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国新形势下发展中外人文交流的主渠道,是支撑外交、服务外宣、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力量之一。以孔子学院为龙头的国际汉语教学体系,促使全球汉语学习规模大规模增长,仅用了几年时间,就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走过的历程:实现了语言、教育“走出去”以及有效传播文化和广泛开展民间外交、公共外交、人文外交。另一方面,孔子学院并非传统教育制度下的学校,根据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国际语言推广的普遍经验,语言教育培训机构的规模化建设所带来的边际正效应,势必达到饱和后呈边际递减态势,其空间布局和发展规划需要合理明确的定位布点,不能重复建设、无限扩展。
孔子学院如何布局设点,发挥好国际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利用有限的中国财政资金与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球汉语学习需求,促进海外汉语教学和服务市场供需发展趋于成熟,是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未来孔子学院发展来说,首要应评估预测汉语学习的全球总需求,以确定孔子学院规模和布局。目前,还没有学者开展关于这方面的定量研究。本研究通过对汉语学习的需求影响要素进行评估,建立相关数学模型。以预测汉语学习需求总量和孔子学院建设规模的上限,并确定其空间布局。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使用Logistic模型来预测未来的孔子学院的规模。通过利用孔子学院各年的招生人数、分地区的人数等数据,形成时间序列,建立汉语学习的总量需求预测模型,即采用时间序列的统计预测方法,来预测未来的孔子学院的学习人数。
第二,首次使用成分数据的建模方法对未来孔子学院的全球分布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根据2005年至2011年孔子学院在各大洲的招生人数建立了汉语学习需求的分地区需求预测模型,以此预测未来几年各大洲孔子学院入学人数比例,并得到学院入学人数各大洲结构变化趋势预测结果以及各大洲孔子学院入学人数。
第三,采用了指数的方法,以中国为基国,计算各样本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指数,以测度各样本点的关联度。建立了影响汉语学习需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维度的指标体系。在此方法下,首次测算了影响各国汉语学习需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维度的得分,并在各大洲以及全球范围内进行了排名。这种方法的建立填补了关于影响汉语学习需求维度测算方面的空白。
第四,首次使用Theil—Tomqvist指数(简称为TT指数)将影响汉语学习需求的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得分进行整合,并根据指数的高低,确定了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及汉语教学点)在各国(已与中国建交)布点数量。
第五,初步创立“汉语学习圈理论”,阐释孔子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构想。
应当指出,通过孔子学院这么短的历史数据来判断其规模发展趋势,确实是很难的,本研究是在假设孔子学院的发展规模会同其他组织的发展规模类似基础上,预测孔子学院招生规模,采用了较为新颖的方法(使用Logistic模型预测总体规模,运用成分数据模型进行区域结构预测和分析)。尽管如此,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数据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预测模型的精确性。本文只能获得2005年至2011年这7年的招生规模数据,在本文中仅是对孔子学院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给出了一个初步结果:从历史数据来研究孔子学院的发展,体现了一个组织成长的生命历程,在现有数据情况下,给出关于孔子学院的大体成长方向。二是在Logistic模型中设置的招生人数上限是根据经验而获得的,在进一步研究中可以通过科学的模型来进行预测。因此,在未来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扩大样本点,使预测结果更加精确;将孔子学院的在校总人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使用更为科学合理的数据模型对招生规模上限进行预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