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是制约当前农村及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培育能有效地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实现自我成长的内生金融组织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如何使各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成为本土化的内生性组织?在现实情况偏离理论标准时如何做出调整?这种调整与历史传统和政策环境有何关系?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赖于历史的经验。本书从农村外生金融组织对农村内生金融发展的影响这一角度来研究近代中国农村内生金融建设思想的演变,以期为现行的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农村金融“增量式”改革提供历史的借鉴。
《近代中国农村内生金融建设思想研究(1927-1949)》展示了近代中国农村外生金融组织对农村内生金融组织的导向作用,以经济思想要素构建模型并作实证分析,表明农村外生金融组织的资金支持和监督指导影响着农村内生金融建设思想及实践的发展方向。1927—1936年农村外生金融组织着力培养农村内生金融组织的独立性,农村内生金融组织建设即体现了农民“自有自营自享”的特征;1937-1949年农村外生金融组织以执行政府农业政策为要义,农村内生金融组织随之沦为政策工具,偏离了“内生性”目标,农村内生金融组织不能脱离外部资金支持而自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