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3启蒙教育:自由的培育</div><div> “现代”以“启蒙”为本源,而“启蒙”又以“教育”为根本——把民众从蒙昧引向理性,岂不就是“教育”的事务吗?在我们今天的日常语言中,“启蒙”一词主要都被用作“幼儿教育”或“入门教育”的代名词,这也是毫不奇怪的。</div><div> 如此,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何张君劢所发起的争论,虽然很少专门谈论具体的教育问题,但却多由教育问题而发起。“科玄之争”发起于大学讲演中对学生的忠告,后来对于科学与哲学之联系的相关讨论,也常常围绕着那篇《中国教育改造报告书》,或者受到某些教育问题的激发。例如张君劢在报纸上阅读了《中国教育需要一种哲学》、《中国教育所需要的哲学应该如何产生》等文章后,发表了“中国新哲学之创造”的讨论。</div><div> 但“启蒙”并不等于“教育”,而是关系到某种特定的教育,即把人从一窍不通、茫然无措的状态引向某种能够开始独立的、进阶的学习的使人“开窍”的教育过程。一旦你已经了解了你所学习的东西,知道了学习的方法和门径,那么再教你进一步精深下去,就不叫“启蒙”,而完全无知、找不到方向,根本不知道怎么前进的人,就需要去“启蒙”。成熟的人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教师无非是向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料,而学生自己知道如何去对待这些资料,一旦学生获得了这样的自主性,“启蒙”就算完成了。换言之,“启蒙”的教育就是“独立人格”或“自由思想”的传授。</div><div> 康德在一篇著名的征文中回答了启蒙是什么的问题:“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与康德同时的另一位征文的参与者赖因霍尔德认为启蒙“意味着从能够具有合理性的人当中制造出理性的人”,如此说来,启蒙就是要“引导”人们最终脱离引导,形成成熟和独立的人格。换一个词来说,大概就是“人格教育”或日“育人”。</div><div> 我们注意到,这种教育理念是西方文化中一脉相承的,从古希腊学园的数学教育,到中世纪大学的自由七艺,再到启蒙思想家推动下缔造的现代教育体系,其首要的任务都不是具体知识的传授,而是“自由”的引发。</div><div> ……</div>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