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题提出
“双轨制”身份简单地说是由于计划和市场两种不同配置方式导致的员工权利和义务的差异,以及在员工心理上的反应差异。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组织雇用员工的方式也随着发生转变。计划经济机制下,国家代替组织雇用和管理员工,以“统包统分”等指令性计划雇用和使用员工,国家为其提供工作报酬和终身的福利保障,使其享受国家给予的制度性特权,员工被称为国家职工,这种方式雇用的员工即为计划轨员工,组织和员工关系本质上是身份关系。市场轨员工是组织以高专为调节方式,根据企业在高专竞争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来雇用和使用员工,并且按照市场定价支付员工报酬,组织和员工的关系本质上是契约关系。因此,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雇佣方式转变,本质上是职工身份的改革,是由身份管理改革为合同管理和岗位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2011;陈清泰,1995)。
转型期我国企事业单位“双轨制”身份影响员工的工作表现的研究问题,既是企事业单位关心的问题,也是国家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研究员工层面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见微知著,更能深刻揭示人事管理的“双轨制”带来的影响,为我国转型期企业的员工管理提供建议,为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改革方向提供理论支持。本书问题包括三类:①“双轨制”员工身份对个体的工作表现有什么影响;②“双轨制”员工身份差异影响员工表现的过程是什么;③身份意识在“双轨制”员工身份和工作表现之间关系的影响是什么。
人们发现,“双轨制”雇佣形式的广泛使用,在给企业带来成本下降和管理弹性的同时,随之而来有很多负面结果,如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对立;非标准雇佣员工的过高流动率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与管理;非标准雇佣员工的不满态度和行为通过产品和服务质量反映出来,损害了企业的市场形象,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人们迫切希望了解“双轨制”雇佣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采取相应的人力资源实践对其进行改善。而目前国内相关的研究较为滞后,国际上对非标准雇佣和标准雇佣对比研究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国际上的研究,除了对非标准雇佣的界定和异质性研究有较为统一的看法外,在非标准雇佣和标准雇佣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方面分歧较大,甚至有的结论相互矛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