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研究.第18辑(2014年·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63759
  • 作      者:
    陶东风,周宪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陶东风,男,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
  周宪,男,1954年生于江苏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哲学硕士),南京大学中文戏剧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校长助理、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艺术学院院长。曾赴韩国、新加坡等国讲学,赴意大利作合作研究。
  胡疆锋,男,1973年7月生于新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先后在新疆喀什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习,文艺学博士,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9年6月被聘为副教授,2009年7月至今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2010年1月被评为硕士生导师。著有《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等。
  周计武,男,1977年生,江苏徐州人。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2002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硕士;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主要学术兴趣集中在西方美学、文艺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方面。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研究:第18辑(2014年·春)》组织了“文本解读与历史反思”“福柯研究”两个专题。前一个专题聚焦于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为书写对象的作品,图把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结合起来,并通过对两者的契合与错位关系分析,实现中国学术的理论与创新。后一个专题则为纪念福柯逝世三十周年而组织的文章,涉及福柯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福轲研究的不同阶段,虽各有侧重,但都非常具有看点,相信读者会获益颇多。
展开
精彩书摘
  三《晚霞》的误读语境与叙事矛盾
  《晚霞》中,李淮平与南珊未结果的超越阶级的爱情,实际是对“文革”改变了人的成长轨迹的控诉。但在思索“文革”对国家、社会的具体影响时,隐含作者透过“李淮平”这个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与思索,却始终没有给出“标准答案”。
  1980年代《晚霞》最具代表性的评论者王若水认为,南珊与李淮平虽是“思考的一代”,但他们对“文革”的思考是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总结经验的,同时他们的人生观也是消极的。《晚霞》中一连串似是而非的“思考”,确实反映所谓“思考的一代”思想上的未臻成熟,是以李淮平那些关于文明与野蛮、宗教与情感等的思考,并未能指出具体的方向或答案,同《波动》一样出现了思想上的局限,显示“文革”中青少年的启蒙不见得具有普遍性的思想高度与批判力道。
  程光炜在论述1980年代文学的成规建立与正典建构时,认为《晚霞》不给答案、拒绝回答的叙述方式尽管不见得就能写出好作品,但1980年代文学史对“给答案”的文学作品(如《班主任》)的高度评价,正反映新时期文学被政治征用的特色。而正式出版于1980年的《晚霞》之所以未被“征用”,显然是因为该小说不符合新时期文学主潮,然而《晚霞》也并未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因此这部小说的文学史地位始终处于暖昧的灰色地带。它指出问题,却不提供解答;同时,它进行思考,却未达到一定的思考高度;甚至,它指向某种宗教情怀(礼平说是“儒学”),但又不信仰任何宗教。种种叙事上的矛盾导致《晚霞》在1980年代受到两种文学语境(主流的/异端的)的误读。被误读的原因主要与文本所涉及的宗教问题有关。诸如“冬”卷中,南珊于晚点的下乡火车上对外祖父坦承她信仰上帝与基督教;以及“秋”卷中,李淮平登泰山时与寺院长老一席关于宗教(佛教)、哲学与科学的理解:
  宗教一事,本为人心所设,信之则有,不信则无,完全在于虔诚。古人早就说了:我心即是我佛。可见宗教以道德为本,其实与科学并不相干。只是后人无知,偏要用尘世的经验去证明与推翻天国的存在,才惹出这无数争论,万种是非……在这样的背景下,涉及基督教与佛教信仰,甚至隐约为二者辩护其存在价值,使1980年代初期的文学评论多认定《晚霞》一书缺乏现实积极的意义。
  国家意识形态对宗教的警惕,使1979年刘克的《飞天》因描写了飞天、海离子、唐和尚在“文革”时藏身于黄来寺的生活形式,被认为是“以无政府主义和平均主义为特征的小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乌托邦”,而在1980年代渐趋定型的文学规约中受到主流意识形态严厉的批判。为了消解唯物主义对于宗教的焦虑,即便对《晚霞》持正面评价,也必须严肃批判宗教信仰问题,甚至贬低其理论价值,诸如批判泰山老僧“宗教以道德为本,我心即是佛之类,早在16世纪初德国宗教改革中就出现过类似的口号,生活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前的老托尔斯泰也提出过类似的主张。老僧只不过玩弄了一个诡辩术,把陈年老货搬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云云。
  ……
展开
目录
主编的话【陶东风】

专题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书写与阐释
红卫兵小说的“不可靠叙述”--读《晚霞消失的时候》【黄淑祺】
“新西绪弗神话”的可能--论阎连科的《四书》【龙慧萍】
试论莫言“文革”书写中的“跑-追”游戏
--以《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和《蛙》为中心的考察【李杰俊】
“文革”小说中的人性之恶与情境之责
--以刘恒的《逍遥颂》为例【吕鹤颖苗勇刚】

专题二福柯研究
主持人语【汪民安】
福柯法兰西学院讲座课程纲要(1971~1973)
【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著郭峰译】
从国家理性到生命政治:福柯论治理术【汪民安】
真理的话语政治学:福柯论“直言”【杜玉生】
论惩罚:福柯与涂尔干【郭峰】
18世纪生命政治视域下的自由主义【张凯】
理解“事件”的两条路径--论福柯、德勒兹和巴丢思想中的事件概念【姚云帆】
《瘟疫年纪事》中的“生命政治”书写【王彦军】
从委拉斯凯兹到马奈的空间构形--福柯空间观念转型研究【孙婷婷】

其他论文
历史?记忆?怀旧
--电影与电视剧对社会主义的重新书写【鲁晓鹏著杨慧译】
文学史的文化研究:“再解读”的言说历程及话语分析
--以李杨的相关论述为例【李大恒】
医生、主观性与中医知识传统【彭牧】
1990年代前期的北京酷儿运动
--当代中国大陆性别亚文化的政治传统【王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