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龙图腾崇拜
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它是各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神。《说文解字》对龙的解释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人渊。”传说炎帝、黄帝、尧、舜和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及其形象都与龙有关,被称为“龙种”、“龙子”。古越人也以为自己是龙种,故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直至今天,还在说我们是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这些都是龙图腾祖先观念的残余。至于龙图腾神观念更为普遍,大多数民族都把龙视为保护神。这种龙图腾观念的源流,可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M45遗址发现伴着用蚌壳铺设塑成“龙虎图案”的墓葬可以证实。
该墓主是一位壮年男子,在其东西两侧分别用蚌壳铺塑一龙一虎的图案。龙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弓身;虎长1.39米,高0.63米,怒目张口,作行走状;在M45之北,还有一合体龙虎,龙虎为一躯,虎背上还有一鹿。在这合体虎龙以南又有一蚌壳铺塑的龙,背上骑一人。西水坡之后,约三千年前后的三门峡市庙底沟文化晚期、内蒙古赤峰红山文化、杭州余杭良渚文化、山西襄汾陶寺文化,均发现龙的不同形象,分别由鲵鱼、猪、鳄的艺术形象演化而来。可见龙的形象及其观念的起源是多元的,不同考古文化的居民对龙的观念方面又存在不断的交往过程。因而龙的观念及其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了有关宗教的发展进程。西水坡遗址中龙的造型已臻完善,可见所表现的宗教已进入成熟的程度。因为对龙的崇拜并非起源于对某一动物的崇拜,龙是一种宗教信仰的标志,本身就是宗教意识形态加工出来并寄以依托的结果。
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
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期。这个时期社会劳动进一步分工,男子外出作战、狩猎、捕鱼、获取食料,女子在家里预备食物衣服以及照管家畜、栽培农艺、制作陶器。男子在森林中女子在家庭里,两性各自成为自己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主人。正因为女子是集体家庭经常的操作者,又是下一代子女的唯一养护者,母系氏族制度才有发展的结实基础,才有传说中的“感天而生”、“知母不知有父”的记载。
关于中国大陆母系氏族社会的情况,考古学上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才发现汉族祖先自己的文化,即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几何印陶文化。这里分别记述如下:
(1)彩陶文化(夏族文化,约前5000一前3000年)
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民族骨干——汉族的祖先正式在黄河流域登场。其文化被普遍发现。它就是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故又称仰韶文化。彩陶文化分布于甘、青、陕、豫、晋诸省(黄河流域),遗物有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两大类。生产工具以磨制的石器为主,常见的刀、斧、锛、凿等,打制石器仍占一定的数量,骨器相当精致。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细泥红陶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彩陶制法上的特点是:泥质细腻平底手制,主要形式为瓶、罐、钵等,少数是三足器。陶器表里光滑,饰纹繁多,窑温较低。磨光和施彩的工作,都是陶坯将干未干时进行;烧成以后,一般都在红色陶底上出现深红色或黑色的花纹。有的是先涂白衣,再施彩绘,其中以淡橙红色陶底最为美观。如此精美绝伦,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不得不赞叹我们祖先的智能。
当中原地区彩陶文化发展到顶峰时,东进为黑陶文化(商族文化)所阻,北进为细石器文化所拒,于是在今天的长城沿线和豫、鲁、晋三省的边界线上,到处留下了两种不同的混合文化遗址。这说明当时中国大陆上有几条文化主流互相斗争交错和互相渗透,唯有彩陶文化的创造者,在中原立足,成为真正的主人。这个主人是谁?据研究,他就是夏族(夏族虽不是创始者,但是是重要继承人)。从地理位置来看,夏族活动的范围与彩陶文化的分布区域相当。夏都安邑,就是西阴村遗址所在地。
再从历史上来看,“商汤灭夏”以后彩陶文化突然衰落,这是彩陶文化被黑陶文化征服所致。夏族创始于黄帝族,由黄帝族一脉发展而来,但在商族强大的武力征服下立刻衰退,这典型地表现在中原的制陶工业上。那时陶器向黑陶灰陶转化。再者在安阳小屯附近出土的彩陶很粗糙,纹饰退化,可见彩陶文化的兴衰实在是夏族势力消长的反映。
彩陶文化的主人除了制作彩陶和使用磨制的石器外,还使用骨器,如骨锥、骨针、骨刀、骨簇等。他们饲养大批家畜(猪、马、牛最多),发明了蚕丝(西阴村遗址发现蚕茧化石),过着定居的村落生活,属于母系氏族社会。
彩陶文化除中原地区外,还在山东、福建和苏北,甚至广东、香港、辽宁、新疆等边远地区也被发现,表明当时汉族的祖先夏族不但占有中原,其势力不断向边远地区扩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