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时期道德建设基本问题学习与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50719
  • 作      者:
    任国忠[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新时期道德建设基本问题学习与研究》研究的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和发展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活动的理论指导,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
精彩书摘
  2.道德是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统一
  道德作为一种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体,需要经由一定的理论思维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展开和实现。理论思维活动的功用,在于在理性的层面上把关于道德的真理与价值融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道德的行为准则体系,用以引导社会生活方向,指导人们的行动选择。道德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生的,而是需要经过教育、学习、思考、理解、积累,才能够达成和实现。
  社会实践活动的功用,在于把内涵道德真理和价值的行动准则体系变为人们的实际行动,把道德行为准则的可能(潜在)价值转化为道德的事实价值形态。这就是说,道德不应当也不可能停留于理论思维阶段,而必定会引发一定的行为、活动,而使道德从观念形态转变为事实形态。道德从观念形态转变为事实形态的动力,正在于道德的价值性特征,即道德在本质上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追求改善生活的内在愿望和自身需求,因而会不断激发人们去采取种种必要的行动,以便实现自身的愿望,满足自身的需求。当然,道德实践活动本身还不能算是道德价值的实现形态,但它是走向道德价值实现形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桥梁。如果不进入道德实践这一环节,道德的真理性和道德的价值性都不可能转化为现实。
  3.道德是社会要求与个人素质的统一
  道德作为一种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体、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统一体,应当体现在社会要求和个人素质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在每个历史时代,社会道德结构的各个方面都应当体现真理与价值、精神活动与实践括动相统一的特定要求;个人道德结构的各个方面,也都应当体现真理与价值、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特定要求。道德之所以必须是社会要求与个人素质的统一,乃是因为唯有这种统一,才是道德得以产生、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据。
  首先,道德总是直接表现为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会不断产生和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一致,甚至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为了避免矛盾和冲突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于是出现了道德和其他类型的社会规范,用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协调人们的关系。显然,道德和其他各种类型的社会规范,都直接表现为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尽管对各种类型的个人的要求可能很不一样,甚至是相反的;但是作为社会规范,总是要求个人遵从,而不允许违反;这也是道德作为社会规范能够发挥调节功能的客观基础。
  但是,道德规范与其他社会规范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要依赖于个人内在的自觉性,而不是依靠外在的强制性。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对一个缺乏自我道德要求的人是很难讲道德的。对一个不讲道德的人讲道德,无异于“对牛弹琴”。诚如俗话所说,一个人如果撕破了脸皮,那就没有不可以做的事情。因此,道德要能够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提高个体的素质。而道德在本质上也就是通过规范个人行为、提高个体素质、优化生活方式,来构建社会秩序、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的社会治理手段。
  其次,道德总是表现为个人道德素质与社会道德要求的统一。一方面,社会道德其实就是社会对于个人道德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个人素质其实也就是个人对于社会道德准则的理解、选择和追求。这就是说,个人道德素质既是个人理解和认同的社会道德要求,又是个人选择和采纳的社会道德标准。因此,道德也总表现为个人素质及其内涵的社会价值,社会道德水准总是与个人素质状况直接相关的。生活经验同样告诉我们,缺乏群众基础、背离人性要求的社会道德准则之所以流行,总是同人们个人素质的低水平相联系的。道德本质上是通过构建社会秩序、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的方式,来规范个人行为、提高个体素质、优化生活方式的社会治理手段。
  上述道德所涉及的三个统一,即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统一、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统一、社会要求与个人素质的统一,促使道德能够成为一种相对完整的社会意识形式。
  总之,道德本质上是一种以利益关系诉求为内涵的价值形态,是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社会要求与个人素质相统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
  ……
展开
目录
道德建设基本理论研究篇
第一章 道德的本质与基本特征
一道德的一般本质
(一)道德作为以利益关系为内涵的价值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道德的一般本质要涉及知识与价值、精神与实践、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结构
二道德的基本特征
(一)从结构形式层次上来分析
(二)从实质内容层次上来分析

第二章 道德是人的生活方式
一道德与生活方式
(一)生活方式的含义
(二)生活方式的根据
(三)道德的生活方式
二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对道德的积极作用
(一)生产力发展对道德的积极作用
(二)科学技术进步对道德的积极作用
三历史地考察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道德的作用
(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不直接表现为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伦理道德的作用具有二重性
四道德对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一)道德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道德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五社会经济关系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一)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二)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作用

第三章 道德规范及其基本原则
一道德规范的定义
二道德规范的产生和形成
(一)道德规范体现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及其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客观要求,是人们对社会的实际道德需要的洞察和把握
(二)道德规范是对人们的道德行为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人们对自身行为正当性、应然性的概括和总结
三道德规范体系及其阶级性
(一)道德规范体系的一般结构
(二)道德规范体系的阶级性
四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道德原则及其客观依据
(二)道德原则的一般特征
(三)道德原则的历史类型

第四章 道德行为的评价
一道德评价概述
(一)道德行为评价及其类型
(二)评价道德行为善恶的标准
(三)评价道德行为善恶的根据
二道德行为评价的程序和手段
(一)道德行为评价的程序
(二)道德评价的手段
三道德行为评价的模式
(一)道德的价值判断与逻辑判断必须是一致的,两者不可脱节
(二)道德的价值判断必须以逻辑判断为前提和基础
(三)注意把握人们道德行为选择中的特殊情况
四道德行为评价的社会作用
……
第五章 道德修养与道德境界、道德良心
第六章 道德是社会调控的基本方式

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基本问题研究篇
第七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发展概述
第八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内容特征
第九章 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
第十章 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和基本规律
第十一章 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和价值目标
第十二章 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问题解析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与研究

应用伦理道德问题研究篇
第十四章 关于诚信的社会作用问题研究
第十五章 关于认识自身责任与自觉履行义务问题研究
第十六章 公民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