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陈式太极拳基础功法训练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31225
  • 作      者:
    冯振旗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冯振旗,生于1968年,曾用名,冯伟振,别号,清风居士,河南省襄城县人。199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硕士,副教授;工作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体育部,现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太极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武术协会会员,武术六段。自幼习武,曾跟随多位著名武术家系统学习武术功法与技法;长期从事武术训练和教学工作,对传统武术技理有较深的研究,尤其擅长太极拳。研究方向传统武术理论与实践。
展开
内容介绍
  太极拳是富含哲理的拳术运动项目,《陈式太极拳基础功法训练学》打破了以套路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进一步让练习者体悟陈式太极拳的精髓,主张在规模化教学和训练中、自学练习中应以拳理和基本功为主。在把握好陈式太极拳基本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再进行套路练习,多年的实践证明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陈式太极拳基础功法训练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理论部分首先介绍了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让读者对太极拳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总体认识,然后分别介绍了太极拳的生理学基础、特点、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练功法则和练习阶段与方法等基本知识,下篇实践部分以陈式太极拳的基本功为主体内容,从最基本的准备活动、缠丝劲到陈式太极拳的发力和跳跃练习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讲解,最后摘录了部分陈式太极拳拳论。
展开
精彩书摘
  《陈式太极拳基础功法训练学》:
  这些规定促使意气运动很自然地产生动荡,并使外部的神气鼓荡和内部的意气动荡得到协调,从而提高内在的意气运动,反过来促进外部的动作。
  由于太极拳是意气运动,所以,久练太极拳的人,只要思想上想到某一部位,就可以产生气的活动。因此,有不少人早晚走架子并时时校正架子,正是为了做到这一点,太极拳动作练成定型以后,大脑皮层中兴奋和抑制过程就能准确地按一定程序交替活动;同时,肌肉也能协调地收缩与放松,即使受到突然的刺激,也不会使这种协调的动作受到损害。做到这一点,表明肌肉的活动与内脏器官之间已建立了极稳固的协调关系,只要意到气就到,气到劲也到。
  二、如何实现意气运动
  在用意气方面,太极拳和静功(坐功、站功和卧功)是相通的,都着重于练意和练气。但太极拳是在行动中练(动中求静),所以名之为意气运动;而静功则无行动,单独求静,因此两者不能混淆。
  正因为太极拳是内外俱练,动中求静,所以要做好内在的意气运动,就必须很好地显出外部的神气鼓荡来。正如《行功心解》中说:“形如搏兔之鹰,神似捕鼠之猫”。而要做到这种内外相合和交相锻炼的功夫,实现太极拳的意气运动,则必须做到陈式太极拳下述几个方面的要求:
  1.弹性运动
  身肢放长,也可以说因放长而生弹性。绵软的弹性是促进身肢鼓荡的内在因素。如没有弹性,就会使动作僵硬,也就不能再形成外显的神气鼓荡,当然也就不能与内在的意气动荡协调起来。2.螺旋运动可增强动作的起伏动荡性。若动作直来直去,没有高下、里外的翻转,就不能导致精神、意气与身法的起伏动荡。为此,必须结合顺逆螺旋运动的旋腕转膀、旋踝转腿和旋腰转脊,以做到螺旋连贯如一的太极劲贯注于所有动作中。这样,不动则已,动则自然形成鼓荡之势,成为做好意气运动的动作核心。
  3.调整虚实
  意气灵换、使人产生圆活如珠感觉之本,也就是鼓荡的动力根源。上随下和下随上地虚实变换,能促使神气与身法活泼无滞,神气鼓荡也由此而生。如果上下不能相随,虚实不会调整,就不能达到内劲的中正无偏。内劲偏,则使内劲与身法倾于一边、失去义撑八面的要求。要想在内劲倾向一边的姿势下,使神气得到鼓荡是不易的。
  4.节节贯串
  一个拳式内要求全身主要关节形成一条龙似地贯串起来,使一节一节地依次通过。
  5.一气呵成
  在练全趟架子时要拳架势式相连不断地一气呵成,以扩大运动量,达到节节鼓荡的具体要求。节节贯串和一气呵成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节节贯串,就会产生断劲,劲断则无鼓荡可言;不能一气呵成,则断而不连,不连则各个拳式形成孤立而不能一气鼓荡。
  6.刚柔相济和快慢相间
  这是两个对立面,矛盾统一,是做到神气鼓荡技术上必须具备的方面。没有这种快慢和刚柔交织一体,就不易使前几个方面密切配合,起伏动荡。由于这两方面要求做到“柔而慢”、“刚而速”,要求刚速起来犹如推进的浪头,柔慢起来犹如退回的浪尾,所以这样相互交织就会形成绵绵不绝的推动作用。这种刚柔相济和快慢相间的作用,在运动上可以做到行气柔慢和动作落点刚快,使气行遍身躯,不产生丝毫痴呆之态;在技击上能“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可以做到人刚我柔的走和人柔我刚的黏。这两个方面可以促使内部的意气运动和外显的神气鼓荡推向动荡的高峰。
  ……
展开
目录
上篇 理论部分
第一章 太极拳源流与发展演变
第二章 太极拳运动的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意识
第二节 放松
第三节 呼吸
第三章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第一节 意气运动
第二节 弹性运动
第三节 螺旋运动
第四节 虚实运动
第五节 节节贯串运动
第六节 一气呵成运动
第七节 刚柔相济运动
第八节 快慢相间运动
第四章 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
第一节 头颈部
第二节 上肢部
第三节 躯干部
第四节 下肢部
第五章 太极拳练功法则
第一节 注重太极拳理论研究
第二节 注重培元养气练习
第三节 注重身法练习
第四节 结论和建议
第六章 陈式太极拳的练习阶段与方法
第一节 学习阶段
第二节 练习与规范阶段
第三节 巩固与提高阶段
第四节 自然顺随、明确用法阶段
第五节 内气充盈、随机应变阶段

下篇 实践部分
第七章 准备活动
第一节 太极拳的基本手型和步型
第二节 关节放松活动操
第八章 太极拳培元养气功法练习
第一节 桩功
第二节 动功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