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新传播书系: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个性化思考》:
之所以一些人对“字正腔圆”有“模式化”的认识,原因可能是概念理解上有偏差,对“字正腔圆”有了误解,也有的因某些人操作不当却以此为榜样而走入误区的。其实,“字正腔圆”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字正腔圆”来。这里想分析其中的三类条件-一话语样式、时代和个人。
第一就是话语样式的多层次呈现带来了“多层次”的“字正腔圆”,这一点可能没有被一些人认识到。早期老播音员的播音稿件主要是新闻三大件——消息、通讯、评论。那个时候节目样式还很少,所以呈现出的只是“新闻播音”的“字正腔圆”。但是后来又出现了一些主持类的节目,新闻节目形式也更加多样。节目的播音主持从严肃的宣读到温和的讲解,到灵动的谈话甚至激情的朗诵,都会出现在不同的节目中甚至同一档节目里。随着节目内容的细化,形式的多样,无论是宣读,还是讲解、谈话、朗诵,每一种话语样式中,又都会呈现出从端庄严肃到通俗灵动的不同样态。①“字正腔圆”的吐字状态化到这些不同的话语样式及样态中,也就有了多层次的个性呈现。也就是说,新闻播报的“字正腔圆”和故事讲解的“字正腔圆”和谈话主持的“字正腔圆”是不同样式的“字正腔圆”。即便同是新闻播报,严肃的、温和的、幽默的内容和形式,还会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字正腔圆”来。我在一些广播节目中,听到一些主持人回顾历史的时候说,以前的播音主持都是字正腔圆,现在不是那样了。如果说“字正腔圆”的具体表现不一样了尚属合理,但是如果说不再“字正腔圆”了,就说明我们的从业者还有一些人思路不是很清晰。
在2010年举办的广州亚运会的开闭幕式直播中,我们从中央电视台的两个频道听到了两种解说的声音,这让我们更加确定了不同样态的“字正腔圆”共荣共存,都能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当时,中央电视台一套和五套直播的开闭幕式,采用的是传统的朗诵式解说,解说词是激情洋溢,充满文学色彩的朗诵语言。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直播是由白岩松采用谈话式和讲解式进行的解说。这两种解说方式各有特点——朗诵的激情洋溢,仪式感强;讲解、谈话的亲切平和,自然度高。当然,对于大型活动的解说,白岩松的这种方式是具有开拓性的,是需要勇气的。当新的形式出现的时候,我们要静下心来看这种语言表达的效果,既不要急于打棒子,也不要马上否定旧有的形式。我想,对于所有的创新都要有一颗宽容而客观的评判之心。
从吐字的工整度来看,朗诵式要比讲解式、谈话式的工整度高。具体分析,就是朗诵式在吐字的时候,字头的力度、字腹的开度和动程的幅度以及声调调值的夸张度都相对比较高,讲解式和谈话式则相对比较低一些。但无论高低,朗诵式有朗诵式的“字正腔圆”,谈话式有谈话式的“字正腔圆”,讲解式有讲解式的“字正腔圆”。虽然工整度的层级不同,但是只要能够很好地贴合语境,恰当贴切地表达播音员主持人的思想情感,就是受众欢迎的“字正腔圆”。“字正腔圆”因话语样式的不同而呈现出个性化的“字正腔圆”来。
“字正腔圆”不仅因话语样式的不同而不同,也会受时代大环境的影响而略显不同。同是新闻播音,齐越老师的“字正腔圆”、罗京老师的“字正腔圆”和海霞、康辉的“字正腔圆”,从工整度的夸张度上看是递减的,是越来越接近于生活口语的,但都是他们所处的时代深受听众认可的“字正腔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