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学校道德教育的本土演进:以公民教育为核心:centered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634694
  • 作      者:
    栗蕊蕊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如果你要对“公民、公民教育、社会文化变迁、本土演进 、中小学、民国时期”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化,就请看《学校道德教育的本土演进:以公民教育为核心》这本书吧。
展开
作者简介
  栗蕊蕊,女,1981年1月生,河南南阳人,博士,讲师,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7年。曾荣获“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杰出志愿者”、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华夏”奖、华东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的同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开展研究,尤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及历史有深入探究,在《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十二五”基地重大项目“中国近现代基础教育变革中教育家办学的文化反思”、上海市德育实践课题“高校辅导员运用网络交互平台的研究与实践”、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免费师范生的角色认同与政策导向研究”等课题研究。论文获得上海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校园管理创新论坛征文二等奖、第四届上海市高校辅导员论坛征文比赛二等奖、上海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学校道德教育的本土演进:以公民教育为核心》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作为一个封建传统根深蒂固的民族,中国民众究竟如何渐脱臣民意识而向往公民观念?公民教育是如何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萌生和发展的?公民教育在中国经历了与西方相异的发展路径,它是如何与中国社会文化相依相傍又相异相斥?作为人们较为关注、也是公民教育开展较为活跃的中小学,公民教育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层面历经怎样的变化。
展开
精彩书摘
  《学校道德教育的本土演进:以公民教育为核心》:
  凯氏于公民教育论之第一章首论教育目的,谓不可不由国家之职能而出,且历举古今学子之说,以证实之。其第二章则进而论国民教育之本质,以为国家所由有教育者,无他,欲令多数国民领会国家之职能,而挟其诚心与勇力,各罄厥能,贡诸国家。其次则教育上所以发展国民能力之方,不可不求其充实而确切,故必令多数国民皆有,各完其职责,各全其地位之能力而后可。公民教育之精神,即系于此。①
  凯氏是国民教育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所倡导的国民教育,内涵在于教育要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②为实现国家目标服务。按照凯氏的理解,国家作为人类集团,是理想的道德组织,有必要引导人们进入道德生活。能为现有国家服务的人,即有用的国家公民。从某种意义上说,凯氏所理解的国民教育,是国家本位的公民教育。
  其二,公民教育普及的条件有内、外之分。
  凯氏分两层解释公民教育之普及,即内部的条件与外部的条件。外部的条件具体指代经济、政治、社会、国民文化等方面。凯氏列举的种种要点包括:(1)劳动时限问题与劳工俸给问题,徒弟与劳动的关系尤受注意。此等问题虽任诸经济学家自由论究,然而从公民教育的角度来看,限制徒弟劳动时刻确为目前要图也。(2)改善居处问题。为都会下级人民计,改善家庭一举尤为急务,此虽属社会问题,然而对于公民教育实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德国陋室中多人同起卧,此实种种弊俗所由出。因为家庭道德是社会道德的源泉,譬如尚规律、好勤劳、爱家族,这些都是德行中的至要,却求诸下级人民之家庭必不可得,因为他们虽有家却不解家庭之真味。“既无可以慰悦心神之地,则夫徜徉街市而恣饮以谋乐,又奚足怪?”③因而改善下级人民之家庭,“洵一重要问题矣。”(3)青年择业问题。青年谋求职业,非仅欲增进其职业上的知识、锻炼其职业上的技能,盖又欲以公民的生活之兴味导引青年也,浪游无事乃人间最不幸之生活,且如此一来必定贻恶果于子弟,其例固不遑枚举矣。是故,劳动乃人类之本分也;敬业乃生活之真诠也。(4)养成不重特权而重实力之风。凯氏以为今之卒业某类学校者,俨然占有特权。非出身良好者,虽才力优异,在众相排挤之下遂使其人无伸展之余地,卒至意气颓丧、能力消磨,为害至深。社会风气须逐渐转移至人人不问身份高低但问知识能力,才不会有湮灭人才之虑。(5)使上流社会咸具好尚劳动之精神。德意志西北一带,士夫以不解劳动自诩高雅,遂与劳动社会划若鸿沟。教育公民者,必使上流人士真知劳动之可贵,至甘执贱役。除如上五个方面外,凯氏又论及增进民庶文化,如女子才能逊于男子,不可不设法增进女子的才能。可以认为外部条件主要是指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内部的条件,是从心理上考察,主要是利己心与利他心的调和。根据凯氏的观点,利己与利他的冲动相并而存,生物皆如此,人类更如此。然而,人跟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动物的利己冲动经日益强,人的利他冲动则可展拓,人类的自我观念完全而明确。人类一切行为无不受利己、利他冲动的影响。利己心如趋于恶则为自私自恣,趋于恶则为自尊自治;利他心亦有区分,有名为爱人实则博一己虚名者,亦有心在公益不惜以一身牺牲者。利己或是利他,都是教育的结果,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明了个人安宁与公众安宁的关系,个人幸福与家族幸福、团体幸福、国民幸福的关系,由此利他的冲动可以变化为致身之诚、尚公之心、合群爱国之念等“道德的势力”,而这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其三,公民科应重实际训练。
  凯氏认为学校设立公民科由来久矣,但不过授以知识却未尝导之于实行。所谓公民教育者,理论足可贵,但实际为更贵。怎样才可实现公民训练?凯氏称适切之法有二:体育的组合与社交的组合。一方面,唯有遵循一定规律以锻炼身体者,乃能收锻炼意志之效,人们却往往忽略并存在认识误区,或认为生徒参加职业活动就不患运动不足,或认为体育固然重要,但应授科目已多,无暇时余力。这两种说法实际都有谬误。另方面,社交的组合,即夜会、演艺等。这些并非以技艺为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引起青年娱乐之兴趣而将其导向高尚之途。凯氏主张开展公民道德训练,他甚至强调补习教育的内容应涵括“实际的公民训练”一项,以地方自治团体为模范,于学校之中设立种种制度,以使学校的实际生活成为一个有机的组织。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之厘定
(二)有关公民教育思想起源、意义的研究
(三)有关中小学公民教育实施的研究
(四)有关近代社会、民众的研究
(五)有关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理论深化及实践推进的研究
(六)对已有研究的总体评价
三、研究构想与内容框架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中小学”
(二)“公民”与“公民教育”
(三)“本土演进”

