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和谐警民关系建构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视角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320538
  • 作      者:
    李晓临,高旭,黄雅静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晓临,女,1965年10月生,安徽霍邱县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现为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系心理学教研室副教授,兼任江苏省法制心理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专长主要在犯罪心理学、犯罪学、警务心理学等领域。主持完成及参与完成公安部公安理论及软科学项目各一项;主持完成江苏警官学院科研课题、教改课题和教学专题六项;参编公安部规划教材《犯罪学》,任副主编;参著学术专著《公安派出所群众工作》;在《扬州大学学报》《江苏警官学院学报》等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高旭,男,1974年7月生,安徽涡阳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为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系心理学教研室教师。主要从事犯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研究。曾接受过积极心理治疗、精神分析、危机干预等系列培训,参与多项省部级及院级课题研究,在国内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黄雅静,女,1977年9月生,河南灵宝市人,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现为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系心理学教研室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专长主要在警务心理、犯罪心理、大学生心理、心理咨询与辅导等领域。曾接受过积极心理治疗、行为主义治疗、危机干预等系列培训,参与多项省部级及院级课题研究,在国内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公安学学科建设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江苏警官学院在公安学研究中,力求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和形成自己的特色。从《和谐警民关系建构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视角》人选成果看,主要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研究方向和选题比较广泛,涉及治安学、侦查学、公安管理学、警察法学、犯罪学、心理学、警察文化、警察史学等公安学的主要方向或领域。二是理论和实践并重,在公安学研究中坚持“顶天立地”的原则,顶天,就是注重理论创新,丛书选题中大多瞄准学科理论前沿,具有前瞻性;立地,就是注重回应实践需求,丛书选题中有不少来自于公安实践,主要解决公安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三是与相关学科的融通。特别是从公安学与相邻学科结合的视角,对公安学及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力图揭示公安学及交叉学科理论演进的路向及其规律,这一探索与尝试,为公安学研究开肩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努力方向。
展开
精彩书摘
  《和谐警民关系建构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视角》:
  (二)第二个层次:感性层次
  感性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初级形式,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在早期形成的一种朦胧的、混沌的、模糊不清的认识。在认识的感性阶段,由于缺少人工符号和逻辑思维的介入,信息单元往往处于孤立状态,彼此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联系,因此也就难以形成清晰的、系统的、统一的认识。相应的,这些信息也无法对人类的认识和行为产生明确的、具体的指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信息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潜意识理论与内隐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它们总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我们的行为及其效果产生作用。
  从认识发展的角度来说,人类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大致呈现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混沌阶段。当与某个陌生事物建立了初步联系之后,我们会调动全身的感觉器官接收来自陌生事物的种种信息。这些感觉信息多是杂乱的、孤立的、朦胧的、现象性的。我们仿佛有所知,但具体是什么却又说不清楚。在这一阶段,一个重要的认知加工功能就是使用人工语言逐步取代模糊的感觉信息。凡是能够被人工符号替代的信息就能够被我们的意识所清楚察觉到,感觉信息开始趋于清晰化。但是,在这一阶段,信息与信息之间尚缺乏必要的联系。第二个阶段是建构阶段。伴随着感觉信息的逐步清晰化。我们开始对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构。此时的信息就像舞台的演员一样先后登场,不断闪现。对于具体的信息单元,我们可以明晰它是什么,但是它与其他信息单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它在事物的整体认知中又处于什么位置等问题又都是模糊的。正是在这一阶段,信息与信息之间的重要关系开始逐步形成并趋于明确。第三个阶段是理性阶段。伴随着一个个重要关系的逐步形成,正当信息在大脑中不断闪现的时候,我们会突然抓住其中的某一信息点,并由此信息点出发经由关系将所有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此时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开始呈现出结构化的特征。伴随着感觉信息的语言化、关系化和结构化,我们的认识开始进入理性阶段,并可以运用相关的思维训练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当认识进入理性阶段之后,大量的未被加工的感性经验就会隐退到背景之中而难以再被我们所察觉。这就是人类智慧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基本过程。在这一加工过程中,前两个阶段都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因此,就人类智慧的发展而言,感性认识发展在前,理性认识发展在后,理性认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感性是理性之母,如果缺少感性认识的信息收集和内隐加工,理性认识将无异于空中楼阁。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当理性认识开始建构之后,必然会有大量的来自于事物本身的感性经验退到背景之中而不参与理性加工的过程,其中不乏一些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信息。
  不可否认,理性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形态。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真正的理性离不开感性的参与。因此人类文明所呈现出的“重理性、轻感性”的发展趋势是有失偏颇的。曾几何时,“非理性”一词盛极一时。非理性,是指感性、情绪、感受、体验等心理活动,而“非”字本身则暗含着一定的拒绝与排斥。然而,无论在任何时候,“非理性”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今天的我们,正是因为过于强调理性而正在一步步走向误区。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我们不小心将非理性的内心世界呈现于外,很有可能会立刻遭到他人的非议、排斥与攻击。因此,我们开始压抑非理性,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一些。今天的中小学教育也是如此,比较重视理性知识的灌输,相对而言对于感性经验的孕育过程则比较漠视。很多年轻人从小就学会借助于外界的灌输和自身的记忆来获取大量的理性知识,至于这些知识来自于哪里,它们是如何形成的等都已经变得不重要了。现在的年轻人懂得很多,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和快速化,使得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他们看起来仿佛是那么的有学问。但是失去了感性经验孕育的知识并不是真正的理性,它们或多或少会带有刻板和教条的性质。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来说,尊重感性也会让我们更加接近人性的本源,远离感性则会让我们越来越失去真正成为一个人的基础。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人、精神病人在人群之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以人为本:和谐警民关系的内涵解读
一、和谐警民关系的概念解析
二、警民关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
四、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
五、以人为本在我国的发展
六、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追根溯源:以人为本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简介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哲学根基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人性的解读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人性发展的解读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关人际关系的认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

第三章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础:理解
一、理解的内涵解读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下有关“人的理解”的解读
三、警察对自己的理解
四、警察对群众的理解
五、警察赢得群众的理解

第四章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核心:信任
一、信任的内涵解读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下有关“人的信任”的解读
三、警察对自己的信任
四、警察对群众的信任
五、警察赢得群众的信任

第五章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关键:尊重
一、尊重的内涵解读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下有关“人的尊重”的解读
三、警察对自己的尊重
四、警察对群众的尊重
五、警察赢得群众的尊重

第六章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归宿:关怀
一、关怀的内涵解读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下有关“人的关怀”的解读
三、警察对自己的关怀
四、警察对群众的关怀
五、警察赢得群众的关怀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一、本研究的贡献
二、本研究的不足
三、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