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度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升级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正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业竞争异常激烈。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继续通过核心技术和高水平的专业服务牢牢掌控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奋起直追,利用成本优势,与我国在传统产业市场展开激烈竞争。可以说,在国际上,我国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非常重视产业结构升级战略的实施。早在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就根据世界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做出了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部署,提出要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从而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指明了方向。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又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历史使命,强调要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整体水平。2005年12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则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原则、方向和重点进行了明确规定。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紧跟国内外产业发展新趋势,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由此可见,产业结构升级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
就我国西部地区而言,其产业结构升级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进历程。1949年以前,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区域分布极不平衡,70%以上的工业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人口虽占当时全国人口的22.8%,但工业产值却仅占11.2%,整个产业结构基本以农业为主。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注意在全国有计划地调整工业布局,提高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确立了加快包括西部在内的广大内陆地区发展的生产力均衡布局政策。在这一时期,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我国正式展开,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崛起、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快速转变。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西部地区农业经济获得巨大发展,第一产业比重开始增加,三次产业比重逐渐趋于合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在吸纳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状况,为西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3月22日,西部大开发战略被正式提出和实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显著加快,经济结构获得快速提升,地区经济呈现出一种高速增长态势,成效显著。但与此同时,当前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例如,第一产业存在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第二产业存在结构层次低,采掘业比重大,加工业比重小,传统初级加工业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业比重小,产品质量档次低,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少等问题;第三产业存在比重偏低,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比重小,管理落后,效率低下等问题;产业结构布局上则存在空间布局趋同,重复建设严重,区域协作不力等问题。
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深入研究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问题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状况是决定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金融发展一方面表现为金融资产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金融结构的优化。其中,金融总量增长反映的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金融化水平,金融结构变化则反映的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层次和产业结构升级状况。一国或地区金融发展完善程度,一方面表现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及其他相关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的结构是否合理,以及金融结构和实体产业结构是否协调一致上。只有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彼此相互协调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实现顺利升级。为此,本书从金融结构视角出发对区域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进行研究,而不是像传统文献中那样从人力资源开发、区域产业分工、区域产业转移、资源禀赋优势等视角讨论区域产业结构问题,这有利于人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第一,促进学科交叉领域的理论发展。金融结构属于金融学研究的领域,产业结构属于产业经济学的范畴。本书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对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的研究,把金融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知识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拓展金融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空间,促进学科交叉领域理论研究的发展。
第二,推动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实证模型的进一步发展。本书在既有学者研究基础上,以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为基础,对二者的相互作用因子和互动机制进行重新界定和甄别,在考虑传统的时间、截面要素基础上,把空间要素引入实证模型,从而使实证研究的结论能更准确解释金融经济发展现实,有效推动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实证模型的发展。
第三,弥补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度研究中存在的理论模型缺乏问题。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互动的内在机理及二者的协调互动路径究竟如何?既有的研究成果往往重实证研究轻理论分析,反映二者真实协调互动关系的理论模型缺乏。本书以Chakraborty和Ray(2007)的动态均衡模型为基础,通过扰动因素的引入,构建了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互动作用的跨期动态模型,从而较好地弥补了既有研究在这一问题上的不足。
1.2.2 实践意义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金融结构调整相对缓慢,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相对滞后,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彼此间协调性较差,互动作用机制发挥不足,这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不相符,也将严重影响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为此,本书从西部地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入手,分别从外部结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视角对二者的协调互动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这不仅是西部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第1章:绪论。首先,阐述研究背景及意义;其次,对本书中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界定;再次,对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最后,提出了本书的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第2章:文献综述及评价。从早期研究成果和近期研究成果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既有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对其值得借鉴的地方和尚欠缺之处进行简要评价,为后面的研究提供方向指导。
第3章:金融结构。从不同视角出发对金融结构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对金融结构基本特征、金融结构的构成、金融结构的影响因素、金融结构的优化路径、金融结构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等问题进行理论研究。
第4章:产业结构。从质和量两个维度对产业结构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对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产业结构的具体构成、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路径、产业结构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进行深入剖析。
第 5 章:基于跨期动态模型的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度理论研究。以Chakraborty和Ray(2007)的动态均衡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模型中的经济主体、生产条件、职业类型、金融市场类型的重新界定,以及对模型中最优契约安排的重新推导、以扰动项 的方式把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因素纳入模型,构建了分析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互动关系的一般静态均衡和跨期动态均衡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对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互动原理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
第6章:西部地区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研究。首先,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货币资产、证券资产、保险资产、金融外部结构、金融内部结构进行比较研究,找出西部地区在金融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次,在对西部地区三次产业构成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系统动力学角度入手,构建产业结构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运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模拟仿真研究,探讨其发展规律与演进路径。
第7章:基于外部结构视角的西部地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度实证研究。在构建金融外部结构指标和产业结构指标的基础上,以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金融外部结构和产业结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面板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金融外部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协整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通过PVAR模型的构建,运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技术分析二者的冲击效应及影响程度。在研究过程中,为了验证金融外部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协调互动关系的稳健性,分别采用了非农产业占比和第三产业占比两种不同的产业结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
第8章:基于内部结构视角的西部地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度实证研究。在构建金融内部结构指标的基础上,结合第7章构建的产业结构指标,运用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检验二者的长期均衡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运用P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研究二者的冲击效应及影响程度,进而从金融内部结构视角来揭示二者的协调互动关系。在研究过程中,也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产业结构指标,以验证这种互动关系的稳定性。
第9章:基于空间结构视角的西部地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度实证研究。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思路,根据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选择空间面板误差模型,运用Matlab7.10中的Spatial econometric模块对西部地区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度进行深入考察。在研究时,分别采用了地理邻近权重和经济邻近权重两种空间权重指数,以及非农产业占比和第三产业占比两种产业结构指标,以检验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协调互动作用关系的稳健性。
第10章:结论及政策建议。在总结前几章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结构调整对策和产业结构发展对策。
1.3.2 主要研究方法
本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入手,运用金融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证研究方法,从金融结构视角出发,对我国西部地区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增强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协调度的政策建议。本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对象加以对比,以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一种分析方法。为了探寻西部地区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规律,本书充分运用了比较研究这种直观有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时,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内部和外部等不同视角,把西部地区发展现状与我国东中部地区,以及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把西部地区内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优势和劣势。在分析西部地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互动关系时,分别从外部结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三个不同维度,运用非农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比两种不同的产业结构指标来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能更透彻地把握二者的协调互动关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