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学文化史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42094
  • 作      者:
    胡翌霖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div>  科学是什么?它是不是数学、物理、化学等具体科目的总合呢?掌握了一门知识或技能是否就意味着拥有了科学?</div><div>  在举国倡导科学、弘扬科学发展观的大环境下,我们该怎样理解科学,科学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素养。</div><div>  在《公众科学素养读本:科学文化史话》中,作者通过对科技史上的点滴回放,带我们领略何谓科学精神,惟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不仅能培养出“匠人”,更能让科学精神融入民族文化中!</div>
展开
作者简介
  胡翌霖,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专业博士,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科学史、科学思想史等,已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div>  《公众科学素养读本:科学文化史话》以历史的角度,通过对科学史的考察,来解说“科学是什么”这一难题。作者认为,科学并不完全等同于科学知识或科学技能,还隐含着一些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或精神气质方面的意味。因此,关注科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历史,关注科学如何能够作为一种文化,科学与人的教养有何关系,才是解读科学之何谓的金钥匙。</div><div>  传统的科普重在介绍具体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但本书立足的科普是让读者体会科学的精神,领略科学的奥妙,培养科学素养。是为本书不同于一般科普著作之处。</div>
展开
精彩书摘
<div>  3启蒙教育:自由的培育</div><div>  “现代”以“启蒙”为本源,而“启蒙”又以“教育”为根本——把民众从蒙昧引向理性,岂不就是“教育”的事务吗?在我们今天的日常语言中,“启蒙”一词主要都被用作“幼儿教育”或“入门教育”的代名词,这也是毫不奇怪的。</div><div>  如此,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何张君劢所发起的争论,虽然很少专门谈论具体的教育问题,但却多由教育问题而发起。“科玄之争”发起于大学讲演中对学生的忠告,后来对于科学与哲学之联系的相关讨论,也常常围绕着那篇《中国教育改造报告书》,或者受到某些教育问题的激发。例如张君劢在报纸上阅读了《中国教育需要一种哲学》、《中国教育所需要的哲学应该如何产生》等文章后,发表了“中国新哲学之创造”的讨论。</div><div>  但“启蒙”并不等于“教育”,而是关系到某种特定的教育,即把人从一窍不通、茫然无措的状态引向某种能够开始独立的、进阶的学习的使人“开窍”的教育过程。一旦你已经了解了你所学习的东西,知道了学习的方法和门径,那么再教你进一步精深下去,就不叫“启蒙”,而完全无知、找不到方向,根本不知道怎么前进的人,就需要去“启蒙”。成熟的人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教师无非是向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料,而学生自己知道如何去对待这些资料,一旦学生获得了这样的自主性,“启蒙”就算完成了。换言之,“启蒙”的教育就是“独立人格”或“自由思想”的传授。</div><div>  康德在一篇著名的征文中回答了启蒙是什么的问题:“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与康德同时的另一位征文的参与者赖因霍尔德认为启蒙“意味着从能够具有合理性的人当中制造出理性的人”,如此说来,启蒙就是要“引导”人们最终脱离引导,形成成熟和独立的人格。换一个词来说,大概就是“人格教育”或日“育人”。</div><div>  我们注意到,这种教育理念是西方文化中一脉相承的,从古希腊学园的数学教育,到中世纪大学的自由七艺,再到启蒙思想家推动下缔造的现代教育体系,其首要的任务都不是具体知识的传授,而是“自由”的引发。</div><div>  ……</div>
展开
目录
<div>科学文化史话</div><div>引言:科学可学吗?</div><div>第一章、希腊文化--科学精神的起源</div><div>第二章、基督教文化--科学革命的土壤</div><div>第三章、印刷术--科学革命的媒介</div><div>第四章、牛顿力学--机械世界的完成</div><div>第五章、科玄之争--科学时代的人文教育</div><div>结语</div>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