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众媒介与政府危机公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24216
  • 作      者:
    夏琼,周榕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夏琼,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系主任。
  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后就读于中科院新闻研究生院高校教师进修班、2006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在新闻传播学科领域,多年来担任中央及地方媒体的新闻评选专家,并担任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评委,曾多次参加湖北省各类好新闻评选。编著教材两部:《新闻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广告媒体》(武汉大学出版社),发表相关论文近二十篇,曾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及教学成果奖。
  周榕,1977年4月出生,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讲师,博士。
  先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就职于长江日报社和长江商报社,十四次获得湖北省和武汉市优秀新闻奖。曾参与写作罗日月兰主编的《为了生命的安全——武汉药监打假纪实》(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赵又平主编的《城市公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转型是以中国大众媒介改革论丛:大众媒介政府危机公关》首先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介绍转型社会背景下政府危机公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概述本研究的理论背景和现实逻辑,厘清相关概念。然后具体阐述了政府应对危机公关的整个流程,政府危机公关与大众媒介的关系,以及我国政府危机公关的现状、困境及其媒体公关的应遵策略。最后,运用国内外同类案例的比较分析,找出差距,以促进我国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提升。在风险社会里,政府的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抵抗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只有诚实、透明与负责任的政府才能领导、动员群众共渡难关。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关系,政府危机公关主要通过运用大众媒介,完善传播机制,健全沟通渠道等方式应对危机事件。充分运用新闻发布机制传递真相、平息公众恐慌情绪;并通过一定的传播技巧说服公众接受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创造一个对政府有利的舆论环境,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风险社会的产生及特征
  1.风险社会的产生
  “风险社会”一词最初由贝克提出,后贝克又在《世界风险社会》一书中提出“世界风险社会”,并认为它是由于世界范围内的根本性变化而产生的,这种变化,被贝克定义为“第二现代性”。“第二现代性”有五个相互关联的过程:全球化、个体性、性别革命、不充分就业、全球风险。
  但是贝克的观点过于注重“现代化”对风险社会的作用,而忽视了传统或自然原因而造成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安东尼·吉登斯从风险产生的动因出发,将风险分为两大类:一是由于传统或是自然而产生的外部风险;二是由于技术、科学和不断发展的世界知识的影响下产生的人造风险。    。
  总结贝克和吉登斯两位对风险社会理论有卓越贡献的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风险社会的形成有两方面的主要动因:一是传统或是自然因素,例如自然灾害等;二是人为因素,包括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拓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贝克也认识到这两方面的因素有时候是结合在一起而产生风险的,指出“第二现代性”面临“生态和技术的挑战”。也就是说,风险社会的产生,包括传统因素下的风险、人为因素下的风险以及传统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风险。
  (1)传统因素:自然灾害
  传统或自然因素是风险社会形成的最原始动因,这种因素下产生的社会风险是人类社会最初面临的危机。它主要是一些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涝、泥石流、台风、海啸、山体滑坡等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灾害形式。我们暂且将其称之为传统风险。工业文明之前,人类面临的大多数危机,都是传统风险下的危机。
  (2)人为因素:科学技术和全球化
  工业文明下,人类面临的风险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风险仍然存在之外,人类社会还面临人造风险,以及两种风险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危机。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之一,这种进步在某种程度上却为风险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中主要的两个风险因素就是“不安全性”和“不确定性”。
  第一,不安全性。
  科技进步首先直接推动了工业社会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工业化向着更高的程度发展。科技进步看似在为整个社会生活创造各种便捷条件,但是同时也埋下各种不安全因素。例如:用于工业生产的原料、废弃物、成品很可能是人们身体健康的破坏者。
  核电技术发展至今已有60年历史,它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便利,但是核电技术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986年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发生失火,引起爆炸,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核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前3个月内有31人死亡,之后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全球:风险社会语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
第二节  中国:总体性社会到分化性社会的转变
第三节  全球视野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研究

第二章  政府危机公关的理论来源与基本概念
第一节  政府危机公关的理论来源
第二节  政府危机公关概论
第三节  西方国家政府危机公关概述

第三章  政府危机公关的原则与评估
第一节  政府危机公关的类型
第二节  政府危机公关原则
第三节  政府危机公关的评估

第四章  政府危机公关与大众媒介
第一节  政府危机公关中大众媒介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政府危机公关中大众媒介的角色特征
第三节  政府危机管理中大众媒介的控制与运用

第五章  政府危机公关在我国的现实表现
第一节  政府危机公关的现状
第二节  我国政府危机公关的困境
第三节  政府危机公关的媒体公关策略

第六章  政府危机公关与我国政府形象的媒体建构
第一节  政府形象与大众媒介之关联
第二节  政府形象的媒体构建和培育
第三节  危机公关中大众媒介对政府形象的影响

第七章  国内政府危机公关案例
第八章  国际政府危机公关案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