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视阈下的生命教育研究》:
第二节冷漠的生命观及成因分析
生命观指人在对自身生命存在、价值及意义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些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人的生命观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人们的生命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近年来,一件件让人痛心疾首的对生命的自残以及将他人生命、自然界生命视如草芥的事件频见报端;一幕幕见危不助、见伤不扶、见死不救,对他人(物)的生命及生存状态非常漠视和冷淡的道德悲剧也屡见不鲜。虽每件道德悲剧都各有其产生的独特原因,但共同特点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对生命的藐视和冷漠。综合来看,产生“冷漠”的原因是复杂的,笔者认为人们形成冷漠生命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生命认知的不足
在对生命的自身认识方面,有些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认识不全面,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得过且过,表现出一种茫然的心态。在对他人(物)生命的认识方面,有些人在非常爱惜自身生命的同时却对他人(物)的生命表现出极大的冷淡和漠视,这样非常容易做出伤害他人(物)生命的行为。在环境适应方面,部分人抗挫折、抗压力的能力较弱,在挫折和压力面前容易气馁,丧失斗志,觉得自己无丝毫的成就感,而表现出对生命的漠视。在评价生命价值方面,由于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盛行,有些人在片面追求实际利益中迷失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择手段,不惜损害集体和他人(物)的利益,甚至威胁他人(物)的生命。近来接连发生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致死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口角刺死室友案”“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腐尸案”,高校同窗相煎之命案让人惊愕之余,无不让人感慨那些扭曲的灵魂及漠视生命的心。
二、人性向善动力的“短路”
兔死狐悲,物哀其类。按“人心向善”的道德想象,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恪守敬畏、珍爱、关爱同类生命的原则和底线,否则,天理难容,良心难安,一辈子都难以释怀。可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碰到漠视生命的“道德事件”时,往往选择逃避,绕道而行或掩面而过,还为了摆脱自己骨子里的“道德小人”,主动与冷漠者划清界限,群体剑拔弩张地不失良机、不遗余力地谴责他们,而自己往往也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人人骂冷漠,最终人人皆冷漠。
社会转型期,原有社会公德的一些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了,可与之相适应的能被社会所普遍认可和遵从的又没形成,公德规范部分真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公德意识缺乏;再加上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流动性增强、直接情感交流减少、人际交往功利性片面强化及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化,人际情感被逐渐淡化,道德逐渐被抽空了内涵.在部分人心目中最终变得像干尸一样形销骨立。当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关注度超过了生命后,生命的意义被异化,道德信念轰然坍塌,他们便逐渐失去了人生的路标,丧失了道德选择的热情,精神生命便无家可归,良心和人格操守像“游魂野鬼”一样找不到托付,他们向善的动力极度缺乏,甚至头也不回地走向人性的反面,以道德为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