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井冈山精神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38152
  • 作      者:
    胡伯项,武宏阳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井冈山精神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井冈山精神育成的逻辑起点,井冈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就。《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丛书:井冈山精神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深入论述了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念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历史紧迫性,从历史维度进一步阐释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指导地位,彰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使命的重要意义,总结了井冈山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典范,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理论创新的重要启示意义,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丛书:井冈山精神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毛泽东科学回答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再一次强调了中国的国情和由此导致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明确指出“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①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农村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和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以及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联系起来,指明了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斗争的意义,认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②在城市斗争和农村斗争的关系上,他批评了那种把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同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对立起来的观点,认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阶级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③因此,毛泽东实际上提出了中国革命要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否定了“城市中心论”那种照搬外国经验的错误观念,充分肯定了红军和农村根据地在整个中国革命中的伟大意义,把建立小块红色政权提高到将来夺取全国政权的必经之路和必然结果的高度,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针对党内照搬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的教条主义倾向,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④他尖锐地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样,毛泽东就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三)实事求是解决农村环境下的建党建军问题
  正确解决农村环境下的建党建军问题,是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重要条件和关键环节。周恩来在《关于党的“六大”的研究》一文中所指出的:“讲到乡村中心的时候,还必须联系到一个问题,即农民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只有中国党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在脱离城市无产阶级的情况下,也能够锻炼成为一个坚强的布尔什维克党,这才能得出这个结论来。”①正确解决农村环境下的建党建军问题,其实质就是就是要解决在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中,党和军队如何保持无产阶级特性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者们,在井冈山革命斗争实践中,秉持实事求是的基本理念,从中国农村社会实际出发,成功解决了这个重大问题。
  ……
展开
目录
引论:井冈山精神与马克思主义自我革命
一、问题的提出: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冲击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负面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地自我革命
二、基本概念的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自我革命
(二)井冈山精神基本内涵
三、研究意义
(一)政治意义:服务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二)经济意义: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三)文化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四、研究现状:研究方式的转换与研究主题的创新
五、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井冈山精神的历史逻辑
一、马克思与列宁关于东方革命道路的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东方革命道路的设想
(二)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
(三)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曲
(一)辛亥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零星式传播
(二)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式传播
(三)建党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结合式传播
三、大革命时期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
(一)陈独秀右倾错误对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影响
(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第二章 井冈山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意志源泉
(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二)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石
(一)正确认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萌生“上山”思想,引兵井冈
(二)客观分析形势,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和“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
(三)实事求是解决农村环境下的建党建军问题
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价值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中国共产党群众价值观的理论依据
(二)建立新型军民关系,依靠群众反“会剿”
(三)提高群众思想觉悟和经济、政治地位,实现人民群众手段价值和目的价值的统一

第三章 井冈山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
一、井冈山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背景
(一)盲动主义
(二)冒险主义
(三)教条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践第一,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闯新路
(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三)在实践中完善土地政策
(四)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五)革命斗争的战术创新
(六)农村包围城市,发展十月革命经验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立场坚定的劳苦大众世界观
(一)正确认识中国的农民问题,唤起工农千百万
(二)同甘共苦,走群众路线

第四章 井冈山精神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一、井冈山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内涵
(一)探寻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孕育的时代条件
(二)凝聚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内涵
二、弘扬井冈山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客观必然性
(二)井冈山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流”与“源”的关系
(三)井冈山精神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理论贡献

第五章 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一、井冈山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贡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二)井冈山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意蕴的一致性
(三)井冈山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贡献
二、井冈山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教育功能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
(二)井冈山精神的传播原则
(三)井冈山精神的传播路径

第六章 井冈山精神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一、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贡献
(一)“工农武装割据”,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权学说
(二)以农村包围城市,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道路学说
(三)“党指挥枪”,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
(四)思想上建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二、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启示
(一)关注现实,捕捉并回答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反对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既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又要转换观念,与时俱进
结语:以井冈山精神引领改革再出发时期的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