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科技原创苦旅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575943
  • 作      者:
    李世煇著
  • 出 版 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李世辉,北京市人,1932年生。志愿军钢铁运输线老战士,立三等功三次,军功章三枚,1958年调干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88年总参工程兵第四设计研究院工程师退休,任高级工程师。1990-1999年被钱伟长先生聘任为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7年、1996年军队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1987年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展开
内容介绍
  科学技术管理体制的“一条腿走路”的弊端,是造成中国科技人才近亲繁殖、思想和知识结构的趋同性,这是当代中国创造力枯竭的重要原因。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中国经济体制相比,在科学技术方面能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是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破当前屠主导地位的科学家一统天下“一条腿走路”的僵化局面。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文明型国家”主要有八个特征。这八个特征可简称“四超”和“四特”。“四超”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四特”主要由“四超”衍生而来,即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
  和欧洲相比,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也就是1400万左右,所以中国的人口约等于100个欧洲中等国家之和。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今天的人口规模也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经“百国之和”逐步整合而成的。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但历史上没有经历过这么长久的整合过程,其人口也远远没有中华民族这种高度的文化同质性(相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印度历史上最长统一时期是19世纪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这么巨大的人口都生活在一个经过充分整合的现代国家内,他们既受到传统文明的熏陶,又接受过现代教育,所以产生的规模效应在世界上无任何国家可比。
  总之,中国本身就是一个精彩万分的大世界。环顾今日之世界,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坦率地说,一个五千年延绵不断的文明本身就是人类历史上一份最伟大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我们对此首先要心怀敬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的、活着的古老文明,至今根深叶茂,生机勃勃。它今天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绝对不是“先进”和“落后”、“民主”和“专制”、“高人权”和“低人权”这些过分简约甚至简陋的概念可以概括的。中华文明的内涵要比这些概念丰富一千倍、一万倍。凡是能够持续数千年而香火不断的东西,一定有其独特的地方,乃至伟大的智慧,我们切忌简单地拿西方所谓现代性的标准来随意否定自己的文明,而是要像对待一切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那样,认真地呵护,理性地分析,看看它们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成就与辉煌,看看它们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特殊的意义,其中很多内容可以通过继承发展和推陈出新,成为我们超越西方模式的最大精神和智力资源。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怎么回答撒切尔夫人的奚落呢?
第一节 不要“抱着金碗讨饭吃
第二节 需要反思对毛泽东的认识
第三节 一个根源,两个悖论,三点建议

第二章 澄清中西文化差异,“李约瑟难题”迎刃可解
第一节 中西文化一阴一阳,相反相成
第二节 中西文化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第三节 李约瑟对“难题”的解答
第四节 中西科学技术体系各执一端,相反相成
第五节 对“李约瑟难题”的进一步解答
第六节 当代中国科学复兴的曙光

第三章 徐业林发现“无偏二极管发电现象
第一节 一项科学发现:无偏二级管发电现象
第二节 科学与伪科学之争

第四章 自主创新的地震预测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地震界主流观点初步述评
第二节 李四光、翁文波开拓创新
第三节 唐山地震后被淡化的青龙奇迹
第四节 汶川地震预测问题探析
第五节 地震预测探讨与展望
第六节 地震预报决策方法恰如作战指挥

第五章 当代中国若干科学技术原始性创新简述
第一节 体系互补
第二节 整体观察与悟性体认
第三节 取象比类(包括类比分析)
第四节 中体西用:气功外气可能改变生物分子构象作用
第五节 典籍资料的应用
第六节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简介

第六章 毛泽东思想怎样引导我从事科学技术原始性创新
第一节 为什么说隧道工程设计方法的突破性发展,是一项科学技术原始性创新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怎样引导我从事科学技术原始性创新
第三节 典型信息法社会实践应用验证
第四节 典型信息法的基础科学应用与方法论探讨
第五节 典型信息法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取象、比类、运数与“典型、类比、分析
附录:我与方舟子商榷

第七章 毛泽东思想为什么能指导复杂性科学技术创新
第一节 复杂性科学技术研究方法概观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为什么能指导复杂性科学技术创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