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档案“泛化”现象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076497
  • 作      者:
    徐欣云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徐欣云,女,1968年生,江苏宝应人,现任职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化历史与旅游学院。199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曾供职于江苏连云港市档案局(馆)、江西师范大学档案馆;在《档案学通讯》《图书情报知识》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档案“泛化”现象主要是指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语义的关联度。徐欣云编写的《档案“泛化”现象研究》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基础维”、“现象维”和“分析维”。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1.2.2现代化与世俗化文献综述1.2.2.1现代性与现代化西方的“现代性”由启蒙运动思想家发起,它以“人的解放”为目标,核心就是马克斯·韦伯(Max Waber)所言的“祛魅”的过程,即是摆脱愚昧、专制、迷信而追求科学、理性、自由的过程。①现代性在相当程度上产生于同宗教的分离,来自于宗教世俗化的过程。“现代性是理念,是范畴,现代化则是过程,是方法论”②,现代性解放的道德价值毋庸置疑③。
  一般认为,现代性从16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萌芽,形成于18世纪末;而有的人则认为,“现代性”一词是19世纪法国文学评论家波德莱尔最先使用,他连续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题为《现代生活的画家》的系列文章。④“现代化”一词出现于约20世纪初,广义的主要是指现代生产方式的快速变革,从而带来经济的加速发展,狭义的主要是指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途径,以赶上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⑤
  在我国文献中,也可看出最早引入或使用“现代性”一词的是在文学界。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期刊论文,以“现代性”为篇名检索词,以1980年-2011年为时段,精确匹配搜索核心期刊,输出有2209条文献。最早两篇为文学领域的文章:《西方文学的现代性艺术》(《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2期)和《关于“现代性”——读史随笔之一》(《美术》,1982年第3期);在社会学和哲学领域最早的两篇是《对现代性的反抗》(D.贝尔,《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和《经得起现代性考验的社会主义思想》(A.贝古尼乌,《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第11期),这两篇都是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文章。前一篇认为,如果20世纪70年代美国文化有个突出的主题的话,那就是对权威——职业化、专门技能、权贵人物、法律的约束和传统道德——不是进行反抗就是抱怀疑的态度;①后一篇认为,国有化、计划化和自治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党人的公式,是与资本主义决裂,然而象征性的参考却大大超过了解决问题的许诺。②这两篇已在讲述“后现代”,这表明,在中国刚开始进入“现代化”进程的时候,西方社会已开始对“现代性”进行反思或反抗。
  对于现代性持肯定态度的主要是“现代性对人的生命力的解放”,而个人的解放被认为具有极大的道德价值。③现代社会形成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具有无可置疑的道德性,即使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最激烈、最成功的批评者,也承认资本主义在破坏了“田园诗般的关系”的同时,具有巨大的解放力量。④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所以对于我国学者来说研究现代性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当今西方处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中,进一步反思现代性问题,而这一反思会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应当产生什么样的现代性。⑤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1.1.1 一类值得注意的现象
1.1.2 选题背景
1.1.3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档案“泛化”论文献综述
1.2.1.1 档案概念“泛化”论
1.2.1.2 档案学术“泛化”论
1.2.1.3 术语学“泛化”论
1.2.2 现代化与世俗化文献综述
1.2.2.1 现代性与现代化
1.2.2.2 世俗化
1.2.3 后现代思潮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不足与后续研究
1.4.1 论文创新
1.4.2 不足与后续研究

第2章 世俗万象——“泛化”的普遍性
2.1 预设:“档案”的相关度
2.2 图书“档案热”
2.2.1 “传统”档案和“非传统”档案
2.2.2 院资料室与校图书馆藏书比较
2.2.3 图书“档案热”个案
2.3 电视“档案热”
2.4 分析:“档案热”的世俗特征

第3章 外延突围——档案概念“泛化”
3.1 前提:传统档案概念的特征
3.2 现象之一:非档案界之“办事档案”
3.3 现象之二:档案界之“大”概念
3.3.1 大文件
3.3.2 大档案
3.3.3 大编研
3.4 现象之三:平民情结
3.4.1 民间档案
3.4.2 民生档案
3.5 分析:档案来源的“多元化”

第4章 制度理性——档案工作“泛化”
4.1 “基旨”:档案工作之“现代化”
4.2 “公共档案馆”举措的“失当”
4.2.1 “公共档案馆”之公共性
4.2.2 专门档案之动态性
4.3 科技档案概念的“淡化”
4.3.1 理论、政策因素
4.3.2 两个案例
4.3.2.1 鄱阳湖治理档案
4.3.2.2 景德镇陶瓷档案
4.4 分析:档案工作“泛化”之现代性

第5章 热点纷呈——档案学术“泛化”
5.1 “范式”:来源原则
5.1.1 “范式”论回溯
5.1.2 “范式”内核
5.1.3 来源原则与历史主义
5.2 档案学术动向
5.2.1 档案社会学
5.5.2 档案文化论和社会记忆说
5.2.3 档案与休闲说
5.2.4 档案信息资源论
5.2.5 档案管理视角论
5.2.6 档案知识管理论
5.3 解谜与泛化:两大主线
5.3.1 “解谜”:后保管模式
5.3.2 “泛化”:信息资源管理论
5.4 分析:档案学术“泛化”的效应

第6章 对接与碰撞——“泛化”动因
6.1 现代化历程——启蒙运动与世俗化
6.1.1 档案工作启蒙运动
6.1.2 现代性和现代化
6.1.3 世俗化
6.2 后现代思潮的冲击
6.2.1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6.2.2 后现代档案学思潮
6.3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影响
6.4 现代化的困境——未完成的现代性
6.4.1 对理性的过分迷信
6.4.2 对西方的盲目崇拜
结束语:重构档案文明的设想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