第一章 中西交汇中公民教育思想的萌生
第一节 冲击与共鸣:公民理想的渐次导入
一、求新于外:异质文化碰撞下对“民主”的初步认识
二、上下求索:思想家的“国民人格”向往
三、革故鼎新:民国成立与民主思想的绽放
四、曲折前行:复古思潮中民主求索的短暂阻抑
五、浓墨重彩: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思想革新
第二节 借鉴与移植:植入中国土壤的异域理论
一、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的引入
二、杜威来华对中国公民教育的促动

第二章 本土语境下公民教育的自主生长
第一节 从无到有:修身教育的更易与公民教育的萌生
一、外向求索:修身步入课程体系
二、顺应趋势:修身向公民的转换
三、取而代之:公民教育得以确立
第二节 上下互动:公民教育的图景绘描与本土实践
一、关于公民教育的实际讨论
二、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实地开展
三、全国公民教育运动的兴起
第三节 趋向异变:国家政治干预与公民教育的改造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教育宗旨的确立
二、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异变

第三章 生成与变迁: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程分析
第一节 课程目标之变更
一、修身科:“涵养德性,导以实践”
二、公民科:“养成营现代生活的习惯”
三、党义与三民主义科:“三民主义为最高原则”
四、公民科与公民训练科:“四维八德”
第二节 课程内容之变更
一、修身科:“孝悌礼义”“忠君爱国”的个体道德导向
二、公民科:儿童中心的团体生活导向
三、党义与三民主义科:三民主义的政治生活导向
四、公民科与公民训练科:系统化的身心规约
第三节 教学方法之变更
一、修身科:由精神训练渐重实践考察
二、公民科:多重方法综合应用
三、党义与三民主义科:课内训练与课外陶冶融合
四、公民科与公民训练科:公共训练与个别训练并行

第四章 价值的表达与呈现: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分析
第一节 教科书的演变历程
一、道德文本的时代转换
二、政治文本的走向与变革
第二节 教科书内容之分析
一、《修身》:德目趋变
二、《公民》:培育“明达公民”
三、《三民主义》与《党义》:政党政治下的千书一面
四、《公民》与《公民训练》:培养党治的“公民”
第三节 教科书形式之分析
一、《修身》:渐趋现代
二、《公民》:贯以现代气息
三、《三民主义》与《党义》:编写体例的单一化
四、《公民》与《公民训练》:沿袭前期

第五章 衍变与更易: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外活动分析
第一节 学生自治会
一、从专制到自由:清末民初的潜滋暗长
二、从理论走向实际:“五四运动”后的全面勃兴
三、从自由发展到全面限制:国民政府时期的强制整顿
第二节 童子军
一、形式上:由民办走向党办
二、内容上:由军事训练而及政治训练

结语 近代以来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历史反思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