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两年的出访中,彼得在欧洲将自己变身为地位低下的平民,以便更好地和技师、木匠学本领、拉关系。同时,彼得也结识了很多上层阶级,在他看来,法国的语言、服装还有宫廷礼仪是最值得俄罗斯学习的,还有那些建筑,彼得也拜访了很多的建筑设计师,交流经验,汲取新事。在他充满好奇的头脑里埋下了无数细微的种子。
回到俄罗斯,彼得开始了“大换血”。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丢掉祖宗的规矩是比剥夺生命更加残酷的事。彼得开始采用强制手段实施新政,激起民众的愤慨。还是那句话,“要做大事,这些都是必要的牺牲。”从此,俄罗斯人开始过欧洲人的新年,把1月1日定为一年的开始(在传统里,俄罗斯人认为9月1日是上帝缔造世界的时间,那才是新年的开始)。穿德国人或者法国人的服装,(传统的俄罗斯人是穿一件从脖子到脚踝的一个大袍子,冬天再在外面加穿几件大袍子或者是皮毛大衣。在彼得看来,那对于劳作是非常不便的)。男人将胡须剪掉(俄罗斯男人的胡须是男性形象的象征,并且那些圣徒都是留有胡子的,这是上帝恩赐的装饰品。在彼得看来,这种说法就是愚昧、无知、迷信的)。彼得倔强地将俄罗斯从黑暗的过去,带入到他从西方寻找到的光明中。建造圣彼得堡
不仅如此,在与瑞典人的作战中,彼得夺取了一块军事要地,就是今天的圣彼得堡。这个占据波罗的海芬兰湾70%面积的出海口,是俄罗斯进入西方最快的要道。彼得为此坚持了21年,获得北方战争的胜利。
就在1703年建城之时,这是一片荒芜的沼泽。短短几十年,将沼泽变成石城,是沙皇彼得的意志和心愿。在他看来,建一座新城,是彻底将俄罗斯拯救出来的唯一方法,这座城一定要有荷兰阿姆斯特丹那种水路交织的美景,要有法国巴黎笔直宽阔的道路和两旁大气优雅的建筑。而在沼泽地上建城都有着最大的困难:洪水、地基、自然条件以及其他各种扑面而来的问题。彼得自有自己的办法,为了远离莫斯科,那个在彼得心目中历代沙皇居住的地方,充斥着阴谋、落后、迷信的氛围,让他难以忍受的大陆性气候,还有那个让他厌恶的狂妄自大的索菲亚公主,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石料的到来,欧洲设计师的到来,大批劳工的到来,为了这座新城,付出的又岂止是汗水。这座被人称为血的巴比伦的城市在暴力、智慧、血汗中孕育生长。
1712年,彼得大帝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远离莫斯科,将首都迁至圣彼得堡。之后,这座新城开始繁荣,货船的停泊,带来了欧洲新的物资,各国大使的到来,为俄罗斯的外交打开新的局面,贵族纷纷开始过上欧洲人的生活,旧俄罗斯一切的陋习在圣彼得堡日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一代的俄罗斯人,具有某些欧洲气息的俄罗斯人。
这位扭转俄罗斯历史的沙皇,成就俄罗斯帝国的沙皇,在繁重的国事中逐渐衰老,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人们在抱怨他暴力专制、不顾民生的同时,也在赞叹他留下的丰功伟绩。三易其名
今天的圣彼得堡,已经经历过沙皇的统治,接受过红色苏维埃的洗礼,穿越过苏联解体的动荡,城市的名字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三易其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罗斯反德情绪高涨,“圣彼得堡”的城市命名充满着日耳曼语的色彩,“堡”是德语中“城市的意思”。于是为了和德国划清界限,“圣彼得堡”更名为“彼得格勒”,寓意“彼得的城市”,“格勒”在俄语中是“城市”的意思,这样整个城市由内而外成为了完完全全的沙俄的城市。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彼得格勒笼罩在红色政权下,经历着历史的变革。1924年,列宁去世,为了纪念这位伟人,将“彼得格勒”更名为“列宁格勒”,取意“列宁的城市”。从此伟人列宁和他战斗过的土地再也不分开了。
列宁格勒从开始到结束是苏维埃时期的见证。1991年,苏联解体,经过全城人投票,超过半数人决定,将城市的名字恢复最早的叫法,就像要忘掉这座城市经历的种种兴衰和伤痛,回到当年的繁荣过往一样。“圣彼得堡”再次被人们叫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