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族院校及其学术期刊的兴起与发展
(一)改革开放前民族院校发展概况
194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了一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新型学校——延安民族学院,开创了培养各民族革命人才的先河。
民族院校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1950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讨论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试行方案指出,为了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与实现共同纲领民族政策的需要,必须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并提出了“以开办政治学校与政治训练班,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辅”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试行方案决定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在西北、西南、中南各设中央民族学院分院一处。
1950年8月西北民族学院成立,1951年5月贵州民族学院成立,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成立,1951年6月西南民族学院成立,1951年8月云南民族学院成立,1951年11月中南民族学院成立,1952年3月广西民族学院成立。
围绕试行方案所提出的培养目标,20世纪50年代前期,民族院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培训式。教育内容基本上是以爱国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阶级教育为内容的政治教育和以学习汉语文、民族语文为内容的文化教育两大类。培养对象是民族地区的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县、区、乡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军队中的营、连职干部和少数民族中的积极分子,另外还有部分社会青年和上层人士子弟。
1955年6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学院院长会议,在坚持试行方案方针的同时,又指出:“可适当招收少数民族青年,施以一定的专业训练或文化科学教育,培养少数民族的各种专业干部和知识分子。”这次会后,民族学院开始举办三年制专业和四年制本科专业,按照高等学校的正规要求办学,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培养对象有了一定变化。民族学院开始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