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总是按常规思维下结论
比如,当男生和女生发生冲突时,教师多半都会认为这是男生的错。即使是女生引发冲突,男生只是反击,教师也往往会认为男生是在攻击手无缚鸡之力的女生。
这样的结果是,男生特别是少数男生更易受到严厉的惩罚。
优秀教师边艳回忆说,自己上小学时,一次与一个男生发生了冲突,教师知道后,几乎不问缘由便把那个男生拎到走廊上去罚站,并警告他说,若再发生这样的事,就要给他记过处分!但事实上,那次是边艳先把那个男生过线的书(那时,男女生同桌,中央都有分界线)扔到了地上!但最后被罚的却并不是她!
所以,当男女生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先听取双方的解释,并加以调查,针对事实做出一个合理的裁决,而不是不经调查取实,就把罪名全扣到男生头上,因为有时女生也有一定的错。
同样,当学生做出某些不符合传统的举动时,请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的做法是错误的,是不符合规矩的。有时候,你只是凭借旧有的概念对新生的事物下定义,那样又怎能准确?
2.习惯用固有的模式评价学生
很多时候,教师是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所作所为,有时甚至是按照传统的观念来评价学生,采取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做法去评判学生。
但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知识、能力、经验、心理品质等均不成熟,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认识、想法、观念来看待学生,不能用自己的情感来代替学生的情感,必须研究学生现有的认知、思想和情感。但我们很多人仍然持有“从小看大”诸如此类的观念,很多时候把学生“一棍子打死”,看不到学生的可变性、可发展性。这是非常有害的。
比如,总是按学习成绩将学生划分为“好学生”和“坏学生”。教师在与不同成绩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将这种心态带进来,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偏差:只有考出好成绩,才会受到教师的青睐!
这样的思维定式对“好学生”和“坏学生”的心灵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虽然我们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且个性迥异,但我们却不应该有情感倾斜。毕竟学生的成长是不定型的,过早地用单纯的“好”与“差”来划分他们的等级,是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对他们的成长也是没有好处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摒弃那种静止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式和“一俊遮百丑”的片面思维,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远处”,看到学生的“未来”。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发展的潜能是相对于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和达到的现实发展水平而言的。每个教师都应对学生的可能变化和发展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
再比如,面对学生的违纪现象,教师习惯于从已有的思维出发,大批特批。殊不知,有时,在学生出现问题的背后,正蕴含着某一个新奇的动机!例如:
历史教师马艳发现有个上课从不做笔记的学生,在一次课上却专心致志地在笔记本上画些人不人、鬼不鬼的东西。原来,这节课讲的是美国独立战争,由于当时士兵的衣着过于复杂,这个学生觉得穿起来像是龙虾,所以就用画“龙虾兵”来做笔记。马老师没批评他违反纪律,反而认为,正因为他认真听讲,才产生了好奇心,好奇心又促进了求知欲,这不正是老师求之不得的吗?于是,她允许了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自此以后,这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期末历史开卷考试,他却要求闭卷。马老师满足了他的要求,结果他考了第一。
请记住,许多学生本身就具有民主意识,他们在审视身边事时,有自己的原则和态度。他们的行为并不一定符合我们的规定。如果遇到不符合我们设定的规范的答案或行为时,我们一定要反思、斟酌:那叛逆、倔强、执拗的背后有可能蕴藏着一颗颗熠熠生辉的珍珠——那不正是我们的希望之所在吗?
昆剧《十五贯》里的知县由于过于依赖其思维定式而取供定案,险些误杀良民。“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一种情感定式。教师也可能因为某些先前存在的固有的“定式”而使自己产生错觉,判断发生误差。思维定式,让教师看不到学生举动背后的真实动机,却抓住学生的一点表面现象不放手,为师生之间竖起了一道阻碍沟通的栅栏!在沟通前,请教师们记住这样一句话:对一条路径的过于熟悉,往往会导致忽略了其他路径的存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