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两岸四地养老保险制度比较与可携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34481
  • 作      者:
    席恒,翟绍果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席恒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公共管理。兼任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专家、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成员、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应急管理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专家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武汉科技大学“楚天学者”兼职教授。主持并完成国家、省部级重要课题20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省部级学术奖励十余项。翟绍果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学系副主任,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青年学者联盟成员。201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保障理论和健康保障制度。在《中国软科学》、《社会保障研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国民均等受益的健康保障路径研究”等课题7项;合著《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研究》,合编《社会保障学》教材,参编《医疗保险》、《员工福利管理》、《社会保险经济学》教材等多部。
展开
内容介绍
  《公共管理学术前沿文库:两岸四地养老保险制度比较与可携性研究》讲述“全面改革”、“深化改革”是我们党和政府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改革的过程中,很多公众所关注的公共管理问题都会被提上议事日程并进入决策者深化改革的序列。这些问题涉及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各个领域,比如:与社会公众生命和财产密切相关的应急管理问题、与国家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造成消费者剩余损失的垄断问题、关乎社会公平的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问题、保证政府公信力的执政能力提升问题、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关乎民生的养老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顺利解决不仅能够增加人民群众的福利或福祉,更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展开
精彩书摘
  就已经达到7%,跨越联合国所定义的高龄化社会门槛。台湾生活水平持续进步,卫生、医疗、饮食水平的改善,平均寿命增加,加上生育率的不断下降,致使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1990年老年人口比例是6.2%、1995年7.6%、2005年9.74%、2010年5月为10.7%。另根据行政院经建会2008年的估计,台湾地区65岁的平均余命为18.9岁,其中男性为17.4岁,女性为20.5岁。也就是说对于提供年金制的退休给付而言,如果一个受雇者于65岁退休,则他将可以享受大约20年的退休年金给付,而且这个趋势还在逐年增加。根据台湾未来50年的人口结构演变趋势,到2056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将由2010年的10.7%大幅跃升到37.5%,亦即每2.7个人中便有一个老人,可见未来台湾养老负担之沉重。台湾地区人口老化将与日俱增已经是所有人的共识,而台湾现行确定给付制度的退休基金缺口已经大到难以弥补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未来,显然需要有更多的改革才稍有可能缓解基金的赤字问题。<br>  (二)制度运行及完善发展比较<br>  由于两岸四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社会制度的差异,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及完善发展过程便具有了不同的代表意义。通过对四地制度运行及完善发展的比较分析,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内容和有差异的东西。<br>  1.大陆地区<br>  大陆地区养老保险制度在改革中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缺陷。具体表现如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不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条块分割、不统一,主要表现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组织养老保险分立并存,缴费率以及支付标准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年金和储蓄性养老金发展不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落后。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国家养老保障责任不明确,对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责任缺失;企业尽可能的推卸养老保险责任,拒缴、拖欠和逃避社会养老保险费,社会养老保险扩面困难;部门利益阻隔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一;社会保障法律建设落后,缺乏法律保障。<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nbsp;两岸四地养老保险研究概述<br>一&nbsp;研究目的及意义<br>二&nbsp;研究视角和方法<br>(一)两岸四地养老保险制度比较的三个维度<br>(二)两岸四地养老保障资源比较的五个视角<br>(三)两岸四地养老保险可携性的现状调查和访谈<br>三&nbsp;概念厘清<br><br>第二章&nbsp;两岸四地养老保险制度现状与比较<br>一&nbsp;两岸四地养老保险制度现状<br>(一)大陆地区<br>(二)香港特别行政区<br>(三)澳门特别行政区<br>(四)台湾地区<br>二&nbsp;两岸四地养老保险制度比较<br>(一)保险项目及目标人群比较<br>(二)制度运行及完善发展比较<br>(三)制度共同点与差异性<br><br>第三章&nbsp;两岸四地养老保障资源现状与比较<br>一&nbsp;两岸四地养老保障制度资源现状比较<br>(一)大陆地区养老保障制度资源<br>(二)香港地区养老保障制度资源<br>(三)澳门地区养老保障制度资源<br>(四)台湾地区养老保障制度资源<br>二&nbsp;两岸四地养老保障经济资源现状比较<br>(一)大陆地区养老保障经济资源<br>(二)香港地区养老保障经济资源<br>(三)澳门地区养老保障经济资源<br>(四)台湾地区养老保障经济资源<br>三&nbsp;两岸四地养老保障管理资源现状比较<br>(一)大陆地区养老保障管理资源<br>(二)香港地区养老保障管理资源<br>(三)澳门地区养老保障管理资源<br>(四)台湾地区养老保障管理资源<br>四&nbsp;两岸四地养老保障社会资源现状比较<br>(一)大陆地区养老保障社会资源<br>(二)香港地区养老保障社会资源<br>(三)澳门地区养老保障社会资源<br>(四)台湾地区养老保障社会资源<br>五&nbsp;两岸四地养老保障文化资源现状比较<br>(一)大陆地区养老保障文化资源<br>(二)香港地区养老保障文化资源<br>(三)澳门地区养老保障文化资源<br>(四)台湾地区养老保障文化资源<br>六&nbsp;两岸四地养老保障资源初步评价<br>(一)大陆养老保障资源初步评价<br>(二)香港养老保障资源初步评价<br>(三)澳门养老保障资源初步评价<br>(四)台湾养老保障资源初步评价<br>(五)四地养老保障资源初步评价总结<br><br>第四章&nbsp;两岸四地养老保险可携性研究<br>一&nbsp;养老保险可携性伺题及影响机理<br>(一)养老保险可携性界定<br>(二)养老保险可携性问题及影响机理<br>(三)养老保险可携性研究背景及意义<br>(四)养老保险可携性研究现状<br>(五)养老保险可携性理论基础<br>二&nbsp;两岸四地劳动力流动与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现状<br>(一)劳动力流动与养老保险可携性<br>(二)两岸四地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现状<br>(三)两岸四地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br>三&nbsp;两岸四地养老保险可携性制约因素与支撑条件<br>(一)两岸四地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性及衔接阻碍因素<br>(二)两岸四地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同点及衔接支撑条件<br>四&nbsp;两岸四地养老保险可携性方案设计<br>(一)养老保险可携性问题的类型与解决思路<br>(二)养老保险可携性的解决方案<br>五&nbsp;两岸四地养老保险可携性政策建议<br>(一)加快出台相关法规,以立法形式保障两岸四地养老保险顺利衔接<br>(二)两岸四地优化各自养老保险制度,为顺利衔接提供制度接口<br>(三)管理部门明确养老保险权益互认办法和管理办法<br>(四)提升技术手段,建立信息交流平台<br>(五)先行试点再逐步推广<br>(六)引导劳动者树立社会保障意识,维护自身具有的权益<br>(七)扩展转移衔接保险项目范围,全面保障流动劳动者权益<br>(八)建立两岸四地养老保险相互衔接的协调机制和工作平台<br>附录1:两岸四地养老保障资源比较指标及说明<br>附录2:两岸四地养老保险可携性调查问卷与调查提纲<br>附录3:内地有关两岸四地养老保险转移相关政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