社会阶层的整合分析,论述了“中等收入阶层”是“中产阶层”的初级形态,是“自在的阶级”,是具有较少阶级意识的群体。因此将提升“中等收入阶层”的阶层认同作为其自身建设的努力方向,客观上也动态地展现出中产阶层成长壮大的过程;依据社会的功能结构体系分析,对推进我党“扩中”战略实践的协调整合机制进行了逐一研究,研判了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发展思路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三、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收入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收入的特点
  1.农民收入总量提升
  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13年实现“十连快”,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2622元提高到2013年的8896元,年均增收540多元,尤其是近四年连续出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的可喜局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此有所缩小。随着大量农民工离开农村,与2002年相比,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减少了7000多万人,乡村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降低了12个百分点以上,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实际经营的耕地面积由此扩大了20%以上。各个阶层农民的收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具体到各个群体收入来看,粮食亩产从2005年的309.5公斤增加到2013年的358.5公斤,平均每年增产5~6公斤。农村不少种粮大户因此增收致富,山西省夏县胡张乡小李村的村民徐武学承包的300多亩地一年收入可达18万元。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农户承包耕地面积为13.1亿亩,承包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14亿亩,占比23.9%,其中流转入农户、合作社和企业的面积分别占61.8%、18.9%和9.7%。这些条件都使得经营农户的收入持续提高。
  这几年,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吸引了不少农民就近务工,对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贡献很大。据2013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发布的消息,2013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利润超1.2万亿元、增长16%,休闲农业年接待近9亿人次、增加10%,乡镇企业新增就业人数超过200万人。
  2.农民收入结构优化
  从农民收入的来源看,农民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劳动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显然,农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是农民快速增收的主要条件。长期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和狭窄,农业收入一直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农民的收入构成开始发生变化,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明显下降,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明显上升。据统计,1978年农民生产性纯收入的90%以上来自农业,但到了2013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9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高出GDP实际增速1.6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4025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5.2%,超越家庭经营纯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首要来源。①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家庭第一大收入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仅1.52亩,在这样的耕地条件下,农民要想富,只有更多地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成为以工资性收入“谋生发展”的人群。当更多的农民从土地转移出来之后,耕地才有条件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留守的“职业农民”才有可能以更好的经营手段来从事田间生产,并产生规模效益,实现人与土地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柱。到2013年底,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9亿人,其中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数量已突破3000万人,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609元,得益于农民务工人数增、工资涨,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6.8%,对增收的贡献高达58.9%。
  3.农民收入呈增长趋势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增收历程,可以发现农民增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然,至于农民增收具体经历了几个阶段,理论界因划分标准不同而有不同的观点,但大家的共同认识是,农民增收势头强劲,总体趋势保持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2008年是4760元,2010年是5919元,扣除物价指数影响,“十一五”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3%。②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思想理论脉络
(一)马恩和列宁斯大林关于社会稳定与阶级分析理论
(二)新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社会分层与中产阶级理论
(三)新韦伯主义社会分层理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难点
(一)国外理论界关于中产阶级与社会和谐关系的研究
(二)国内理论界关于中等收入阶层与和谐社会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难点
四、基本概念
(一)“社会”
(二)社会阶级
(三)社会阶层
(四)阶级分析方法
(五)阶层分析方法
(六)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的逻辑差异
(七)从阶级分析到阶层分析的转换
(八)中产阶级(中间阶级)
(九)“中等收入”
(十)“中等收入者”
(十一)“中等收入阶层”
五、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和谐社会与中等收入阶层的关系
(一)和谐社会的轴心是社会阶层的和谐
(二)和谐社会的实质是社会阶层的和谐
(三)和谐社会的社会结构是“橄榄型”社会
二、中等收入阶层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的主体和生力军
(二)维系社会稳定最重要的社会力量
(三)民主政治的推动力量
(四)消费方面的引导者
(五)现代化价值观的创建和引导功能
三、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历届领导人关于“民富——提低——扩中”的论述
(一)毛泽东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
(二)邓小平“部分先富——共同富裕”思想
(三)江泽民“提低——扩中”战略
(四)胡锦涛“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应当由全体人民共享”思想
(五)习近平提出把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章 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成长与现状
一、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成长过程
二、我国中等收入阶层形成的原因
(一)政策性因素是“启动器”
……
第三章 “扩中”的重点人群之一:效益较好的企业职工
第四章 “扩中”的重点人群之二:农村的先富群体
第五章 “扩中”的重点人群之三:新生代农民工
第六章 “扩中”的重点人群之四:小微企业主
第七章 “扩中”的重点人群之五:高校毕业生群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