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价值观从传统到当代的演变
中华民族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就开始逐渐形成自己民族或国家的价值观。在约5000年的漫长历程中,中国价值观历经沧桑变化,也有一些内在一脉相承的精神和内容。中国价值观的演进与国家的政治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来说,国家统一的时候,就有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价值观,而国家分裂或动乱时,就会出现价值观纷纭杂呈的局面。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中国价值观经历了三个相对稳定统一的历史阶段和两个相对动荡分裂的时期,而在相对动荡分裂的时期都孕育了价值观的变革和新时代的出现。
夏代结束“五帝”战乱后初步建立了统一的国家。从夏代开始到西周时代逐渐形成了中国价值观的最早形态,即宗法封建主义价值观。这是中国价值观的第一个统一形态。“三皇五帝”之后,夏代(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建立了多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并结束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实行世袭制(这种联邦式的社会结构后来被分封制所取代。正是这种分封制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这个时期国家价值观的特点是以维护王朝长治久安为社会的追求,以上帝、天神之命为根据论证政治的合法性,借助的手段是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合一。在夏商周的祭祀活动中,只有王者才有资格祭天,王者又总是以其先祖作为配祭,这就是“以祖配天”。这种观念到周朝又发展成“以德配天”的价值观念,即把血缘的祖宗崇拜转换成为政治与道德的祖宗崇拜,把外在性的天神崇拜逐渐内在化、道德化。
到东周时期出现了诸侯割据称霸的局面,社会四分五裂,这就是所谓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社会没有统一的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百家争鸣的局面,特别是形成了儒家的价值观。以孔子和孟子为主要代表的儒家承袭了周代的“以德配天”,以及“敬德保民”“敬德安民”等观念,形成了以血缘宗法人伦关系为基础、以仁的实现为目的、以践履为原则、以以善统真为特点的价值体系。先秦儒家的价值观经过汉儒和宋明理学获得进一步发展,先秦的价值观逐步被理论化、系统化,同时汉儒、宋儒的价值观也在许多问题上与先秦儒家有所不同,有些问题甚至偏离了原有命题的原初含义。不过,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有着共同的基本价值取向:“天合于人的人道价值取向。在天人之际,天道、人道之际,主张以人道为本体,天道合于人道,合于德性,高扬天地间人的地位、人的价值”;“情合于性的精神价值取向。追求高尚人格,追求精神境界的内在超越,强调修养践履及道德自律性,高扬人的道德个性”;“利合于义的社会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对社会整体的责任和义务,注重人伦和谐,重视德性仁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