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理解女孩子的基本方法
带孩子,“理解”比“给予”更重要
刚出生的婴儿,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睡觉、哭、吃奶、大便、睡觉,就这样度过一天。妈妈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喂母乳或牛奶、给他换尿布、给予他舒适的环境,还有看着他,对着他笑,对着他说话……可以说,这些都是“给予爱”。
新生儿还不能去外面,和妈妈两个人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多。那样的时期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要是没有我,这个孩子是活不下去的?
我在长子出生后第十五天的日记中这样写着:
“看着在我怀里安心睡着的小小的生命,不由得泪流满面。今后要一直守在这个小小的、无依无靠的孩子身边。既难过又高兴,双倍的担心,双倍的喜悦。深深体会到了对自己以外的人付出全部的爱、负上全部责任的压力,眼泪怎么都止不住。”
现在重新读一下,觉得当时好像有点产后抑郁,十五年过去了,那个小小的孩子现在个子已经超过了我,看他都需要仰着头。
“小小的、无依无靠的你”确实是转眼就过去了。可是,对于妈妈来说,被过度植入了婴儿时期的印象,好像永远都觉得“我必须在他身边”“我必须为他做点什么”。
孩子一天天长大,会的也慢慢多起来。什么都想自己做,会坚持自己的想法,会反抗,会渐渐变得独立。不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希望脱离父母。
在序章中也提到过,希望大家意识到,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要从“单方面给予”向“理解接受”转变。也就是:
●不过度给予
●不单方面强迫
●不要觉得他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而且,
●坚信孩子可以做到
●接收孩子传递来的信息
●提供孩子要求的帮助
辅导中辅导师和咨询者的关系,没有上下和主次之分。
也不是老师和学生一样的师生关系,辅导师做的,是帮助咨询者向目标前进,辅导师和咨询者是平等的,也就是所谓的伙伴关系。
这样的关系,有一句话可以形容:
“辅导师100%是站在咨询者一边的。”
“咨询者肯定可以做到。”这里包含着相信对方、期待对方进步的意思。
对于孩子,从给予他一切、教他、指导他的父母,一点一点地向辅导师转变。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开始步入独立的道路的过程,对于父母来说则是对孩子放手的过程。
当然,不止对女孩子来说如此。我相信这点在所有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养育孩子,就是要构建这样的关系,最终目的是让孩子离开父母也能幸福地生活。
……
展开
2、等了都一周才收到,不过感觉还行吧,有些用。也很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