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求索”文库:社会公正视域下的农民工报道传播模式变革》:
李国庆(2005)指出农民的公正观正在分化,并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处于不同阶层农民的公正观念存在很大区别,相同阶层的人对不同领域社会事实的认识和判断标准也是不同的,具有多层次性。农民判断社会公正的价值尺度可分为两个层次,最为基础的判断尺度是社会习惯或曰“地方性知识”;当矛盾难以在村庄范围内解决时,人们开始向村庄外部寻求解决对策,其中,政策支持是极为重要的,对不公,事件的最高裁决是法律性的,由法院做出裁决。其次,随着农村经济所有制的变化与职业分化,农民在经济领域的公正观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是从平等主义向能力主义的转变。王晓毅在分析中国农民公正观念的三种表达形式(上访、转移对象、直接冲突)以后,提出了建立协商机制的四点建议:第一,让农民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意愿,增加农民的表达机会,减少表达的成本;第二,强化社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建立一套包容农民地方实践的机制,不单纯依靠外部强加的规则;第四,加强农村社会舆论的作用,让街头巷议重新发挥规范社会的作用。
在“社会公正与当代农民的表达”方面,王晓毅(2005)研究了普遍主义的制度安排何以往往与农民公正理念发生冲突。与通常人们认可的正规化制度有利于加强农民公正观念的表达能力相反,王晓毅发现,如果忽视了农民的特殊利益,高度一致的制度安排可能只加强了一部分人的权力,而削弱了农民群众的表达能力。在当代农村,土地纠纷和集体资产被侵占是造成社会不公的两大问题。王晓毅发现,农村工业化导致的集体资产增加和农村土地被征用所带来的土地资产增值迅速地扩大了村民内的贫富分化。由于公共权力介入这些变化的过程,因此对公共权力的不满成为抗议不公正的焦点。
关于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方面,李和森(2004)认为,城乡统筹是社会保障的应有之意。首先,它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其次,它是缩小日益扩大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经之路,是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最终发展目标。第三,整合现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全民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满足基尼系数不断提高条件下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需要①。景天魁(2004)则就如何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提出了建议。他认为,首先,应该像在城市一样,在农村建立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在标准上可因地制宜;其次,要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卫生和大病统筹制度,防止农民因病致贫,保障农民的健康权利;然后,在有条件的县、市和省,鼓励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其他符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社会保障政策和制度可以多样化,不必固守现有的单一化做法。段明华也认为,城乡统筹不是要求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是要求社会保障的内容、方式和标准完全城乡统一②。
……
展开
面对复杂的研究题目,作者在建构主义思想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理论把政府、媒介、农民工这几个研究对象,历史、现实、报道、政策等范畴有机的组织在一起,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开展研究,概括出了传媒30年发展中传播职能、传播方式、传播模式的变化,构建出媒介单向线性模式、双向并行模式以及中心互动模式,这是传播研究中的一个创新之举。
——申凡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