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生命哲学视阈下的生命教育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552940
  • 作      者:
    肖行著
  • 出 版 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肖行,湖南郴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生,福建工程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思维、生命教育与行政管理学等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厅等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合编教材3部;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厅等各级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生命教育应遵循因人施教、教有所分的规律,对所有人进行全过程、个性化的教育。
  《生命哲学视阈下的生命教育研究》对时年的教育内容、分层的教育活动、立体的教育形式进行了不成熟的探索,可以说仅仅是对构建生命教育的元理论、元体系的一种初步尝试。
  《生命哲学视阈下的生命教育研究》包括为生命喝彩、生命教育的伦理审视、生命教育的哲学根源、生命教育的哲学意蕴、生命教育的伦理维度、生命教育的伦理追求、生命教育体系的伦理建构等章节。
展开
精彩书摘
  《生命哲学视阈下的生命教育研究》:
  第二节冷漠的生命观及成因分析
  生命观指人在对自身生命存在、价值及意义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些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人的生命观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人们的生命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近年来,一件件让人痛心疾首的对生命的自残以及将他人生命、自然界生命视如草芥的事件频见报端;一幕幕见危不助、见伤不扶、见死不救,对他人(物)的生命及生存状态非常漠视和冷淡的道德悲剧也屡见不鲜。虽每件道德悲剧都各有其产生的独特原因,但共同特点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对生命的藐视和冷漠。综合来看,产生“冷漠”的原因是复杂的,笔者认为人们形成冷漠生命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生命认知的不足
  在对生命的自身认识方面,有些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认识不全面,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得过且过,表现出一种茫然的心态。在对他人(物)生命的认识方面,有些人在非常爱惜自身生命的同时却对他人(物)的生命表现出极大的冷淡和漠视,这样非常容易做出伤害他人(物)生命的行为。在环境适应方面,部分人抗挫折、抗压力的能力较弱,在挫折和压力面前容易气馁,丧失斗志,觉得自己无丝毫的成就感,而表现出对生命的漠视。在评价生命价值方面,由于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盛行,有些人在片面追求实际利益中迷失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择手段,不惜损害集体和他人(物)的利益,甚至威胁他人(物)的生命。近来接连发生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致死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口角刺死室友案”“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腐尸案”,高校同窗相煎之命案让人惊愕之余,无不让人感慨那些扭曲的灵魂及漠视生命的心。
  二、人性向善动力的“短路”
  兔死狐悲,物哀其类。按“人心向善”的道德想象,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恪守敬畏、珍爱、关爱同类生命的原则和底线,否则,天理难容,良心难安,一辈子都难以释怀。可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碰到漠视生命的“道德事件”时,往往选择逃避,绕道而行或掩面而过,还为了摆脱自己骨子里的“道德小人”,主动与冷漠者划清界限,群体剑拔弩张地不失良机、不遗余力地谴责他们,而自己往往也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人人骂冷漠,最终人人皆冷漠。
  社会转型期,原有社会公德的一些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了,可与之相适应的能被社会所普遍认可和遵从的又没形成,公德规范部分真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公德意识缺乏;再加上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流动性增强、直接情感交流减少、人际交往功利性片面强化及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化,人际情感被逐渐淡化,道德逐渐被抽空了内涵.在部分人心目中最终变得像干尸一样形销骨立。当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关注度超过了生命后,生命的意义被异化,道德信念轰然坍塌,他们便逐渐失去了人生的路标,丧失了道德选择的热情,精神生命便无家可归,良心和人格操守像“游魂野鬼”一样找不到托付,他们向善的动力极度缺乏,甚至头也不回地走向人性的反面,以道德为耻。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生命与生命教育概述
第一节 生命是最可宝贵的
第二节 冷漠的生命观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生命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四节 当前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

第二章 生命教育的哲学审视
第一节 人是目的:生命教育的伦理回归
第二节 灵魂教育:生命教育的实质蕴含
第三节 生命哲学:生命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生命教育的哲学根源
第一节 西方生命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传统生命教育的依据追溯
第三节 中国近代生命教育的兴起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

第四章 生命教育的哲学意蕴
第一节 生存与死亡:生命认知教育的本体要义
第二节 敬畏与责任:生命态度教育的理性选择
第三节 超越与完善:生命价值教育的伦理意蕴
第四节 内圣与外王:生命境界教育的完美升华

第五章 生命教育的伦理维度
第一节 快乐的选择——生命存在的前提基础
第二节 良心的培育——生命修养的道德底线
第三节 人格的健全——生命健康的基本保证
第四节 尊严的维护——生命质量的根本保障
第五节 幸福的实现——生命发展的终极目标

第六章 生命教育的伦理追求
第一节 遵循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之真
第二节 完善人与他人人际和谐之善
第三节 追求人与自身身心和谐之美
第四节 构建人与社会全面和谐之至

第七章 生命教育体系的哲学建构
第一节 时年的教育内容
第二节 分层的教育活动
第三节 立体的教育形式

结束语 活在当下,写意今生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