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0711
  • 作      者:
    王骥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骥,1976年生,湖北襄阳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1999年本科毕业于湖北大学教育管理系,2002至200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获得公共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和科学学,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学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以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化就体现在认识维度与组织维度之间的互动上。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组织,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追求高深知识为基本取向;以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为统一的组合体;以学科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以学术自由为“元规则”的制度安排。
展开
精彩书摘
  而哈佛大学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个过程。当霍普金斯大学建立起世界上第一所研究生院的时候,哈佛大学的校长艾略特并不对此十分“感冒”,也并不支持新的“研究热”,他也并不打算向那些有科研头脑的教授卑躬屈膝。但是他后来不得不改变了这一做法,因为有名望的教授纷纷离去到别的大学;别的教授也不来哈佛大学。&nbsp;<br>  大学知识生产方式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会产生“示范”和“聚集”,因为它的扩散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以平方或者立方的速度扩散。德国柏林大学的改革导致了李毕希实验室的产生,随之而来的就是这种生产方式在世界大学的快速扩散。“在整个19世纪的后半叶和20世纪的好长一段时间,德国大学是一个特殊的地方,一块名副其实的磁铁,从其他国家吸引那些希望学习系统的学科探究方法的学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一百年间,大约有一万名美国留学生到德国大学学习,其中柏林大学就有五千名。”伯顿·克拉克也认为德国大学模式在美国大学中的确立是竞争和合作的结果。“那些努力想成为大学的非大学类院校,可以自由地模仿被证明为最有用的或至少有用的结构,以适应新的任务。混乱的竞争和随波逐流竟然导致了一个秩序井然的局面。”而我们现在也能看到当年特曼倡导的斯坦福大学的“硅谷”模式也在各国大学中的蔓延。一种新的大学知识生产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在世界各国确立起来。<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nbsp;导言<br>第一节&nbsp;问题的提出<br>第二节&nbsp;研究意义<br>第三节&nbsp;文献综述<br>第四节&nbsp;研究角度与方法<br><br>第二章&nbsp;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概念基础与分析维度<br>第一节&nbsp;知识的界说<br>第二节&nbsp;生产方式理论<br>第三节&nbsp;知识生产方式的特点、内容及结构<br>第四节&nbsp;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特征<br>本章小结<br><br>第三章&nbsp;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历史轨迹<br>第一节&nbsp;“书斋型”的大学知识生产方式<br>第二节&nbsp;“实验室型”的大学知识生产方式<br>第三节&nbsp;“企业型”的大学知识生产方式<br>本章小结<br><br>第四章&nbsp;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自组织演变机制<br>第一节&nbsp;自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与大学知识生产方式<br>第二节&nbsp;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自组织过程解析<br>第三节&nbsp;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动力和动力机制<br>第四节&nbsp;大学知识生产方式自组织演变的约束条件与制约机制<br>本章小结<br><br>第五章&nbsp;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历史演变与特征<br>第一节&nbsp;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历史轨迹<br>第二节&nbsp;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变特征<br>本章小结<br><br>第六章&nbsp;中国大学知识生产的危机与变革<br>第一节&nbsp;中国大学的知识生产危机及其表现<br>第二节&nbsp;中国大学知识生产危机的实质<br>第三节&nbsp;中国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路径<br>本章小结<br><br>第七章&nbsp;结语<br>第一节&nbsp;研究结论<br>第二节&nbsp;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br>参考文献<br>后&nbsp;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